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在三国乱世的众多英雄豪杰当中有这么一类人物,既不能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也不善谈笑风生间决胜于千里之外,但若哪路诸侯帐中有了这类人物,此君便会立于不败之地。此类人物便是能在这乱世当中洞察人心,制定国之方略的政治家。之所以魏蜀吴三方能从东汉末年的众多诸侯中杀出重围,终成鼎立之势,就在于这三方帐中各有一位政治家中的翘楚。蜀汉有孔明,东吴有张昭,而今天要讲到的主人公,便是堪称曹魏张良的荀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影阴县(今河南许昌)人士。有史记载荀彧的相貌堪比周瑜,胜于诸葛。魏晋时期有一个专门用来形容美男子的词,叫做“留香彧令”,“彧”指的就是荀彧,所以说荀彧堪称东汉末年的偶像级人物。“留香彧令”的另一个关键字是“香”,但此香并非脂粉之香。史书记载荀彧好用熏香,所到之处香气四溢,而且荀彧在才能方面也确实是“真香”,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也就没有后来的曹魏。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荀彧的终生遗憾。

论功:雪中送炭,辅佐曹操起势

荀彧出身名门,其祖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子。提起荀子可能有人不甚了解,但是提起荀子的两个弟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是法家学说名士韩非子,另一个则是秦朝宰相李斯(儒学大家为什么教出了两个法家名士?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可以说荀家在在当时的士大夫阶级,也就是贵族阶级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因此得到荀彧的辅佐也就相当于得到了当时贵族们的认同。

因此,荀彧投靠曹操等于是将整个中原地区士大夫阶级的支持一并带给了曹操,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为在荀彧投奔曹操之前曹操手下虽有武将,但缺谋士,究其原因无外乎曹操乃阉宦之后,出身不好看。而且曹操陈留起兵时只有五千人马,天下名士没人看好曹操。但是自从得到荀彧之后,各地人才却纷纷来投,可见荀家的影响力之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洞察人心,奠定曹魏基业

荀彧本身的政治水平极高,看人极准,出世前便预言颍川郡不久将有刀兵之祸,而且还说袁绍终成不了大事,这两件事在日后全都应验了。入曹营之后,荀彧又做了多个其他的预言,比如曾经预言过张绣不可成事,吕布必败等等。最有名的预言当属官渡之战前,荀彧预言田丰会因犯上不得善终,许攸会因受排挤反叛,颜良文丑能擒之斩之,这些预言最终全都应验,无一失察。由此可见荀彧对人心洞察之准确,看待问题之透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正是因为荀彧的政治才能,曹魏才能在这乱世之中脱颖而出。荀彧先是在兖州之战前期看出张邈必反,故而命令夏侯惇收缩至鄄城确保了曹操的粮草给养,而后又只身赴敌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走了郭贡五万大军。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在兖州之战前期的运筹帷幄,曹军必败无疑,倘若如此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曹魏帝国。

此后荀彧又在曹军二伐徐州前劝阻了曹操,使得曹军可以屯军收麦休养生息,巩固了曹操的势力范围,为日后曹军纵横天下打下战略基础。在此之后荀彧又献计曹操接收皇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后来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一举将国家正式政府的名义收归于曹魏之手。

官渡之战前荀彧力排众议,在与孔融的争辩中讲述了前文中所提到的预言,最终促成曹操向袁绍用兵从而击败袁绍,奠定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也就没有曹操的辉煌,对整个曹魏集团来说,荀彧可谓厥功至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论过:改弦易辙,半生努力毁于迂腐

说到荀彧的过失就不得不说荀彧政治主张的变更,正是因为荀彧政治主张的变更,使得曹魏最终没有统一天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荀彧跟随曹操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曹操能成大事。有一说这大事是指荀彧认为曹操有能力匡扶汉室,所以才投其麾下,因此荀彧是汉室忠臣。有这种可能,但是如果详细分析荀彧的过往,可以发现其早期并没做如此的打算,而这就是荀彧一生中最大的过失,政治主张前后不一。做此推测的理由有二。

其一,荀彧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政治家,看人极准,所做的预言也无一失察,为何会看不出曹操是何许人也?难道是因为曹操的城府极深骗了荀彧吗?要知道在曹魏前期,曹操可以说是对荀彧是言听计从,可以说荀彧的政治头脑绝对在曹操之上,而且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曹操也不是个善于伪装的人,荀彧岂会看不出曹操乃是人中之龙。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其二,史书记载荀彧对曹操的态度变化发生在官渡之战之后,而并非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之时,这两者之间相差了四年,而这四年正是曹操势力大发展的四年。正是因为在这四年里所奠定的基础,曹操才有了与袁绍一挣高低的资本,而其中出力最大的当属荀彧。这里就说不通了,既然荀彧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那为什么还要帮助曹操发展?要知道荀彧可是见过曹操屠城的人,与袁绍相比,谁对大汉江山的威胁更大,荀彧自然一清二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帮助曹操取得一方霸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荀彧是在官渡之战后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做出了更改,希望曹操能够拥护汉献帝,并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而使荀彧做出改变的,很可能是汉献帝刘协。

这么说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就在官渡之战前期发生了一件很可能彻底颠覆了荀彧理想的事,那便是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这里就不再做过多解释,但此事带给荀彧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因为荀家本是儒家名门,忠君意识更是荀家思想的刚领着一。荀彧之所以最初投奔曹操是因为当时天下大乱,皇权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荀彧继承荀子思想的方法名只能是依附于某位诸侯,以图日后问鼎天下后再实现他的理念。即使是在曹操奉迎天子之后,当时的皇帝对荀彧来说,也只不过是他为曹操日后登基所使用的工具罢了,他所要辅佐的并非是傀儡,而是君主。但是衣带诏事件的发生却彻彻底颠覆了荀彧的想法,因为他发现坐在龙椅上的汉献帝并非只是个傀儡,而是一个有着政治理想的汉朝正统皇帝。虽然这起事件最终没有成功,但却点燃了荀彧已经深入骨髓的荀子思想,忠君之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殉道忠君,却导致生灵涂炭

官渡之战后荀彧先是拒绝封侯,然后又拒绝曹操提拔其三公之职,故意疏远与曹操的关系,而后又献计促成曹军用轻骑兵攻打荆州,若不是因为刘表病故,荆州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可能曹军在赤壁之战之前就要伤筋动骨了。荀彧此举无外乎是想借刘表之手削弱曹军的实力,使得曹操无力统一全国以保全汉室江山,可谓一条毒计。也算是天随人愿,虽然曹操轻取荆州,但却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大败亏输,致使曹魏伤筋动骨,从此再也没有夺取天下的实力。荀彧更是在赤壁之战后再没有为曹操出过任何一条计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为。可以说为了所谓符合荀子思想的政治正确,荀彧的后半生都在与自己的前半生作对。但是事与愿违,此举不但没能阻止曹操篡政,反而给天下百姓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正是因为荀彧政治主张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曹魏未能一统天下,至使三国乱世又延续了很多年。三国之间常年厮杀致使天下生灵涂炭,而这就是荀彧最大的过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为公,加九锡,荀彧却宣称不宜如此,此举彻底激怒了曹操。同年,曹操以征讨孙权为由让荀彧到谯县劳军,结果荀彧这一去便被曹操留在军中效命再也没有回来,没过多久荀彧便郁郁而终,死在了寿春。而就在八年之后的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曹丕篡位登基史称魏文帝,东汉王朝就此覆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曹魏第一谋士荀彧的功与过

又到了结语的时间:作为一代政治家,荀彧对曹操早期的政治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荀彧,也就没有后来的魏国。但荀彧又是个过于迂腐的儒家殉道者,当看到符合其荀子思想的条件出现后,不惜推翻自己以往所做的所有努力,一根筋的朝着所谓的正统狂奔而去至死不渝。如果荀彧当时没有做出更改政治主张的决定,而是像官渡之战之前那样一心为曹魏效命,也许赤壁之战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倘若如此曹魏也许就能很快统一全国,那样中华大地将会早五十年进入和平时期,如此一来便能减少多少人间悲剧,百姓又将避免多少生灵涂炭。而且以曹操的能力再创一个盛世也完全有可能,后世华夏大地长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也许也将不复存在。而这所有的一切可能,却在荀彧的殉道中嘎然而止,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如果,历史不能假设,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我们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从荀彧的故事中学到一些经验:做事切记要从一而终,如果中途改变方向往往不只是前功尽弃那么简单,很有可能将彻底改变你我和他人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