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关于明朝的灭亡以及灭亡过程中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讨论了太多太多,当你剥开层层迷雾,剥丝抽茧,有一项制度贯穿了整个明朝历史,无论你如何的改革,它一直存在着,它是明朝兴起的强大基石,也是明朝灭亡的贯穿线,它就是朱元璋一直引以为傲的--

卫所制度



它在朱元璋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老朱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想用它维护大明王朝万世基业,却不想无意之中成为大明王朝灭亡的一个加速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卫所制度的兴起

卫所制度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军事制度,有点类似于以前的“屯田制”,说白了就是又当兵,又当农民,就这么回事,不打仗呢,你们就当个农民,有战争了,就给我冲到战场上去,两不耽误。

到明朝建立时,已经有那么多的朝代和历史教训了,都证明了所谓的“屯田制”有很深的局限性,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用这种落后的军事制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其实,这主要是跟当时的情况有关系。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从蒙古人手里夺回了汉人的天下,还完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能够完成如此丰功伟业,除了领导者的指挥能力,那么军队也是重要的一环,问题就出在这里。军队这个东西,真的是多了犯愁,少了还是犯愁。用它的时候越多越好,不用它的时候越精简越好,在和平年代你这庞大的军队,就是一个累赘。

具《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在明初的卫所制度下,一卫大概是5600人。如此计算,明军大概有270万之多。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全靠政府供养这个消耗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军队安排去屯田,这样卫所制度就创立了。当时朱元璋的想法,就是将大量的士兵从作战状态转化到生产状态,对于经历了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中原地区,非常需要休养生息。而寓兵于农还真是个不二选择。

朱元璋自己说:“

今海内宁谧、边境无虞,若使兵但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合一,国用以舒。

朱元璋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当然知道如果这些兵都要政府养,那高额的赋税对农民意味着什么。所以,能够让士兵自食其力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将这些人裁撤掉,那估计很快就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这一制度在明朝建立之初的前30年,每年都能生产大约3亿公斤粮食,足以供养100万军队,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开支,就能维持一支庞大的军事边防力量。

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创举洋洋自得,曾夸下海口说: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卫所制度的分崩离析

这一制度,在初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了让这一精心设计的制度能够永久维持下去,法律规定:

卫所军士的身份世袭不变,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也不能另谋职业。

相当于给你带了个“紧箍咒”,你这辈子就跑不出这个圈子了,人家还能靠别的办法迎娶白富美,你肯定是不行了。

当然了,任何制度在它成立时期,总是带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这种制度,在战争年代,军队待遇好,大家争相参军,为了一口饱饭,但在和平年代,这就是弊端,甚至导致制度的“分崩离析”。

在朱元璋的设计中,卫所制度三层的士兵训练,七层的士兵负责种地。这个比例,也会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调整。这项制度的设计,就已经预示着士兵战斗力的下降已经是一个必然的情况。

同时由于卫所军士的世袭身份,就使得将领和士兵之间,容易形成紧密的个人联系。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唐朝的藩镇割据,群雄割据,各自为王。

为了避免发生像唐代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对军队实行三权分立,领兵、调兵、指挥由不同职能部门掌管。所有军户的户籍归五军都督府打理,卫所军队平时由卫所军官带领,而军队的调动权力则在兵部的文官手中,都指挥使负责指挥军队上前线作战。

当朝廷需要调兵打仗时,由都督府指定的总兵官统领军队,这些士兵就脱离了原来的卫所军官,而总兵官则向朝廷任命的统帅负责。

但这样也会造成将军对士兵的不熟悉,士兵不听将军指挥,谁都不服谁,战斗力大大减弱。

在嘉靖三十四年,一股53人组成的倭寇,横行浙、皖、苏三省,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明目张胆的攻打明朝陪都南京城,还杀伤明军三四千人,卫所兵如同纸糊的一般,一戳就破,你就用人堆也消灭了这几十人的小部队,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在明初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卫所制度持续了将近百年,在这百年时间里,在此期间,将领们掌握大量土地,所以成为各方觊觎的对象。

地方将领把士兵当做自己的劳工,每月只要上交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免去军事训练之苦。

同时朝廷的达官贵人、官僚、地方士绅,也想要分一杯羹,他们开始想办法非法侵占土地,商人们想办法将他们的家奴编入军籍,用以获取非法的利益。军官们也不把士兵们当成可以上阵杀敌之人,把他们当做奴隶一般,疯狂压榨。

遭受这些非人般的压迫,却不能脱离军籍,很多士兵开始逃亡,许多卫所的兵力仅剩下一半,甚至有些地方的逃亡军士竟然占到军队的8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同时后期军饷开支越来越大,由1500年的5万两,猛增至1586年的360万两,加上征讨蒙古鞑靼、瓦剌,平定西南叛乱,出兵朝鲜抗击倭寇,前后花去的1200万两,致使国库亏空,朱元璋曾夸下的“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粟”的海口,最后变成了一句空话。

为了应付这些不断增长的开支,朝廷只好增加赋税,加派“辽响”,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搜刮,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至此,卫所制度彻底成为鸡肋,而大明王朝也已摇摇欲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为何同制不同命?

  1. 社会环境不同

明初成立之时,这是打天下的时候,我需要你,你要给我卖命,我当然要给你足够的好处,没好处,你怎么会心甘情愿给我卖命?用那些大道理还不如给你吃饱了来的实在。到了和平年代,我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但我又不能让你说我不好,我给你土地,你自己种着吃,吃多吃少,吃好吃坏,那就看你自己了。

2.人数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去参与进来,分一杯羹,为了获得各种利益,他们就想办法将更多的人编入军籍,不停的填充,但土地只有这么多,产量只有这么多,分的人却越来越多,分到手的又能有多少呢?你要让大家都有,那你就只能不停的剥削,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越来越不满,王朝统治也摇摇欲坠。

3.自我膨胀

朱元璋设立制度的初期,除了能够自给自足外,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还有一个目的便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但后期这个情况还是出现了。武将们开始拥兵自重,甚至开始招募士兵,扩充自己的实力,其中最熟悉的就是吴三桂。他拥兵自重,雄据西南,他可以眼睁睁的看着明朝灭亡,也曾想推翻清朝统治,这就是卫所制度的产物。

4.领导者领导能力的差别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的领导能力确实很强,无论从能力,心性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上上之选,而明后期君主都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或优柔寡断,或消极怠工,或有心无力等等,而这些缺陷都导致了对于制度的落实和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从而将王朝推向深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浅谈明朝卫所制度兴衰

个人观点

卫所制度,是明朝为了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在明朝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维护了明朝江山的稳定,也保证了人心的安定,有口饭吃对当时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好的统治者,而明朝初年做到了。

明后期,无论是统治者能力的差别,还是社会环境的改变,都不可避免的将这种落后的制度的弊端和缺陷放大,从而将王朝推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