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農家院裡窗前的那一個個大醬缸,組成了鄉村純樸美麗別具一格的風景線。

溫馨家庭中的餐桌上,那一盤盤香噴噴的農家醬,將父老鄉親養育得身強體壯。

東北人喜歡吃大醬,幾乎頓頓離不了。吃飯桌上沒有一盤大醬,再豐盛的菜也感覺沒有滋味。有了大醬,沒有菜,弄幾棵大蔥,幾個白菜葉蘸醬,也吃的有滋有味,口舌生津,噴噴香。

東北地區的大醬是用本地大豆做成的。做一缸大醬,不但需要有優質的大豆,同時,做醬塊子、下醬等工藝都是手藝活,每個程序都忽視不得。否則,做出來的大醬就“瞎”了,有一股“臭腳丫子”味,沒辦法吃,扔了還可惜。如果讓左鄰右舍的婦女家知道了,肯定會笑話掉大牙。

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也是從這天起開始籌備做大醬的事。

烀醬豆是做大醬第一道工序。烀醬豆之前要精心挑選豆子。過去,農村的大豆都是用馬拉石頭磙子在場院笨打下來的,揚場以後,大豆裡面仍然摻進很多雜質,有小土垃塊、草棍、砂粒、石頭塊等很多摻雜物。在烀醬豆之前必須把這些雜質去掉,不然,做出來的大醬肯定“牙磣”。


散文:農家醬兒香


過去在農村沒有篩選機械,挑選黃豆用的是土辦法,老百姓稱之為“借坡挑豆”。把吃飯用的飯桌放在炕上,墊高一端,使其有一定坡度,坡度的大小足以讓豆粒從上端滾落下來為宜。桌子兩側各擋一木板條,目的是限制豆粒往兩側亂滾。挑豆粒的人一邊用手順勢往桌子下邊的盛器裡一點一點地扒拉黃豆,一邊把滯留在桌面上的小土坷垃、砂粒、草棍等雜質揀出。同時,對豆子中混入的青豆子、有蟲眼的豆子和沒長開的癟豆子等也清理乾淨。

大豆挑選出來後,把大豆洗乾淨,放進做飯的大鐵鍋裡煮,就是烀醬豆。鍋裡填的水很有講究,要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水多了,黃豆烀稀了,做醬塊子難以成型,水少了,黃豆烀不熟,也做不了醬坯子。烀豆子要用慢火,大約熟時要撤火,用灶坑的餘火繼續加溫。過去農村用的都是兩開的木頭鍋蓋,鍋蓋的中間縫和四周要用抹布堵嚴或蒙上一層麻袋,保持鍋裡的一定溫度。然後,經過一整夜的焐溫,第二天早晨開鍋,豆子呈赭紅色就烀好了。

醬豆烀成赭紅色後,用醬杵子搗成黏糊糊的泥狀,便可以開始做醬塊子。做醬塊子就是把大豆泥做成固體狀,有利於保管。把豆泥放到面案上或摔打或用手拍,做成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

醬塊子做好以後,要進行“隔”,也就是為了使醬塊子發酵而採取的方法和過程。醬塊子做好後,用牛皮紙或報紙嚴嚴實實包上一層,然後用穀草繩將其捆紮結實,並放置好,讓其慢慢發酵。所隔的醬塊子必須放置在陰涼通風之處,太熱,醬坯子就會變幹,太涼就不會發酵。

我小時候在農村,看見的一般都是把醬塊子吊在棚杆上,有的也放陰涼通風存放的案板上,醬塊子底下墊上秸稈或木條,這樣做目的是防止醬塊子裡面生蛆。


散文:農家醬兒香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天時間是下大醬的日子。下大醬之前,把醬塊子拿下來,掰成一個個小塊,放在陽光下曬一兩天,然後,將上面的汙穢之物刷洗乾淨,投入缸中,加入適量的鹽和水,下醬就完成了。

醬塊子下到醬缸裡面,一天要進行多次打醬耙,用醬耙把醬塊子搗碎,加快發酵的速度。這樣,經過半個月左右,大醬就做好了,掀開醬缸的開,香氣馬上溢出來,香滿整個農家院。


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散文:農家醬兒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