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我印象中,總是顯得樂觀和善良,在他的一生當中從來就沒有了“悲觀”兩個字。他從五歲起就被爺爺安排去跟師傅學木工手藝,十五歲就可以憑藉自己的手藝在外包攬活,養活全家九口人的生活。父親沒有上過一天學,殘酷的現實告訴他知識比什麼都重要,父親告訴了我一件令他終生難忘的事。
一九五九年,父親十五歲,那年他已經帶著一幫人在外包攬活了。在這夥人當中,既有他的恩師,又有他的同門師兄弟。按照當初約定的伙食費發放規定,每個人的伙食是簽名計費的,父親不會寫字,也只得信手寫上潦草的“符號”代替一下。他的師傅、師兄、師弟都會寫自己的名字,他們就仿照父親的筆跡將我父親的名字記在帳上。到了年終,要結算工錢了。按照一項項標準和要求。扣除伙食費後,父親的工資是他們當中最低的一個。辛苦幹出的工錢好端端的扣了就扣了?這事就好比啞巴吃了黃蓮—有苦說不出啊!大家當初說好的規定,怎麼能說改就改呢?父親從這件事當中得出了一個教訓,他懂得了學文化的重要……這也就成為了他再苦再累也要供我們三姐弟讀書的生動教材。
有幾次,我問父親,你當時為什麼不去跟你師傅和師兄弟去理論,把事情說清楚,不能讓別人把自己當傻子……父親只是說,人啊,不能跟自己的良心過不去啊?事後誰都知道了這件事,而且,也是師傅指使他們這樣做的。我從師傅哪學到了技術,師傅、師兄弟們沒有事情可幹,我給他們找活幹,我也報答了他的一片恩情,他們這樣做良心上也會不安的。這就是我父親,他一向將別人對自己的苛扣與欺騙不放在心上,一味強調用仁慈寬厚對待他人。我問父親,你當時忌恨過他們嗎?父親笑著無所謂的說:“有什麼好恨的?人啊,只要自各心中活得寬敞了,比什麼都好,就好比晴天的陽光一樣,有陽光照著就不會覺得天冷了,人的心情也一樣”。
父親之所以一生活的樂觀,多半與他天生善良的本性分不開的。他對什麼瑣事、難事、煩心事都能一笑了之,不去與之計較太深,用他的話說,只要知道了就好了,何必計較太深呢。我想正是他這種,為人處事的開闊胸襟,才讓他生活在樂觀當中,一生也從未有過太多坦坷……
在我讀初一的時候,父親做起了生意,他平時樂善好施,從不在秤稈子上佔便宜。
生活中總有太多的瑣事、難事、煩心事,就像迷霧一樣罩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前方的路,生活中看不到希望和陽光,讓失落和傷心佔據我們原本狹小的空間。繁重的壓力、辛苦的勞作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我們心頭,在毫無半點希望的情形之下,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都是在情理之中的,問題是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如果你以仇恨和憂愁對待它,那麼,你的心就不會存有一絲陽光和希望。如果你懂得放下,不去過分的深究下去,那麼在你心中就會長存一絲陽光,你也會活得輕鬆自如,你所看到、聽到的就不會全都讓你感到煩心……
閱讀更多 大洋牧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