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挑燈籠

挑 燈 籠

散文:挑燈籠

在我們老家有句俗語“男憑舅家,女憑孃家。”姑娘出嫁時舅家少不了買燈,年齡沒過十二週歲時舅家年年要送燈籠,一直延續至今。不過燈籠的樣式變化了而已,但是習俗依然存在。

散文:挑燈籠

現在是每到年前各式各樣的燈籠都掛了出來。以前的燈籠是在正月初五以後才陸陸續續有賣的。老漢推個自行車,自行車後座外手綁著背麥秸的大揹簍,裡面裝著上下兩端用花紙糊著,中間用薄薄的紅塑料紙裹著的燈籠。小的一塊,大的一塊五,外加一把耍蠟,耍蠟都是自己灌的。在路邊剁些狼尾巴草杆杆,或者蒿子杆杆,纏上破棉花。把大塊礦蠟融化後用纏好的硬杆杆蘸著蠟水,一遍又一遍反反覆覆滾成比小拇指細點的耍蠟。我們小時候也自己製作耍蠟。村裡埋人的時候在人家點燃的大蜡旁收集淌下來的蠟水,滾成圓球狀。等到放寒假的時候自己倒耍蠟玩。

散文:挑燈籠

“燈籠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唱出了挑燈籠時熱鬧如過會一般。“十四晚上挑,十五晚上繞,十六晚上碰。”燈籠是不能留在正月十六以後的,正月十六晚上也是挑燈籠的最後一個晚上,挑出去和別的夥伴把燈籠碰在一起,燈籠著火燃盡就算元宵節過完了。

天剛擦黑,拿出舅家送的燈籠,找個硬紙板板鉸成三釐米左右寬,十釐米左右長的片片當做燈籠底座。用細鐵絲的一端穿過去打個結,然後把鐵絲另一頭從硬紙片片的另一端穿過去打個結,把燈籠套下去,給鐵絲拱起的地方綁根繩子,栓上掃帚棍,把耍蠟的細梗穿透硬紙底座點燃就成了。挑出去找夥伴們玩,比賽看誰的燈籠樣式好看。紅紙小宮燈、花紙牛糞撲撻燈籠、火罐紅燈籠……都是當年最時興的樣式。紅紅的燭火映著黑夜,暖暖的燭光在心頭彌散著,各自吹捧著自己的燈籠,說些不著邊際的話。一不小心蠟燭燃盡把硬紙底座燒著了,燈籠也就被火光吞噬了。期間也有大點的孩子端著點燃的耍蠟,遊走在巷子裡,年齡稍大不好意思挑燈籠,但也玩味正濃,索性端著耍蠟代替挑燈籠。

傳說在很久以前,世間的兇禽猛獸很多,到處傷害人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消滅它們。天上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要把人間的人畜和財物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提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如雷轟頂,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位老人想出了一個避難的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以來,天帝就以為天兵已經在人間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們按照這位老人的主張去做,果然就平安無事了。如此這般,便逐漸形成了正月這三天挑燈籠的習俗。

美好的傳說充滿著善良,代代相傳,輩輩不減。如今琳琅滿目的電子燈籠佔據著主力市場,看著晚上挑著的電子燈籠,那種氛圍、那種自豪、那種心情、那種期待已無法找回。

散文:挑燈籠

作家簡介:商策,1976年6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