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雪花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雪花是榆林市绥德县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点中的珍品,有“糕点之王”的称誉。雪花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它的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雪花

制作雪花的过程较为复杂,且难度大。其准备工作就有三大步。首先是“和外皮”,外皮是用猪油、面粉与开水和起。猪油和面粉有一定的比例,水的温度更要适中。其次是“和内皮”,行话称“酥子”,是用面粉两份和猪油一份而和起。第三是“调馅”,将砂糖、熟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玫瑰等与少量清油混在一块搅匀调好。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雪花的制作,首先是“包”,包时外皮在外,酥子在里,内包馅子,包成雪花坯子。接着是“托”,即把包好的雪花坯子放进模子中托压,托好后从模子中取出,便成为雪花雏形,也就是生雪花。生雪花表面有精美的边纹和图饰,十分美观。最后是“烤”,先将生雪花放在鏊子上,待烤得雪花有一定的硬度,表面微发黄,再放入烤炉中,在烤的过程中要勤翻多转雪花,以使其受烤均匀。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圆圆的雪花,象征着团圆、幸福、和谐。中秋节傍晚,人们用雪花献月、祭月。届时,在院中放一张高桌,桌上摆着盛满雪花的大碟子,另外还摆着苹果、葡萄、梨、枣、西瓜等。在桌上要立一面圆镜,使月亮直接照射镜面,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使镜中也有一个月亮。这样,才算请到了月神,敬献才真实,才有意义。敬献仪式首先点香,接着全家人怀着虔诚的心情,按大小依次烧黄表和叩首。40分钟后,点着的香基本烧完,仪式结束,随后每人要吃献过的雪花,据说吃了,可受到月神的庇佑。特别是妇女,吃了可以长得像嫦娥一样肤色冰清玉洁,容貌俊俏靓丽。

佳县酥饺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酥饺是佳县有名的传统风味食品。佳县酥饺来源很早,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其外形美观,因其形似蒸饺,口感香酥故名酥饺。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酥饺外形是花边饺子,但内里却是糖馅。酥饺的饺子皮不是普通的白面粉,而是用白砂糖、熟猪油、酥油和面粉一起加工而成的,真可谓是由外甜到内,自内溢出香。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酥饺的制作方法是:将等量白砂糖、熟猪油一起加热化成液态,倒入2.5倍的面粉中,再加适量酥油和好揉到;将适量面粉放入铁锅中炒熟(炒至面粉发黄为止),拌入等量白砂糖制成糖馅;把和好的面分成大小适中的小剂,并擀成小圆片,包上糖馅,捏成花边饺子形状,放入油锅中,炸至淡黄色时捞出即可。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酥饺的特点是甜美可口,清香酥脆,是颇受人们喜爱的甜食面点。

佳县马蹄酥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说起佳县的名优食品,名声最大的莫过于马蹄酥了。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又名蜜碗,原是佳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现已传遍陕北,成为寻常百姓的美味佳肴。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关于马蹄酥

佳县马蹄酥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回家乡陕西省探亲时,携带马蹄酥作为随身礼物。乡亲们尝后赞叹不已,经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灵手巧的人,向随行御厨学制作此佳点的工艺,后来传入民间。唐代开辟闽疆,这种宫廷佳点随南下人员传入闽南。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马蹄酥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清代诗人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到诗人墨客的赞赏。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麦芽、猪油;分酥皮、拌馅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贴在竖炉壁上烘烤。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更有骏马奔腾、奋发前进的寓意,而其香甜的味道也寓意着生活的美好。

绥德水炒羊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水炒羊肉,因烹炒羊肉时,不用油只用水,故名水炒羊肉。是绥德著名的汉族小吃。用鲜嫩的前胛或后腿肉,辅以花椒粉、辣椒粉、生姜丝、大葱丝等佐料制成。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肉要选上等羊肉,不宜肥,太肥会炒炼成油,以前后腿为好。羊肉切丝。红辣椒切丝。铁锅烧红,倒入少量清水,将羊肉丝与红辣椒丝一齐入锅,快速搅拌,使所有肉丝均能与热锅接触。随即放葱花与香菜末。大约三分钟即可出锅装盘。此菜无汤,不腻,鲜嫩可口。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肉要精,刀工要细,锅中的清水要放得恰到好处,火候更要恰到好处。切忌肉里夹杂白筋筋。水多了,炒起来,肉中带水,不行;水少了,没有炒熟,却要炒焦,虽然炒熟了,却也炒老了,咬不动。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水炒羊肉的特点,一是快,烹炒时间只需一两分钟;二是香,味道醇厚,越吃越香;三是鲜,不腥不膻,口感新鲜;四是嫩,酥软渲滑,易嚼易化。拌面、就饼皆宜,下酒、配饭犹佳。凡品尝之人,无不吃而不忘,决口叫绝。

老榆林猪肉撬板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猪肉撬板粉

在陕北的烩菜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猪肉撬板粉。“扯一把黄蒿关上门,吃了你们家的猪肉撬板粉”,可见人们对其喜爱程度。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猪肉撬板粉是佳县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家常菜之一,本地人称之为“专利”。用小炒猪肉和洋芋片、宽粉条同炒,另加木耳,为洋芋、宽粉条着色。这道菜颜色红褐诱人,配菜协和,猪肉喷香,洋芋酥绵,粉条滑爽,是佐饭的上佳美味,名闻西北,是陕北人引以为豪的创造。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吴堡空心挂面

吴堡空心挂面口味香纯,工艺精湛,经过传统手工十余道工序加工而成。2011年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美食频道《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进行专题播放。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精湛技艺,完美的口味给食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柳青故里”老张家空心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完全靠父辈们口耳相传至今。张家山空心挂面“茎直中通、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所谓“茎直中通”是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空心挂面亦由此得名。因张家山手工挂面用优质面粉加工,其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再配陕北羔羊肉、鸡汤、肉汤等,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故有“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之评价。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加工空心挂面是个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几道,一点都不能马虎。整个制作流程需20个小时左右方可完成。加工流程大致分为和面、阴面、切面、搓大条、搓二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上大架、晾晒、装封等。勤劳的手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在不断创新,开发出了多样的手工挂面,有胡萝卜挂面、菠菜挂面、艾草挂面、紫甘兰挂面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空心挂面纯手工工艺,每一道工艺都精益求精,孕妇、婴幼儿均可食用,做法也很多样,酸汤、火锅、清汤、凉拌等,味道各有千秋。

吴堡鸡蛋爬漏粉

吴堡:鸡蛋爬漏粉

吴堡县的手工挂面,挂面美食晶莹剔透,让人垂涎三尺。而与吴堡手工挂面齐名,堪称是“绝代双骄”的鸡蛋爬漏粉,同样也被众位食客津津乐道。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吴堡人惯把粉条称为“漏粉”,鸡蛋爬漏粉是地道的特色小吃,问世初只是为了填饱人们的肚子,当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品味美食成为人们的一种快乐享受。于是,鸡蛋爬漏粉经历史的沉淀,由各位师傅的发扬光大,铸就了它今天集色、香、味、形、神于一身的美味之称。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鸡蛋爬漏粉选材讲究,工艺精密,程序严谨,一步之差,全盘皆输,非用力精到则不能造也。单说这漏粉,要选取适合这道菜的食材就有许多讲究,最能表现这道菜漏粉的只有线粉。鸡蛋采用都是农村散养的土鸡蛋。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鸡蛋爬漏粉,黄白相间,散发着特有的香味,点亮了围观人们的每一双慧眼。每一根粉条上都沾满了鸡蛋沫,像磁场附近的铁屑,张弛有度,均匀布满,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油香味、葱花味和炒鸡蛋味,即前味。此时你若下手的话,口腔里的触觉会被热气所伤,极大地影响了美食的味道。过一小会,待高温蒸汽散出后再尝,你会品到它原本的味道,里面还透着一股椒盐味,柔润嫩滑,爽口宜人。脾胃好一点的吃货,建议你尝一尝凉尽的鸡蛋爬漏粉,淡淡的味道,若有若无,余味萦绕,绵绵不绝。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挑一根鸡蛋爬漏粉,你会感觉到线粉弹力十足,加上鸡蛋的陪衬,色泽诱人,形神具备,自己恍如置身于一个美食的天堂,浸泡在它的香味中。放在嘴里,吃着鸡蛋的时候,入口柔,一线喉;尝着粉条的时候,爽劲十足,一口吞。两者嚼到一起的时候,你会齿根发润,喉舌发痒,肠胃蠕动,欲罢不能。

老榆林粉浆饭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粉浆饭:

粉浆饭是榆林的特色风味小吃。绿豆制淀粉后所余浆水即叫粉浆,稍发酵略带酸味,滚沸加黄米、小米、大米熬成粥,再加少量羊油即成,也有加豇豆或羊肉丁制作的。榆林人有句土话:粉浆饭、憋灰汉。因为粉浆饭含水量大,人吃了消化快,吃完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会感到饥饿,所以歇上一阵还能吃几碗,也正好达到了拉拉肚里的油水水又不失开胃的目的。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吃粉浆饭时,可加入做好的羊肉丁、豆腐,用盐淹好的芫荽、韭菜、老咸菜和调味品,一股冲冲的酸味也随着袅袅热气直入鼻端。小心翼翼喝上一口,嗯,是有些酸,再喝一大口,就上一筷子咸菜,酸味中合了,能品出浓浓的豆香、米香。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吃粉浆饭时调以炒豆腐、葱花、老咸菜、炸辣面、炒酸熟菜以及用盐腌好的芫荽、韭菜、调味品等,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调和的老咸菜必须是老榆林人用红黄萝卜腌制的隔年咸菜,切成碎丁丁才够味。粉浆饭食之素而带荤,解渴生津,开胃消食,男女老幼皆喜食用。榆林粉浆饭如同火锅,海纳百川,无所不包,什么料都可以加进去,所以,过去大户人家也不敢经常吃,有“粉浆饭吃倒当铺”之说。

陕北大烩菜

陕北大烩菜其荤素皆备,包罗万象,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是陕北传统的大众化饮食。榆林街头,中小饭店均有烹售,有的饭馆甚至于干脆直接以"大烩菜"或"烩菜王"命名。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烩菜,本是当地百姓为解决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难而制作的一种"大锅饭"。菜蔬几乎都可入烩,但口味却千差万别。常见的有白菜烩菜、洋芋烩菜、萝卜烩菜、大豆烩菜等。其主角为肉、粉条、洋芋、肉以小炒肉为佳,也有用红烧肉、丸子、鸡块的

陕北沟峁纵横,水源奇缺,冬季寒冷。冬春之际难见鲜菜,百姓菜碗中就以白菜、洋芋为主。保存白菜的方法就是腌藏。聪慧的陕北妇女烹制的酸白菜熬洋芋,是民间最普遍的吃法,酸味新颖,口味鲜美,风靡一时。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大烩菜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脚人、揽工汉、小商小贩们最喜欢的饭菜。所谓大烩菜,其实就是土豆块、豆腐块、烧肉疙瘩、圆粉条子,外加青菜少许,连汤带汁,满满一大盘,即充饥又解馋,耐饱耐渴,稀里呼噜,一顿狼吞虎咽,最适合陕北人的粗喉咙大肚皮,人人觉的值得、划算。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而今大烩菜经过烹饪大师的多年发展,已成为陕北的一道名菜。它选本地的土猪肉、土鸡肉、山羊肉配以有名的榆林豆腐、清涧粉条、土豆和十多种配料、辅以新鲜蔬菜,做成不同口味、各有特色的大烩菜。

子洲抿夹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子洲抿夹,又叫“抿尖”、“抿节”,是一种用豌豆和小麦磨合成而做的杂面,为陕北著名的地方风味面食之一。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抿夹是用杂面做的。所谓杂面,就是将小麦和豌豆按六四比例兑在一块推成的面。做抿节时,先用开水和豌豆面,然后再掺入精面粉,和好后放一边饧30分钟左右。红萝卜、黄瓜和豆角切成细丝备用。将饧好的面团放在特制的抿节床—— 一块像擦子一样的长方形木板,中间有一块铁板,铁板上钻有数十个竖直的小圆孔,把面团放在铁板上,一手拿抿夹床,一手使劲压揉面团。很快,一寸来长、呈扭曲状的小节,纷纷落入滚水锅中。待煮熟捞出,盛入大汤碗,多浇以素汤,汤以细碎的豆腐丁、洋芋丁、豆角丁等为主,也有荤汤的,猪肉或羊肉都可做汤。放入备好的红萝卜、黄瓜、豆角,也可加入肉、蛋配及蔬菜和本地产的一种叫“则莓”味道很香的香料。根据自己的口味可加腐乳、芝麻面、韭花、辣椒丝、葱花、香菜、醋、蒜泥、柿子酱等,加的料种类越多就越有味道。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子洲抿夹讲求营养、颜色、味道、柔软度的科学搭配,风味独特、豆香诱人,以鲜爽嫩滑、香辣可口为主味,香浓不油腻,鲜美不口干,通透且又绵长,猛烈且又持久。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杂面抿夹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具有健脾补胃、增强记忆、强身美容、减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能大大提高人的体质,特别适用长期食用细粮的青少年。因而成为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镇川干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镇川有一种烤饼类食品,名曰“干炉”,它与绥德黑粉、米脂驴板肠等陕北名食齐名,而且只要一提“干炉”陕北人都会想到镇川,使小镇之名顿生光彩。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镇川干炉

镇川干炉是圆形的麦面烧饼,形如小车轮,边厚心薄,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鼓起一个大红心。与普通烧饼的区别是,干炉饼体中空,似由上下两个硬壳相扣而成,并无软糯的内瓤,吃起来有酥、脆、香的特点,入口一咬脆格争争,细嚼酥沫满口,后味香格喷喷,的确是香酥爽口、美味怡人,赢得了“镇川干炉,吃着香、咬着脆、打上来饱嗝干炉味”的赞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这干炉独特的口味,来源于其精制细做的工艺。其面粉原料很有讲究,要用当地冬小麦,经麦饭石石磨磨制。当地冬小麦经寒冬到伏天后才收获,营养成分高而且有浓郁香味,麦饭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麦饭石磨成的面粉是制作干炉的最好原料。此外和面的水要用当地石岩缝中渗出的清澈、甘甜的矿泉水。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干炉的制作过程叫“打干炉”,要经过和面、上压杆、分剂、放面盐、手托、上鏊、划线、入炉翻烤、出炉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干炉出炉后,立刻要趁其高温刷一层菜籽油,起到半炸制的作用,待其完全冷却后装入瓷缸内进行回油发酥,使干炉达到脆而不硬、干而不坚、品味纯正的上乘质量,形成酥香爽口、食之易消化、久藏不霉变等特点。

清涧煎饼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清涧煎饼

清涧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一种独特的汉族风味小吃。煎饼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制作清涧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富含钙、铁、磷、锌以及赖氨酸等营养元素。早在元代王桢《农中》就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清涧煎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要将荞麦粗磨去皮,得了糁子,再将糁子用水浸足,再将多余的水倒出,浸透的糁子装罗布做的袋子中反复揉搓,挤出浆液,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再用特制的煎饼鏊摊制成20厘米大的如纸薄饼,可以卷绿豆芽或黑豆芽加粉丝、肉丝、炸豆腐丝凉拌,或卤猪头肉、猪肘子等其他卤肉剁碎加适量青椒和蒜粒,蘸煎饼汤(姜蒜汤汁)或熬制的番茄酱汁就可以吃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油旋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油旋

“绥德油旋”因其产自著名的陕北古代名州——绥德城而得名。其做法是:把面粉和成松软的面团,置于盆中加盖醒上两小时以上。待面醒透之后用力揉匀,揪成一个个面胚,刷上食油,再醒半小时左右。然后把面胚擀成宽条状薄皮,撒上葱末、食盐、调料等卷起来拧几圈压平,再用小擀杖擀成两公分厚、直径十公分左右的圆饼状,放在平面煎饼锅上翻烤;待八成熟时,再置入烤炉内烘烤至金黄即可。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油旋

“绥德油旋”外酥里嫩,脆软相间,香味喷鼻、非常可口。因其外表有一层层的旋涡状纹理,故而得名“油旋”,是陕北人有口皆碑、老少咸宜的著名小吃。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绥德油旋

绥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绵软,油香扑鼻。若乘热用刀沿边划口,填入凉拌猪头肉,名为“狮子大张口”,咬一口肥美解谗。

镇川碗托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碗托以镇川河神庙麻辣肝碗托最具盛名。

镇川碗托

把荞麦磨面,过滤掺水,搅拌成浓度适中的面糊后,就可以装碗蒸制了。一炉能保持四十分钟热度不减的急火,是蒸制碗托的关键。炉火太慢,碗托会发粘,而影响成品的口感。碗托蒸熟出炉后,需要自然散热,凉至稍有余温,是口感味道最好的时候。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镇川碗托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柔韧劲道的碗托配以手法娴熟的刀工,是一碗正宗镇川碗托的必备元素。选料、蒸煮、刀工、酱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地道的镇川碗托一定要配以新鲜的麻辣羊肝,色泽诱人的羊肝酱料层层裹挟在劲道粘滑的碗托片上,瞬间能激发食客对于这一碗美食的所有欲望。

神木粉皮卷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神木粉皮卷

粉皮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有多款菜用粉皮配制,如“假鳖羹”等,并用其作仿荤的“假鱼脍”。清代《食宪鸿秘》中之“素鳖”,鳖裙是加了墨汁制成的粉皮充代的,从外形到口感都能以假乱真。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神木粉皮卷多以绿豆粉制成,柔韧劲道,光滑细腻,不仅好吃且有降脂、抗氧化、抗菌、改善肠胃等功能,符合人们在美食选择上注重营养和健康饮食的标准,尤其对爱美的女性而言更是小吃首选。

米脂驴板肠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驴板肠,是米脂县的一种风味独特的著名美食,以肉质细腻香醇、麻辣可口,并有滋阴补肾的疗效而享誉三秦大地。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关于米脂驴板肠的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朝廷命学台大人前来陕北米脂察访褒奖三科连中五名进士之事。当他来到南门外河边闲游,感到异香扑鼻,这香味既不像猪肉又不像是羊肉,绵绵肉香顿引口水倒流。学台大人寻味而去,只见在河对岸一庄户人家院落里,热气腾腾的大锅旁围着六七个孩子,遂问主人锅中所煮何物?主人吞吞吐吐不肯回答,随从人员再三追问,这家主人只得如实相告。原来他家境贫寒无钱买肉,为满足小儿馋嘴,捡回屠夫扔掉的驴大肠,清洗后卤制给孩子们吃。学台大人尝了一口,绵软滑爽味道绝佳连连称好,说他游南走北吃过的山珍海味无数,还未见过有如此美味,堪称米脂美食之一绝呀!从此,米脂驴板肠美名远扬。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米脂驴板肠

米脂驴板肠的特点是:麻、辣、咸、嫩,肥而不腻,绵软香嫩,营养丰富。“驴板肠”是驴八珍之首,因其香烂可口、肥而不腻,难怪在民间有“宁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的趣说。

靖边剁荞面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靖边剁荞面

剁荞面是“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小吃。

何为剁荞面?这是指用特制的剁面刀剁面条,而不是切面条。剁面刀长约2尺,寸宽,刃薄如菜刀,刀背两端装有两个木柄。先将荞面和好揉团擀至薄片,然后提臂悬肘,双手持握刀柄,同时用力向下剁面,一剁一拨,动作要准确匀称,刀落面案“噔噔噔噔”急如雨点,面条随刀起落如银丝飞舞。剁出的面条细若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靖边剁荞面

将剁好的面条天女散花般的撒入锅中煮熟捞在大碗中,浇上酸汤或风干羊肉汤即成美食。这酸汤是用铁锅将当地优质麻油烧热,加入野生柞檬儿(类似韭菜花的植物)煎炸,待其变黄爆香后熄火,再加入用洋姜腌制的酸汤,将它浇在剁面碗里,顿时浓香扑鼻,食之只觉面条坚软细滑、汤鲜味美,酸的开胃、爽的过瘾。此外,风干羊肉汤是将山羊羯子肉刮成条,在阴凉通风处风干,然后切碎丁制作汤料,熟透后放入少许土豆丁即可,这种汤内干羊肉丁口感筋道愈嚼愈香。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有民歌唱到“荞面圪托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是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情。荞面和羊肉的结合,的确是“天赐良姻”。荞面性较凉荞面性较凉,,而羊肉性温而羊肉性温,,吃多易上火吃多易上火,,二者结合达到中和,,且营养丰富且营养丰富,,既美味又健康既美味又健康,,这就是荞面与羊肉结合的食品在当地经久不衰的原因。。如今荞面药食两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荞面与当地地椒羊肉结合的美食荞面与当地地椒羊肉结合的美食,,已成为靖边特色美味食品,,吸引着八方来客吸引着八方来客。

响水冻豆腐

横山响水冻豆腐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当地居民就开始用清凉甘甜的泉水制作豆腐,然后冷冻成冻豆腐。由于其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及铁、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有“植物肉”的美誉。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横山响水冻豆腐做法考究,从选豆、泡豆、打磨、熬煮、点卤、成块到速冻,道道程序不能马虎。吃法也很多,可炖、煮、炸、烧、炒等,这样做出来的冻豆腐,色泽鲜亮,口感绵软,那叫一个美味!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响水冻豆腐由新鲜豆腐冷冻而成,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可以保护肝脏,促进机体代谢,和其他食物搭配,会使蛋白中所缺的氨基酸得到补充,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吃一口让人满口生香,对身体也大有裨益,颇受欢迎!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老榆林羊杂碎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榆林到底有多少家羊杂碎店铺,实在难说,不管是老街还是新巷,到处都有。榆林人到底有多喜爱羊杂碎也很难说得清,反正每天早晨大多数榆林汉子都会走进杂碎铺大快朵颐地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

相传,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途征西夏,在榆林附近,粮草已尽,无奈下,后勤人员把原来屠宰的羊的头、肝、肺等利用起来,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刀剁成碎块,烩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调味品,有一个伙头军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碎放到锅里。这锅汤烩好,经军队里众将官、士卒品尝后,都称赞此汤的味道堪称一绝,羊杂碎自此就诞生了。

舌尖上的榆林本地小吃——留住童年的回忆

羊杂碎,贵在杂和碎,不杂不碎喝起来没滋味。羊的头、蹄、血、肺,心、肝、肚、肠,统统不弃,少了一样,做出来的杂碎便寡淡。洗涤是一道更精细的活儿。一副下水往往要洗上十多遍,还得在清水浸泡一阵。这样处理的下水,干净去腻,又有羊杂碎特有的风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条要切得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还可再配上细粉丝。食用时按照个人口味佐以辣面、香菜、葱丝、姜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