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蒋华浪


关于和亲这件事大唐有什么可怕的,毕竟这假冒的公主又不是唐朝皇帝的首创

所谓和亲,其实就是古代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维系盟约的一种政治手段,最早的和亲出现在汉朝,尤其是武帝之前,汉朝由于自身国力尚未回复,加上汉高祖白登之围,对雄霸草原的匈奴有着深深的忌惮,这时候汉朝就创造了和亲,希望用血缘手段稳住匈奴,赢得恢复的时间,当时匈奴自己也没有消灭汉朝的实力,也是二者一拍即合,一个个公主被送往草原,为皇帝的战略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时候的公主就有水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

唐朝时期,中原国力强大,但是敌人也多,北方的突厥,渤辽,契丹,西方的吐蕃帝国还有大理地区的南诏都是心腹大患,于是和亲依然盛行,只不过这时候和亲的基本上都不是公主,最多就是宗室之女,据统计,有唐一代一共有15为公主远嫁他方,但是只有3个是真的

那么冒牌公主不怕被发现吗?

当然不怕,和汉朝时期的匈奴不同,唐朝那些少数民族会与唐朝和亲都是在自己实力弱,有求于唐朝的情况下,他们怎么敢这么做。 就算是吐蕃,在和亲的年代也是因为暂时无力打扰唐朝,双方要的是盟约,至于公主嘛,不是太低贱的身份就行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带去的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赶紧给他解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尽力打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这里,说说里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覃仕勇说史


最著名的和亲公主,应该是汉朝的王昭君了。王昭君不仅不是公主,甚至不是宗室,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但是为了和亲,给她封了个公主的名号,就稀里糊涂嫁过去了,在少数民族还受到了比较高的待遇。

事实上,很多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比如唐朝最著名的文成公主,是一个宗室王爷的女儿,临行被封为公主;金城公主也是如此。

当然,也不是没有真公主。比较多的是清朝,因为皇室是女真族(后来的满族),兴起于东北。女真族人口少,用兵中多亏蒙古族的支持。所以女真与蒙古多有联姻,像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族,皇帝的女儿也有不少嫁给了蒙古王公。这些是真公主了。

而少数民族,与中原礼法不同,其实也不太在意是不是真公主,有嫁妆就行了。反正,他们在意的是财富。


栖鸿看红楼


唐朝和亲的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说实话,唐王朝派出去和亲的所谓“公主”已经相当“高级”了!就拿最著名的文成公主为例,据一些史学家考证,她的父亲很可能就是著名的江夏王李道宗。李道宗何许人也?唐太祖李虎的曾孙、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就现有史料而言,唐王朝派出去和亲的公主虽然没有什么“真公主”,但基本都还是宗室女子,给个公主的名分,那她就是“真公主”!没有什么“冒牌”不“冒牌”的……就算是李道宗、李孝恭这些远支宗室,如果皇帝给他们封个亲王,难道他们就不是“真亲王”了?

相比唐王朝而言,汉王朝才真正是“耍赖皮”的!汉王朝送去匈奴和亲的所谓“公主”,别说是“真公主”了,绝大部分连宗室女子都不是。随便找个宫女、给个“公主”名分,之后便以“公主”的身份送去了匈奴。即便那些出身宗室的“公主”,也大多是罪臣之后。如著名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实际上都是因为父辈、祖辈“谋逆”而背负“叛逆之后”恶名的宗室女子!那么,难道对方不知道这些女子都是“假公主”吗?知道!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何谓“和亲”

所谓“和亲”,说白了就是政治联姻。只不过,位于这段政治婚姻背后的双方地位不太平等而已。军事上打不过,怎么办?送上“公主”,陪嫁大量金银珍宝、顺带捎上一些政治妥协:“咱不打了,结个亲家算了!”对于弱势的一方而言,既然打不过,倒不如用金钱和女人买和平。同时,“和亲”的“公主”将来生下的儿子还是拥有己方血统之人,一旦当上了君主,对己方多少还是有利可图的,何乐而不为?对于强势的一方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和亲”背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至于女人嘛,什么样女人不是女人?“真公主”、“假公主”意义不大,只要有个“公主”名分,足矣!至少说明对方服软了,连“公主”都送上门了,这个脸面赚得足够了。“和亲”的目的双方都已经得到满足,又何必在意那个“和亲”的到底是不是“真公主”呢?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恐怕也只能用真公主去“和亲”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派公主“和亲”的一方处于强势地位,说白了,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和亲”,而是一种相对平等、或不平等的政治联姻。在这样的情形下,送什么“公主”都是一种“赏赐”,又有谁会介意“真公主”还是“假公主”呢?如被汉武帝刘彻送到乌孙的那位细君公主,汉武帝之所以将她送去乌孙,说白了就是政治联姻,并没有太多被迫或用金钱、女人买和平的成分。对于乌孙而言,汉王朝嫁过来一位“公主”,政治联盟的诚意已经足够了,又何必去在意这位“公主”是公主还是翁主呢?

实力才是硬道理

所谓“和亲”,是政治联姻,但这种政治联姻背后是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即便是汉武帝之与乌孙、唐太宗之与吐蕃,说白了汉武帝、唐太宗还是有政治上的某些不得已的。汉武帝是为了拉拢乌孙以对抗匈奴;而唐太宗则是为了安抚新崛起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以免再兴刀兵……

一个字足以说明这其中的门道——尚!前面说到了“和亲”,这种政治联姻直到清王朝时期依然存在,清王朝的公主中绝大部分都嫁给了外藩蒙古的“王爷”们。但是,史籍之中,对清王朝的这一系列政治联姻用了一个字——尚!“某某尚某某公主”,这是对公主婚姻最常见的字眼,尚字有“高攀”之意、居高而凌下,一目了然——公主的地位高于“驸马爷”。在绝对意义上的“和亲”阶段,那些被送出去“和亲”的公主是不能用尚字的。但清王朝与外藩蒙古联姻的公主们都使用了尚字,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清王朝对于外藩蒙古各部处于绝对优势,嫁公主给外藩蒙古“王爷”们是一种“赏赐”、是加恩!与“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

综上所述,所谓唐朝“和亲”的公主都是“冒牌”的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是,也的确没有多少“真公主”。不仅唐朝如此,汉朝亦然。之所以不怕对方发现,是因为“公主”的真假对于对方而言意义不大,对方更在意的是“和亲”背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这些达到了,送个“假公主”来也可以接受!不过,“和亲”是建立在双方不对等的基础之上的,送出“公主”去“和亲”的一方或处于弱势、或有所需要,也只能放下身段了。一旦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就不再是“和亲”,而是“某某尚某某公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据史书上记载,唐朝一共有15位和亲公主,其中只有3位是大唐皇帝的亲生儿女,分别是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和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剩余12位和亲公主,都只是宗室之女,包括大家熟知的文成公主,都是“冒牌”公主。

从这层意义上说,唐朝的和亲公主,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冒牌”公主。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大唐皇帝这样做,难道不怕被认发现吗?到时这些与大唐和亲的国家追究起来,大唐皇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提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和亲的真正目的。

其实呢,所谓的和亲,不过是割地赔款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而是这个美女所带过去的嫁妆,以及借此和唐王朝建立某种关系。



当时,对于大唐周边的游牧民族来说,由于他们本身的经济和物资都比较缺乏,所以需要时不时的掠夺下中原王朝,但问题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可不是软柿子,你跑到大唐境内来掠夺,搞不好反而会被唐军狠狠揍一顿,这明显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在这种背景下,游牧民族的首领们就希望大唐政府能够主动拿点钱和粮食来支援下自己,但问题是,大唐政府凭什么要主动给他们钱和粮食?更何况,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大唐皇帝岂不是太没面子,因为这不是妥妥的丧权辱国么?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皇帝怕他们!

这个时候,有一个游牧民族首领便告诉大唐皇帝,总而言之,我不要你的钱和粮食,我只想与你和亲,认你当爹(岳父),以后好好侍奉你!对此,大唐皇帝那是牛逼到天上,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总而言之,你想认为当爹,我可不想认你当女婿呢!

这个游牧民族首脑一看,大唐皇帝竟然这样牛逼,于是她立马就率领20万大军攻打大唐帝。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但这场战争却也让大唐政府不堪重负,因为它所消耗的军费太庞大,并且边境的大量百姓,也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实在得不偿失。于是,大唐皇帝只好同意和亲。



其实呢,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在与中原王朝博弈时,非常有策略。如果他直接说想让大唐帝国交钱交粮,肯定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大唐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最后可能就会把双方都拖入到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最后弄得大家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这个游牧民族首脑说,我想给大唐皇帝当女婿,通常就会有结果。因为,这等于给大主唐帝国留够了面子。一切是显然的,只要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发动几轮进攻,无论是输是赢,只要他表现出一副死缠滥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国就会屈服的。

因为,把几十万大军常备于边疆,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的游击战,其花费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愿意承担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王朝就会愿意和游牧民族达成和亲政策,然后送一个美女给游牧民族首领。

至于这个美女,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皇帝公开承认她是公主就行。因为,只要大唐皇帝承认她是公主,那就必须按照公主的标准来出嫁,这样就必须陪送一大笔嫁妆过去,这个嫁妆自然就包括游牧民族所需要的钱粮物资。



当然,对于大唐皇帝来说,这样说出去也比较好听,因为这些嫁妆,那是大唐皇帝心疼女儿、女婿,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而已,这比单纯的送钱送粮要有面子太多。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目的,无外乎就是钱财,现在他们通过和亲,不管这个嫁过来的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只要她能够带来大量的钱粮物资,让自己和大唐皇帝建立翁婿关系,方便以后更好的要钱要粮,就已经算是圆满达成自己的目的,其他的又何必再管呢?

相反,如果他们非要这个美女必须是大唐皇帝的女儿,结果惹得某个爱女心切的大唐皇帝死活不同意,最后双方搞不好就只能用战争来解决问题,那最后也就意味着少数民族可能会丧失一笔,可以固定收到的保护费,这明显得不偿失嘛。

我相信,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一个政权的首领,绝不会干出这样蠢的事情。除非大唐政府完全软弱可欺,那他们才可以这样放肆的提要求,要求必须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其他情况下,是不是大唐皇帝的女儿,实在太不重要。

因为,皇帝女儿能给他们带过来的东西,这些冒牌公主也能带过来,同时大唐皇帝的女儿,也不见得比这些冒牌公主漂亮和贤惠!既然如此,又何必较这个真呢!有句话说的好,难得糊涂!


我是赵帅锅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

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七追风


提出和亲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他们只在乎一样东西,那就是这个和亲,到底有没有中央王朝的正式认证!倘若存在这个认证,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和册封,那么公主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和亲的公主只不过是一个桥梁,他们更在乎的是中原王朝对自己的认可!



说白了,只要中原王朝允许这次和亲,在承认这次姻缘的基础上,外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可以借此“攀上亲戚”,也间接承认了自己的地位,至于来的新娘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反正中央王朝白纸黑字认定这是真的,这个东西比什麽都重要!

在历史上,真正把皇室宗亲的女子嫁到外地去和亲的例子其实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找一些旁门左枝,在以中央王朝的名义册封认可其地位,再外派出去和亲,既解决了和亲问题满足了外围少数民族政权的面子,又避免皇室成员孤身远嫁,这种做法也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女主角王昭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跟皇室宗亲八竿子打不着,但经过汉元帝的册封,不但自己身价倍增也让这一次和亲得到了汉朝皇室的认可,当汉元帝以政府层面推行了这次和亲,那呼韩邪单于早已经不在乎了王昭君的真实身份,自己成为大汉王朝的女婿才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在古代历来的和亲活动中,也不存在当事新娘故意隐瞒身份,明明是普通人嫁到外地非要说自己是皇室宗亲,事实上出嫁以后,他们完全可以明目张胆的说出自己早年的身份地位,由于已经经过了中央王朝的册封,他们早年的地位再卑贱也早已成为过去式,经过册封地位和尊号才是他们的现有身份,或者再说的粗俗一点,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在沒参与和亲之前,在中原王朝的眼里不过是个蛮夷头子,现如今经过这样的婚姻也成为了被中原王朝认可的政权首领,大家都经过了中原王朝的认可抬高了身份,那还纠结过去干什么?


辽宁资深球迷


唐朝的和亲公主确实很多都是宗室之女,并不是皇帝亲生的金枝玉叶的公主,然而这在当时却不害怕被发现,即使很多和亲的君主发现,也不会在意,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不愿意为了真假公主而引起两国纷争

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很多番邦都是为了和大唐和亲,来促进两国的友好,这样才能利于长远发展,一般哪怕和亲的不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皇帝宗亲的女儿,和皇家有密切的关系,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比如当时的文成公主,虽然是宗室之女,然而大唐却是把她记在了长孙皇后名下,把她当成了嫡公主来对待,这样一来,宗室女有封号,有地位,因此和亲的部落最好选择“见好就收”,求娶的是公主,大唐就给了一位公主,不管怎么说,这桩婚事是定下来了,也就相当于和大唐结下了亲,何必那么较真真假,难道要因为真假公主再起纷争吗?

第二:冒牌的公主仪态并不输给真公主

虽然很多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然而冒牌公主大多也是皇室宗亲,并不是找了个宫女来代替,大多是金枝玉叶、金尊玉贵,仪态万千,形象气质和真公主并无区别。这下“面子”和“里子”都有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三:真假公主在嫁妆方面并没有区别

不论真公主还是宗室之女,作为公主的身份去和亲,都会带上一笔丰厚的陪嫁,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这些按照公主规格在嫁妆中必备的不用说,还有天文历法、诗文经史,几百箱农事、医药、科技、军事、建筑等有用的书籍,还会有各类粮食和果木种子等,以及相应的技术工匠,还有一些宫廷乐队等,这都是很多偏远部落没有的,而且紧缺的,公主给他们带去了这么好的资源,真假公主的嫁妆都一样,既然如此何必纠结真假呢?

第四:纯属为了和亲,其他不在乎

当时很多想和大唐和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大唐成为亲戚,至于娶得是不是真公主,丑或者美、并不重要,只要大唐认同这门亲事,就可以和大唐永世友好,大唐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就会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才是硬道理,其他不在乎。

综上所述,即使唐朝和亲的公主很多是“冒牌”的,然而当时大唐国力强盛,而且本来“冒牌”的公主地位和真公主无差别,因此和亲的部落首领,大都选择欣然接受,毕竟能有机会和大唐联姻,做朋友、做亲戚,好处是数不尽的,何必那么较真呢?


小聪历史客栈


这个问题,可以代入现代思想来看。

假如你只是一个乡镇企业的老板,某天向全世界最强企业的老板提亲,老板舍不得嫁亲女儿,于是将侄女收为女儿嫁给你,同时给她亲女儿一样的地位,该给的东西一样不少,甚至还因为不是亲女儿,怕你不满意,给的嫁妆还更多。

此时,你会生气吗?不会!除非故意找茬。

求娶公主的那些吐蕃王匈奴王回纥王,他们喜欢的是公主本人吗?不是,都没见过哪来的喜欢或不喜欢?他们喜欢的是公主所代表的意义。只要意义到了,那么“公主”这个头衔之下的那个女人是谁并不重要。

这个道理,各位大王都懂,中原王朝也懂。

唐朝皇帝还是比较厚道的,至少送出去的是宗室女,鼎鼎大名的“昭君出塞”的主角王昭君,本身可只是一名宫女。汉元帝还不是光明正大的送出去了,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也乐呵呵的接收了。

“和亲”这件事,有实际的历史意义,比如巩固边塞和平、促进两族文化融合什么的,但对于被和亲的那些女子们,这是一种无从选择、不由自主的牺牲和奉献,是个真正的悲剧!

昭君活了几岁大家知道吗?33岁!哪怕古人寿命不太长,33也正是盛年!

更为出名的文成公主,也只是活了55岁,要知道武则天60岁的时候还能登基为帝,如果文成公主不去和亲,55岁大概是个满面慈祥的老祖母。她可能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唐太宗的堂侄女,估计也不怎么受重视,否则也轮不到她去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文化、医疗、技术,使吐蕃走出原始发展迅速,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历史上对于此事多为颂扬。

也一再说公主在藏的地位有多高多高,却很少提及松赞干布还有另一个老婆尺尊公主。如果她在中原,至少不用去和另一个女人争夺丈夫,唐朝女子的彪悍,我在另一篇文里有提过。

再者,中原的气候和塞外完全不同,中原小姑娘们如同娇花,经受不住塞外凌冽的狂风,这是她们早逝的另一个原因。

但不管怎样,文成公主的命运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唐中宗时的金城公主,活了41岁,生的孩子被妃子抢走了,后来认回来的这个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儿子。其他和亲公主也大多不得善终。

唐朝289年历史,和亲11位公主。也就是说平均20多年就要送出去一位公主。一个朝代的强大,如果只是寄托在牺牲女人身上,那算不上真的强大。

在这一点上,明朝无疑要硬气得多,从不和亲!

无论“和亲”有什么样的原因、带来什么样的进步、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的合适,都无法掩盖这件事的本质:打不过了或者不想打了,那大家就强行做亲戚吧!问题是,哪怕强行做亲戚,该打的战还是一定会打!白白葬送了公主们一生!

唐代诗人李山甫写过一首讽刺和亲的诗,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不仅仅是唐朝,历朝历代的和亲也多是“冒牌”的,相对来说,唐朝还是挺讲究的,至少他们还是嫁过去几个真公主的,比如唐肃宗就曾经把他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还有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也都是如假包换的公主。

哪像大汉朝,用宗室女代替公主也就算了,还曾经用过宫女代替,结果,不但对面的匈奴没啥意见不说,这位宫女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公主”,她就是王昭君。

“冒牌”公主的养成

为什么在中原王朝习惯于将“冒牌”公主嫁给“番邦”呢?这个头儿还要追朔到大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

当时,他率三十二万大军打算去揍匈奴,结果却因为轻敌冒进,反被冒顿单于给教育了。回来之后,建信侯刘敬就给刘邦建议和亲,刘敬最初的意见是把刘邦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嫁过去,匈奴看大汉朝的面子肯定要把鲁元立为阏氏,那她生的儿子未来也就是匈奴的单于,这样匈奴的单于不就成为大汉朝的外孙了么?

可是,当刘邦把这个意见跟吕后一说,当时就把吕后惹火了,她怎么可能舍得她的女儿入火坑,又是骂又是哭,总之就三个字——不好使。最后没办法,刘邦只能以宗室女代替。

从此以后,用宗室女顶替公主和亲便形成了风气。

“番邦”人那么傻,发现不了?

这么想可就太小瞧这些“番邦”了,无论是汉朝的和亲对象匈奴、乌孙,还是唐朝的和亲对象吐蕃、回纥等等,哪个都不是白给的。他们之所以还是乐此不疲地想要跟中原王朝和亲,自然是有所图的,不过图的重点并不是“和亲公主”,而是公主带过来的嫁妆。

这有点类似于一个穷小子娶了富豪的女儿,彩礼就是象征性的,嫁妆可是丰厚得很。皇帝嫁“女儿”,那个嫁妆自然是不能少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些嫁妆虽然看起来也挺不错的,但至少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对于资源匮乏的“番邦”来说,这些嫁妆可就显得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游牧民族,更是他们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补充。

这些游牧民族,资源充足的时候,自然可以自己发展,可当他们赶上了荒年、或者资源用差不多了,就需要出来抢了。可是抢的哪里有通过娶“公主”送过来的安逸呢?真正爱好打仗的民族还是极少的。

此外,和亲的时候,“嫁妆”里面往往也会带过来一些有用的人和书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就带过去很多食物、饮料的做法,以及各种工技、医学等书籍和设备等,这些也都是吐蕃所需要的。

另外,“和亲”往往也伴随着“互市”的开放和发展,这种边境贸易也都是这些和亲对象所需要的。


可见,“和亲”对于这些“番邦异族”来说,那个公主更像是一个代表特殊身份,让他们获取这些利益的载体而已。至于她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是并不在意的,重要的是“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