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几十年来,有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从未停止也尚未分晓——金庸和古龙到底谁更胜一筹。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但客观来说,二者在影视领域的成绩高低却不容辩驳。对比金庸老先生来说,古龙的作品不仅被翻拍的次数更少,而且成型作品的水准也是"错落有致"到一言难尽。除了名满天下的楚留香和陆小凤两大IP之外,能拿得出手且知名度较高的大概就只剩《绝代双骄》了。


而古龙作品在电影领域的境遇更是清冷,除却当年那部饱受争议的《决战紫禁之巅》外,一线制作行列几乎再找不出第二部和他有关的作品。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这位去世几十年仍为万千深爱他的人狂热追捧的天才,似乎和电影是无缘的。不得不说这几乎怪不得别人,因为古龙小说本身的特点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就很让人头疼——几乎没有执笔改剧本的编剧或举着摄影机的导演原意对一个要么不用改要么不能改的原著下手。


读过古龙的人大概都会被书中形式感极强的断句和变幻莫测的节奏所吸引,它们在营造出一种特殊氛围和无人之境的同时,也给拍摄造成了困扰。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做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

除却修饰语,这几乎是一段近乎完美的电影文学剧本,如果再加上镜头、机位等拍摄元素的补充说明,完全可以直接交给导演去拍。但可惜的是,鲜少有人喜欢如此"越俎代庖"的原著作者


幸运的是,短暂的中国电影史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原意接过果这块"烫手的山芋",在大胆抛弃所有不为自己所用元素和大刀阔斧修改的基础上居然完整地保留了古龙的精神内核——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也是那个最懂古龙的人:楚原。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楚原


大胆改变古龙的行文节奏


读过古龙原著的人会感觉,每到打斗场面,字里行间都是暴风肆虐、疾风骤雨,连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简短有力、珠落玉盘般步步紧逼。

"你不怕我对被人说么?"

"我相信,你不会告诉别人的。"

"为什么?"

"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这样的字句读来让人顿觉心惊发冷,但楚原在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语速变得慢到不能再慢,对话之人犹如吟诵唐诗宋词一般,但寒意彻骨的杀气却丝毫未损。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知是否借鉴了古典戏剧——在水袖飘舞和寰转回眸中制造巨大的冲突和波澜。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形式化的语言+程式化的表演=完美的呈现。


这样的处理方式只是将古龙的作品"荧幕化",但本质上对古龙的作品精髓以及本人所传达的精神并未造成丝毫损毁。

古龙的作品风格"短平快",楚原的导演风格"长缓稳",然后者亦完美地呈现了古龙笔下那快意又模糊的恩仇、绝对又动摇的是非以及身处变化莫测的江湖之中那些身不由己的武侠们从不轻易改变的精神内核。


改变结尾


在很多故事最后,古龙并不将结尾挑明,而楚原就大刀阔斧地修改古龙原著的结局。一来可以给观众以新鲜感,二来也可以将"古龙作品荧幕化"从某种程度上推向极致。


比如1976年的《流星蝴蝶剑》,原著结尾是孟星魂终成了孙玉伯的手下败将,电影版却将其改成孙玉伯"好言相劝":

"江湖中有那么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一天,被逼得去杀你。"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再比如同时期的《天涯明月刀》改动则更为颠覆。公子羽最终被自己的野心吞没埋葬,狄龙所饰的傅红雪面对近在咫尺的诱惑仍甩出轻蔑之言:

"你去找那些找死的人来吧!"

由此可见,在楚原的电影世界中,他排斥整个江湖——那个被权势、名利和金钱所玷污且原本应该是一片净土的江湖。


而对古龙小说结局的"大刀阔斧"还有另一层原因在内,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古龙有太多小说的结尾假手于人,被"狗尾续貂"过。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那本古龙写了四分之三就不再动笔的《白玉老虎》,据说搁置几年后由申碎梅续上了《白玉雕龙》。而楚原在拍摄这部作品时,前面3/4都取材自古龙的原著,后面20多分钟的结尾干脆自己操刀上阵。也是在这部作品中,楚原借由赵无忌之口说出颠覆传统武侠世界观的名言:

"我爱的人都死了,我的朋友也死得差不多了。如果江湖上再有风浪,我已经没有亲人可以牺牲了。"

这句话完全否定了传统武侠世界的游戏规则,也将一种荡然于天地之间且之前极为罕见的"自由的江湖精神"完美展现出来。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大概都懂得,对于一个江湖中人来说,没有结局——哪怕这个人形神俱散、哪怕这个人销声匿迹。对于那个刀光剑影的世界,一个人的死亡往往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武侠世界的人无一拒绝用一层又一层恩怨情仇去"作茧自缚"。身在其中,又身不由己。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楚原修改古龙小说的结尾并非出自不尊重,更多是因为太了解,了解到惺惺相惜的程度。

他愿意用自己的理解给古龙世界中的人另一种可能,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和古龙的江湖打开另一扇大门。

毕竟门后的世界再颠覆,对于江湖来说仍是逃不脱、改不掉的殊途同归。


受限于技术


这一点最让人扼腕叹息。因为如果想完美还原古龙笔下那种"生死系于方寸之间"的决斗场景,以当时的电影技术根本就是望尘莫及。而可行之法中的电脑CG和特技摄影,对于当时的楚原来说无异于"不存在+不可能"。

所以他只能将古龙最常用的"出招未被看清,人物已经倒地"的寥寥一句用当时最流行的武打设计拉伸成一段长达几分钟的漫长打斗。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而对于决斗瞬间的描写,古龙又向来以"惜墨如金"闻名。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结尾,李寻欢和上官金虹在密室中展开决斗,书内外的看客都只能傻站在结界之外等候结果。等到门开了,走出来的李寻欢却只说了三个字:

"他输了!"

怎么输的?输得程度如何?输了以后呢?莫说改变者,就是读者也瞬间被推到了发疯癫狂的边缘,恨不得将书打入冷宫。


仅从这一点出发,拿到金庸作品版权的人们又是何等幸福?!单从老爷子用大篇幅描写的独孤九剑到了徐克那里就变成简单一句"荡剑式!"便足以横扫江湖,便足以看出这取舍之初的主被动之差异悬殊何其巨大!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当1982年的《浣花洗剑》运用CG特技渲染将"洗剑"呈现出来时,人们都以为古龙的"电影春天"要来了。然而天不遂人愿,1985年,一代天才大师古龙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阴差阳错终成憾。原著本身的特点和当时的技术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导致古龙作品改编的电影具有传世价值的并不多。相较于现代的电影效果来说,楚原的作品或许不完美,但对于还原古龙的世界和精神内核来说,楚原已是和这位天才最接近的人了。


写在最后


古龙的神髓究竟为何?古龙作品的灵魂又如何概括?读过他作品的人几乎能给出一千种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是起承转合难以捉摸的情节;

有人说,是无形之中扣人心弦的悬念;

有人说,是熙熙攘攘的江湖之中无所遁形的孤独以及每个主角甚至每个人物的疏离。

私以为,这些都只是古龙作品的特征之一,不足以称其为"内核"。

恰恰是知名度最高的楚留香和陆小凤,能代表古龙的理想巅峰:翩翩乘风来,公子挥袂去——纯粹的自由。


曾有一个人,他最懂古龙


而楚原所做的一切改动,无论是节奏还是结尾,亦或是"无可奈何"的武景拉伸,他都没有将古龙最本质的东西摒弃掉,甚至用自己的理解为其增加更有利于展现在荧幕之上的元素。

请记住那位邵氏旗下、曾和古龙、狄龙被人亲切称为"铁三角"黄金组合、虽受限于技术却接连将十几部古龙小说搬上荧幕的导演:楚原——几十年来最懂古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