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禮入手,淺析建文帝是否矯詔繼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日,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的傳奇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明故宮西內駕崩,享年71歲。今天筆者不在此討論朱元璋一生的功過,只是想探究一下這位一代雄主為何死後七日就入葬孝陵,這裡面是否有什麼隱藏在史書之外的故事值得發掘?我們先來看一下《明太宗實錄》的記載: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注:閏5月10號),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踰月始訃告諸王,且止毋奔喪。上(注:指朱棣)聞訃,哀毀幾絕,日南向慟哭。—《明太宗實錄卷一》

而對於朱元璋七日而葬的記載,清修《明史》也沒有否認。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注:閏5月16號),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明史卷四·本紀第四》

那麼各位看官可能會問:“七日而葬很奇怪嗎?”筆者的回答是很奇怪,而且非常奇怪。雖說明朝是朱元璋創立的,此前並沒有制定過皇帝的喪禮制度,但是作為幾乎和皇帝平級的皇后的喪禮制度,還是可以拿來參考的。

馬皇后喪禮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十日,皇后馬氏崩。

八月十二日,禮部定大行皇后喪禮。

八月二十日,上大行皇后諡曰孝慈。

八月二十六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奔大行皇后喪至京師。

九月一日,制孝慈皇后神主。

九月二十四日,孝慈皇后梓宮發引。

十月八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還國。

從上可以看到,當時在外的五位親王從收到訃告到抵達南京共耗時十六天,單程基本上要在八天左右。而馬皇后在去世四十多天之後才正式入葬孝陵,諸王在南京待了一個半月才返回各自封國。眾所周知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極為重視骨肉親情,皇后去世,皇子奔喪,對於他來說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那麼反過來說,他本人病危的時候難道不希望兒子們都在膝下麼?或者他本人去世之後,難道希望兒子們都不來奔喪麼?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從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禮入手,淺析建文帝是否矯詔繼位

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所在的孝陵

懿文太子喪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標薨。

八月十一日,祔葬皇太子於孝陵之東,賜諡曰懿文。

八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湘王朱柏來朝。

九月十二日,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祭告太廟。

九月二十日,燕王朱棣、湘王朱柏還國。

從上可以看到,懿文太子從去世到入葬,間隔長達四個月。之所以時間那麼長,應該是朱標突然去世,事先根本沒有預備墓地的緣故。另外太子去世,在外諸王都沒有被要求回京奔喪,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長兄和母親的地位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有趣的是太子入葬之後,燕王和湘王被突然召回南京,觀摩完朱允炆的皇太孫冊立大典之後才返回封國。再往後想一想,朱允炆繼位之後對誰下得手最狠呢?湘王被逼死了,燕王被逼反了,這可真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從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禮入手,淺析建文帝是否矯詔繼位

明懿文陵遺址

矯詔到底是矯的什麼詔?

上文說了在朱棣的“好聖孫”明宣宗朱瞻基當政之時所修的《明太宗實錄》中指責朱允炆是“矯詔嗣位”。那麼問題來了,朱允炆是朱元璋當著朱棣的面親自冊立的皇太孫,根正苗紅的皇位繼承人,他何必要“矯詔嗣位”?這裡面說的詔書,一般是指朱元璋臨終前的遺詔。我們先來看下史書上是怎麼記載這道遺詔的。

閏月癸未(注:閏5月8號),帝疾大漸(注:指病危)。乙酉(注:閏5月10號),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同樣的一段歷史,在朱棣篡位後新修的《太祖實錄》中是這樣記錄的: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注:指朱棣)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壽七十一。遺命喪葬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無所改。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七》


從馬皇后和懿文太子葬禮入手,淺析建文帝是否矯詔繼位

影視劇中朱允炆形象

比較上面兩處史書原文我們可以看出《明史》所偏重記載的是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的合法性,強調的是諸王不得來京。而《明太祖實錄》通過朱元璋派太監召燕王朱棣還京來強烈質疑朱允炆的合法性,又刪去了要求諸王“毋至京師”的內容。朱棣所修的《太祖實錄》通過這樣的方式暗示朱元璋在去世前曾動過立朱棣為帝的念頭,但《明史》明顯沒有認可這種說法。而在《明太宗實錄》中對這段歷史又做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大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明太宗實錄卷一》

在這裡進一步坐實了讓朱棣從淮安回北平,是皇太孫朱允炆和他的文官集團的共謀。那麼朱棣到底有沒有來過淮安?皇太孫是否真的矯詔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相對立場比較中立的朝鮮史料對此的記錄。

(建文元年)三月,軍一人自遼東逃來,本國人也,屬東寧衛,以遼東役煩逃還。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師如京。新皇帝許令單騎入城,燕王乃回。還興師,以盡逐君側之惡為名。—《李朝實錄·恭靖王實錄卷第一》

根據《太祖實錄》記述來看,朱元璋遣人召朱棣來南京的時間是在他“(疾)漸劇”的時候,也就是《明史》所言的癸未日(閏5月8號)。朱元璋在乙酉日(閏5月10號)即去世,從馬皇后的喪禮我們可以知道,朱棣從接到訃告到趕到南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因此在短短兩日之內,朱棣斷無可能趕到淮安。《太祖實錄》之所以不記載朱元璋癸未日“大漸”,估計也是考慮時間上很難解釋得通,因此乾脆模糊處理。而根據《李朝實錄》描述,朱棣是帶著大軍南下奔喪(兼爭奪皇位?),這就比較解釋得通了。

現在筆者來梳理一下,朱棣很有可能在得到朱元璋身體有恙的消息之後,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帶著大軍南下。大軍到達淮安之後收到朱元璋去世的消息和朝廷使者所帶來的太祖遺詔。皇太孫朱允炆在朱棣大軍壓境的壓力之下,於朱元璋死後第七日就將其匆匆入葬並於當日登基。朱棣不相信這道遺詔的真實性,堅持要求入城奔喪。建文君臣則反過來將軍,只允許朱棣一人入城。

最後朱棣含恨而歸,建文君臣堅定了朱棣必將謀反的信念,並且加快削藩的步伐。最終經過三年的靖難戰爭,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還是認為他的父皇絕不會下那道阻止兒子們奔喪的遺詔,因此在《太祖實錄》中稱“用事者矯詔”

。而他死後,他的孫子明宣宗在修纂《太宗實錄》的時候則乾脆稱建文帝是“矯詔嗣位”。當然中國文字是博大精深的,這個“矯詔嗣位”你可以理解為朱允炆篡改了朱元璋的遺願,搶了朱棣的皇位。也可以理解為朱允炆其實是合法繼位的,只是修改了朱元璋的遺詔,因此稱為“矯詔”。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