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投靠劉邦,背叛項羽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而且是必然性大於偶然性

,對於投降這種關係到將來地位與生命的頭等大事,不可能僅憑劉邦使者隨何的幾句話就立即做出決定的,英布的背叛早在劉邦派出使者前,就有了蜘絲馬跡。

英布出身囚徒,秦末天下大亂時拉起一支軍隊反秦,很快憑藉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得到了番君吳芮的賞識,成為吳芮的女婿。即使在英布投靠梁項時,也是帶著一支小隊伍前來投靠,很快英布又以卓越的戰功和英勇作戰獲得賞識,當項梁被封為楚國的武信君,英布也被封為當陽君。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

《史記黥布列傳》就是這樣記載的:

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翻譯:項梁率軍渡過淮河向西進發,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鬥中,黥(英)布驍勇善戰,總是位列於眾軍之首。項梁到達薛地,聽說陳王的確死了,就擁立了楚懷王。項梁號稱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這裡就能看出英布的驍勇善戰,從地位上看,英布在楚國的地位名義上與項梁一致,實際上還高於劉邦的武安侯,這個地位已經不低了,這還是鉅鹿之戰前的英布,在楚國內部,英布不是項梁的嫡系,算是一支半獨立的武裝。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驍勇善戰

在鉅鹿之戰中,英布與蒲將軍作為項羽軍的前鋒,率領2萬楚軍前鋒面對數十萬秦軍,英布驍勇善戰、不畏身死,打出了鉅鹿之戰的首勝,然後才有項羽率領全部楚軍主力破釜成舟成渡河與秦軍決戰,鉅鹿之戰的功勞,英布至少佔一半,憑藉的就是英布自身勇猛善戰的風格。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

翻譯:項羽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功佔有優勢,項羽就率領著全部剩餘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於是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軍屢戰屢勝,功蓋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啊!

也就是說:英布在楚軍中的戰鬥力是除項羽本人之外最強的,項羽能夠屢戰屢勝,有英布一半的功勞,所以在項羽分封天下時,英布以一個戰功赫赫,又是相對獨立的楚國武裝,被封為九江王,英布算起來無論是在分封前,還是分封后,都是與項羽地位相差無幾的諸侯,而不能看成項羽的手下。

在項羽分封之際,整個天下唯項羽馬首是瞻,根本原因就在於項羽強大的武力,天下無人能及,無論是英布,還是劉邦,都是要臣服於項羽的,無論這種臣服是表面上還是實際上的。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項羽

在項羽分封天下結束後沒多久,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首先是田榮第一個在齊地反抗項羽,同時拉攏了趙國的陳餘和梁地的彭越,緊接著劉邦在漢中發起攻打關中的還定三秦戰役,很快就突破了項羽分封的三秦王,東出函谷,並相繼收復了中原的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再加上之前劉邦攻破關中的三秦王,項羽分封的18個諸侯中,已經有8個諸侯王被劉邦收復,整個中原地區全被劉邦佔據,整個天下劉邦也佔據二分之一。

換句話說,彭城之戰前,劉邦的實力遠遠地超過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的勢力已經遍佈整個巴、蜀、漢中、中原,一直到與楚國交界的彭城地區,二分天下有其一,這一切不過是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完成的。

彭城之戰前,即使是項羽分封的那些諸侯王,看到劉邦取得這樣的形勢,也會在心中掂量一下將來的局勢,那些所謂半獨立的諸侯王,實際上對天下形勢非常敏感,大多部是牆頭草,誰強跟誰,比如三秦王中的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 、魏王豹等,小部分諸侯王則是原地觀望,比如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

英布同樣作為諸侯王,自然不想把寶押在會輸的一方,所以英布就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當項羽要求英布率領人馬與他一起平定齊地的叛亂時,英布沒有把寶全部押上,只是派出了四千人馬給項羽,一是不敢得罪項羽,二是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劉邦打來了怎麼辦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劉邦

從英布派出部分人馬協助項羽,而沒有本人率領全部兵馬協助項羽開始,英布已經動搖了,至少開始保存實力,作壁上觀了,所以當劉邦率領聲勢浩大的56萬人馬攻打彭城之時,英布仍然選擇了作壁上觀和保存實力,眼看著劉邦打進了彭城。

天下局勢在彭城之戰後再一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邦在彭城的56萬大軍被項羽率領3萬的精銳騎兵殺了個大敗,看到項羽打了勝仗,轉眼之間,牆頭草諸侯們立即用腳對局勢進行了投票,比如魏王豹、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又投降了項羽,而那些依然保持中立的諸侯,比如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包括九東山英布只能選擇繼續觀望,等到劉邦與項羽決出個高下再作決定。

劉邦彭城之戰大敗後,依據佔據巴、蜀、關中以及滎陽以西、函谷關以東的的中原地盤,項羽雖然在彭城打贏了劉邦,並且一直向西追擊劉邦,直到雙方在滎陽對峙,項羽再也無法前進一步,雙方在滎陽對峙,實際上劉邦仍然佔有所有滎陽以西的地盤,這些地盤同當年秦國統一天下的地盤是大致一樣的,劉邦雖敗,但仍然有實力與項羽爭奪天下,

正是因為雙方勢均力敵,形成相對的平衡,所以也讓英布這樣觀望的諸侯保持繼續觀望,而沒有偏向任何一方

也許有人說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 、魏王豹怎麼投靠項羽了?很簡單,這些諸侯王在彭城之戰是被項羽俘虜的,戰爭中的慘敗直接就讓他們選擇投降了,沒有保持觀望的實力與能力,而英布不同,英布沒有參與劉邦攻打彭城的戰爭,也沒有參與項羽對劉邦的軍事行動。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項羽

正是因為英布這樣的異常的表現,讓劉邦陣營的張良等人看到了策反英布的希望和可能性,才會派出使者隨何前去說服英布,劉邦派出使者前去說服英布的前提是:英布有保持中立觀望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或者英布表現得對項羽死心踏地的話,張良與劉邦就會派出使者說明英布,所有的策略都是因人而宜的

所以不能看到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打得慘敗,就認為劉邦實力不如項羽,事實上,彭城之戰後,劉邦的實力也與項羽不相上下,實力體現在地盤(賦稅來源)、人口(兵員來源)、面積(戰略縱深)上,而不僅僅只是一場戰爭的失敗。

英布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能以布衣之身成為天下諸侯之一,能力不容小看,身為九江王的英布,必然要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也正是英布這些行為,讓劉邦陣營的張良看到了機會,有了機會,才有成功說服的可能,於是就有了隨何的出現說服。

從英布的角度來看,如果楚、漢兩國都派出使者來說服,正確的策略就是:都答應他們,但就是不做出具體行動,因為這樣才能兩邊都不得罪,同時繼續觀望,直到楚漢之爭的平衡被打破,偏向一方,英布就能做出選擇

,所以劉邦的使者隨何剛到時 ,英布不是拖而不見,就是私下答應不見行動。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與劉邦

英布之所以最終會投靠劉邦是因為這個叫隨何的使者作出一件正確的事情,迫使英布得罪了楚國,迫不得及,英布才選擇投靠劉邦,並非出於英布真心,而是被迫答應的,這件事就是身為劉邦使者的隨何擅自來到項羽使者的住處,告訴楚國使者英布已經投降劉邦

楚使者在,方急責英布發兵,舍傳舍。隨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發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說布曰:“事已搆,可遂殺楚使者,無使歸,而疾走漢併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擊之耳。”於是殺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翻譯:楚國的使者也在,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協助項羽攻漢,當時楚使住在賓館裡。隨何直接闖了進去,坐在楚國使者的上席,說:九江王英布已經歸附漢王劉邦,楚國憑什麼讓他出兵?英布顯出吃驚的樣子,楚國使者站起來要走,隨何趁機勸英布說: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可以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讓他回去,我們趕快向漢靠攏,協同作戰。英布說: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國罷了。於是殺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國。

隨何編造謊言告訴楚國使者說英布已經投降,如果讓楚國使者回去告訴項羽,以項羽多疑的性格肯定要對英布大發雷霆,甚至會發兵攻打,英布已經無路可退,這個時候只能被迫投降劉邦,這也就是英布投降劉邦的偶然性因素,而英布在之前保持一系列中立的態度就是英布投靠劉邦的必然性因素。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英布降漢

所以彭城之戰明明是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根本原因總結下來就是:在彭城之戰前,英布就由於楚漢雙方的勢均力敵而保持中立觀望的態度,給了劉邦說服英布的機會和可能,這是英布投靠劉邦的必然性因素,才有劉邦派出使者隨便何前往說服英布,而隨何在擅闖楚國使者住處,告訴楚使英布已經歸降劉邦,是導致英布沒有退路只能選擇投靠劉邦的偶然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