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嫡长子继承制,为何皇太极能成为努尔哈赤继承人?

訫------流浪


清朝早期的共同议政立储,后来是秘密立储,而所谓的实施嫡长子继承制是站不住脚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曾经有意仿照明朝惯例立自己的嫡长子褚英继承人,并曾经让其协助主持国政,然而努尔哈赤的儿子不少,特别是能干的有野心的也不少,于是大家都对褚英成为储君不满,都想争一争“太子”大位。而褚英此人政治的头脑也不入,自恃战功、长子以及努尔哈赤的器重,平时的表现也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结果得罪的人不少。努尔哈赤的贝勒们的鼓动之下,一些重臣开始向努尔哈赤告状,揭发褚英的不法之事。而褚英也深深嫉恨这些人,也诅咒发誓的表明等将来当上大汗就干死谁云云。

结果褚英的不理智行为,让努尔哈赤大为不满,将褚英囚禁,后来还处死了褚英,于是后金的嫡长制宣告流产。

努尔哈赤处死长子褚英

此后为了建立健全后金的政权制度,努尔哈赤又让他的儿子们,广泛参与后金政事,其中势力较大的就是所谓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努尔哈赤晚年宠幸阿巴亥,结果爱屋及乌,阿巴亥的两个儿子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也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乃至于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崩成重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新任大汗,他为了削弱阿巴亥、多尔衮母子的势力,逼迫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

皇太极成为大汗后,为了收拢权力他逐渐干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只留下了对他唯命是从的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褚英死后成为大贝勒,本来是有希望争夺大汗之位的。可是后来被人指责其余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大福晋富察氏有染,从未导致富察氏被休,阿巴亥得以上位,而代善也最终失掉了争夺大汗的机会,不过好在代善后来很会来事,后来还推举顺治登基为帝,为后代谋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的待遇。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在位期间改国号清,改女真人为满洲人,但是其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皇太极死后皇族最有权势争夺皇位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而两强相争僵持不下,最后只能互相妥协有皇太极的幼子福林即位,也就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满清入主中原,在选择继承人之时,听取了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意见,选择出过天花的玄烨为继承人,也就是康熙皇帝。

因为出过天花而被选为继承人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两次打败噶尔丹,收复台湾,强化对西藏的统治,打败沙俄对于外东北的入侵可谓一生功绩彪炳,但是在选额继承人的时候也是费尽周折。曾经两次想要实行嫡长制立太子,最终却只能是采取金匮石室的秘密立储方式,让第四子胤禛成为继承人,也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的继承人是乾隆皇帝弘历,弘历也不是嫡长子。乾隆的继承人是嘉庆皇帝颙琰,也不是嫡长子。

嘉庆继承人是道光皇帝旻宁,其母亲是皇后身份,旻宁虽然不是长子,但是道光帝的长子早夭,于是旻宁应该算是嫡长子,所以直到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皇帝期间,才算是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道光皇帝和儿子咸丰皇帝是清朝为数不多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皇帝的继承人是咸丰皇帝奕詝,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其母亲道光帝的皇后,后来道光皇帝的前三个儿子早夭,奕詝也算得上嫡长子,后来经过与老六奕訢的PK取胜,成为清朝的第九位皇帝。

咸丰帝死的时候,只有31岁,膝下只有慈禧给他生的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而且当时慈禧并不是皇后,所以同治皇帝算不以嫡长制继承皇位,而后来的光绪皇帝载湉是同治皇帝载淳的堂弟,宣统皇帝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也就是说满打满算的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勉强算得上是通过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道光皇帝旻宁和咸丰皇帝奕詝,所以说清朝时嫡长制是说不过去的。

清代的后三位帝王同治、光绪、宣统均没有后代


大东北的小豆包


这个问题问的好,清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何皇太极非嫡长子而能继承皇位,带领大金一路发展。首先就是,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反明,在萨尔浒大战中,大破明军,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这个时候,他的人马很少,而且制度并不完善,主要的靠山就是自己的亲属,努尔哈赤一生一共有十六个儿子,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是打仗的一比一好手。

其中皇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以及十四字多尔衮是比较出色的几个儿子。

首先就是继承人这个问题,大儿子褚英是最有希望继承的皇位的,从制度上,从战功上来说,褚英继承皇位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可惜褚英只活了三十六岁,没有活过努尔哈赤,无奈努尔哈赤就得重新考虑继承人了,而这个时候皇太极作为当时历史风云中一颗耀眼的新星绽放了属于他的风采。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的大败。一时间竟然无法从失败阴影下走出来,气死过去。然而他死的时候,传位诏书也没留下来,大金的皇位争夺也是非常的激烈,皇太极非一般人也,其他的皇子自然也清楚这一点,联合起来,一块对付皇太极。

皇太极经过一番惨烈的政治斗争,最终夺得大金的可汗皇位,并且改大金为大清,发展经济,整顿军备,为大清入关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皇太极能成为努尔哈赤继承人,可谓是不是基础,而是自己打下来的,经过了惨烈的政治斗争夺得的江山。

朋友们,你们是怎么看的呢?请在下方留言讨论。


阅览古今事


首先清朝尤其是清初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八旗旗主及主要宗亲荐贤制,这样做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就有了争汗位的资格,注意此时争的是汗位而不是皇位,虽说此时地位差不多,但意义大不同。


天命十一年(1626),天命汗努尔哈赤突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由于努尔哈赤生前没有明确指定也没有留下遗嘱指定继承人,因此,后金(后来的清朝)汗位的继承人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长子褚英早年被努尔哈赤废而后被杀,不再多言,而此时有资格和实力继承汗位的有四个人:大贝勒代善、汗侄阿敏、八子皇太极和幼子多尔衮。代善生性粗俗,持军功自傲,与众宗亲贵贯多有不和,而多尔衮生母大妃乌拉那拉氏与代善关系暖昧,认为代善必接汗位而与其有染,被告发,经努尔哈赤彻查,由此疏远了代善,代善蒙羞也由此绝了继大统之心。阿敏为汗侄,血缘较远,因此也不敢妄想。多尔衮尚年幼,此时才十四岁,虽其母假传遗召宣称遗命多尔衮,并令代善为首辅,但辅政多年,又战功卓著,羽翼己丰的皇太极岂肯就范,以汗遗命大妃等三人生殉为由轻巧化解。在拉拢代善三个儿子后,成功继承汗位。


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上:就是皇太极)当然,皇太极也不负众望,改国号,立大清,终结了大明王朝276年寿限。


是开心哥哥62492994


要说众王朝之中,最不兴嫡长子继承制的,那清朝绝对可以当选第一。没想到吧!清朝前期是不兴嫡长子继承制的,这种制度严格来说,只在康熙一朝有过。

清初期(努尔哈赤至顺治)实行的是“贵族公推制度”,也就是“满州贵族公开投票,选举皇帝”。皇太极也是依据这种制度登上汗位的。

努尔哈赤去世后,八大和硕贝勒的实力分配

努尔哈赤一生曾三次指定过继承人:第一次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但两人因政见不合闹崩,舒尔哈齐被迫害而死。第二次是他的长子褚英,但众兄弟不服,联名上奏废除褚英,结果褚英也被努尔哈赤处死了。第三次就是他的次子代善,结果也是被诬陷和努尔哈赤妃子阿巴亥有染,也被废了。

所以努尔哈赤在临死前,鉴于前三次立储的失败,于是规定:汗位继承人由分掌八旗的八大和硕贝勒共同商议,推举。

此时努尔哈赤心仪的人选是自己的小儿子多尔衮和多铎,并为他们安排了后手:八旗改制。经过一番改制之后,努尔哈赤死后的八旗势力分配如下:

镶黄旗旗主阿济格(多尔衮哥哥),十五个牛录(牛录为八旗军事单位,一牛录约三百人)。

正黄旗旗主多铎(多尔衮弟弟),三十五个牛录。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二十五个牛录。

镶白旗旗主多尔衮,三十个牛录。

正红旗旗主代善,二十五个牛录。

镶红旗旗主岳讬(代善长子),二十六个牛录。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三子),二十一个牛录。

镶蓝旗旗主阿敏(舒尔哈齐儿子),三十三个牛录。这里需要提一点的是:努尔哈赤改制的时候,曾把镶黄旗的二十个牛录作为自己的亲兵,所以自努尔哈赤时期起,镶黄旗为八旗之首。

总的来看:多尔衮三兄弟领导的有三旗,八十个牛录,占八旗力量的百分之三十八。而且代善和多尔衮家族的关系较好,按努尔哈赤的预想,代善两父子的两旗五十一个牛录应该是会支持多尔衮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偏偏出了岔子。

皇太极能继承努尔哈赤汗位,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年纪。努尔哈赤死后,当时皇太极三十四岁了,正当壮年。比起已经四十三岁的哥哥代善,和还没成年,只有十四岁的多尔衮和只有十二岁的多铎来看,皇太极的优势不言而喻。

当然年龄不代表一切,即使皇太极年龄差不多,可同样的阿济格也有二十二岁,三哥莽古尔泰也才四十岁,也同样可以去争。所以年纪并不是皇太极能赢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第二:战功。从公元1612年开始,皇太极几乎参加了后金对外的所有重要战役。最著名的那场萨尔浒大捷,也是皇太极奇兵突出,才夺取了最终胜利的。

皇太极二十一岁入伍,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才锻炼出来的铁血硬汉,像多尔衮、多铎这些温室花朵,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了。

第三:代善。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汗王的人选,努尔哈赤认为会站在多尔衮一边的代善,在最后关头歪道了皇太极一边,使得形势急剧逆转。

当然代善的倒戈是因为被他的两个儿子:岳讬和萨哈璘威胁的。他们不愿支持多尔衮,因为就是他老妈阿巴亥和父亲代善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才令到这哥俩儿没了汗位可以继承,所以怎么可能帮助仇人多尔衮呢?

同样的也不会去帮助别人,除去多尔衮兄弟三人和皇太极之外,剩下的旗主就只有阿敏和莽古尔泰了。可阿敏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帮;莽古尔泰以武服人,还有杀害亲生母亲的劣迹,也不帮。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皇太极可以帮了。

这两兄弟算了一笔账:现在多尔衮家有八十个牛录,即使不加上自己家的五十一个牛录,也是赢面很高的了,而皇太极只有二十五个牛录,若加上自己家的帮助,则有七十六个牛录,输局则会变为赢局。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了雪中送炭,对多尔衮来说,两红旗可有可无,但对皇太极来说,两红旗的支持却是至关紧要的。

于是,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二十天,皇太极在众人的支持下,于沈阳故宫大政殿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一贰一橙


首先说明一下,后金,清朝大位的继承制度是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一生共娶16个妻妾,清史稿中记载为14个,生下16个儿子。其中有能力继承汗位的有:长子褚英,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四子多尔衮。由谁来继承汗位努尔哈赤一直没有定论,直到临终时,“为国是子孙,早有明训,临终遂不言及”。

并不是努尔哈赤不去计划自己的身后事,而是实在不知道让谁来挑起后金这个重任。他曾想,令长子褚英接班,但因犯罪被他处死,后来有意让次子代善继位,但因代善犯了过错而未能成,直到1621年正月努尔哈赤与代善,皇太极等儿子。焚香发誓。让子孙互相辅佐,不开杀戒。2月又命令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按月分直”此举表现,将在四大贝勒中选出继承人。

四大贝勒中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因为早年要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力被圈禁至死所以汗位就他无关了。

清史稿中记载莽古尔泰生母“天命五年,妃得罪,死”。后来皇太极曾透露过,莽古尔泰为赢得努尔哈赤的信任。亲手杀死了生母。所以其名声不好,八旗内无人拥护,也不具备竞争汗位。

除去以上两位与皇太极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只剩代善了

然而代善没能获得继承皇位资格是因为1602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德因泽 向努尔哈赤告发代善与继母大福晋关系非同一般。努尔哈赤听到这话之后,立即派四大臣,皇太查证此事,调查的结果属实。所以代善也失去了继承汗位的可能。

所以最有资格和实力的只剩皇太极了。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皇太极在盛京正式登基继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被称为天聪汗!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 大清


申报七十七载


努尔哈赤是在1626年去世,而皇太极是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严格来说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是被追封为皇帝的。

努尔哈赤死的很突然,并没有立下储君。去世时,虽然建立了初步的政权,但是还并没有建立完备的嫡长子立储制度。努尔哈赤的儿子中,长子褚英心胸狭小,心怀怨恨司机谋反,被杀。第二个儿子代善,以为自己有了机会,没有拒绝后宫中人不断的巴结,被努尔哈赤知道后很是生气,对他也很冷淡。

皇太极素有军功,手里掌握部分兵权,妻子也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的贵族,有了这些条件他的即位也顺其自然。政权草创阶段,需要一个有才有实力的君主,皇太极满足了这些条件,他是被众贝勒推举为皇帝的,同时他还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共同主持朝政,分享权力。



z18358


满清什么时候是嫡长子继承制?

所有继承人中,只有道光这么一个例子。


四川達州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比较突然,并没有直接指明谁是继承汗位的人选,当时几位中,实力最强的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还是皇太极,但是前面三位的人品都不怎么样,得不到老臣们的拥戴,只有相对低调的皇太极,战功赫赫,是个合适的人选。


历史男


努尔哈赤那个在女真起家的历史上比较早,那时女真部属还是明国的边地属部,非常落后,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部族首领制度。另外,嫡长继承制只是一种原则上的制度,历朝历代并不一定严格遵循这个原则的。你要是有兴趣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历史上兄终弟及也是一种常见的制度。如明朝就有。


胡八二1982


清朝从来就不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太极和顺治是通过皇族会议各派系斗争妥协确立的;康熙及以后诸帝均有上任皇帝确定,一般是选贤而立,慈禧时期为任亲而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