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省同蒲线上的宁武关城楼,如今依然雄踞在恢河(桑干河源头)左岸,成为一个历史图表与象征。和古关城楼遥相呼应的是西北角上的凤鸣阁,这是一个现代图腾,由当地政府1991在明清护城墩的遗址上新建。凤鸣阁依山而建,风铃叮当而鸣,每日在风和日丽抑或风雨晨昏中陪伴着早晚练身的人们,颇添了几分神秘、宁静与迷人的色彩。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偶尔漫步,在凤鸣阁下的北坡见一丘高高隆起的坟墓。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移步看去,不由心里一惊,哦,坟墓的主人就是周遇吉。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历史已有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让他闻名天下,他让宁武关名闻四海。


据说,毛泽东在接见山西宁武籍的一位战斗英雄时,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山西宁武有个周遇吉,好难对付哟!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的坟丘不算太大。底座下面围圈着五层红砂方石,上面一层是白青方石,六层方石共同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六边形的上面用33层青砖围成一个穹隆形,类似蒙古包状。墓室正中有一个寒碜的小石碑,上书“明忠武公之墓”,颇有点羞涩的样子。墓室的前面有四通石碑,分别立于清代顺治、嘉靖、咸丰和九十年代。其中清代墓碑是用当地的红砂石雕凿而成,已经剥落多处,字迹几乎不可辩认。但四方石碑却被后人加了石雕的外框和穹顶,于是整个坟墓颇有几分威严和肃穆。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的坟墓据传说和史料记载有五处:一处在原参将府(周遇吉府署)原址内(一说在今宁武县粮食局院内;一说在今宁武县武装部院内。两处实际相连,差距不算太大)。据有关史料记载,墓室高3米,东西宽10米,南北长13米,外面以青砖砌筑,内由黄土堆积而成。墓前原有石碑一通,上书“大明三关总兵周遇吉阖署尽节墓”。可惜70年代已毁,周府如今唯一幸存的建筑是周府绣楼一座,但亦有被蚕食损毁的危险;第二处在县城西南万佛洞的山坡上,据说埋有周遇吉的战靴,史料未载,当属传说;第三处比较可信,据《宁武府志》记载,周遇吉墓在“郡城东门外山岗左,当恢河上流”。对这句话,后人有多种解释:一说在原来宁武县城铁厂厂区(后来成了宁武二中校区,二中后来更名为宁武县高级中学校,宁武高中迁入新校区后,如今成了宁武中学教育集团一中校区——补记)。一说在城东大河堡村外的三营盘(宁武县城关中学,后来更名宁武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后来更名宁武县中学教育集团二中校区——补记)。此两处虽然总体上相连,但是范围比较大。但有一点比较确切,这一区域应该是明军与李自成义军殊死决战之地,也应该是周遇吉战死后的原葬地。据《宁武府志》载,周遇吉死后四日,“标下材官侯效义等殓公,面目如生,八月甲申葬于东门之外”。又据其它有关资料记载,周遇吉墓原有3.5米高的黄土堆一座,石碑四通,今已无存。清代,因为“河水冲刷为患”“墓后忽迸裂十数处”,宁武驻关的官吏为避免墓葬遭恢河水冲刷毁坏,遂将周遇吉墓葬迁移至县城东门外火车站北的高坡处。第四处周遇吉墓葬在今宁武火车站附近。因与当时的重点工程“同蒲线”上的宁武火车站建筑有碍,后又迁葬于今天的华盖山北侧。据迁葬时的史料记载,墓冢为黄土堆积而成,表面也是青砖铺砌,顶部浑圆,墓前有红砂碑一通。1997年迁葬时经权威专家鉴定,周遇吉后脑勺有特重的刀伤裂痕(这一佐证,说明周遇吉死于万箭丛中亦有疑问)。周遇吉墓内陪葬物极少,从骨骼丈量可知,他的身高在1.65米以上;第五处即笔者前面描述的墓葬。1997年由宁武县人民政府委托文化民政部门将火车站周遇吉的墓葬迁葬到城北华盖山的北侧(即今栖凤公园北坡),这是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周遇吉墓葬(后来政府又修建了“墓园”,园门,建了照壁,照壁上有文字说明。周遇吉的坟墓和周围地面也用大理石代替了原来的砖头和石头,整个墓园装饰一新——补记)。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的坟墓为何形成多处,除了历史上多次迁葬的原因外,还有就是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从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甚至从清朝官修《宁武府志》的记载中,多有灵异、传奇等超现实成分,颇有迷人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一种情结以及当时的行政官员所引领的一种文化趋向与价值观念追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是不是英雄,或者说如何评价周遇吉其人,自有有兴趣的研究者或历史学家或政治家去定论,我想,这也不太打紧。但周遇吉至少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一人物身上既有血性、刚毅的成分,又有惨烈、忠义的成分,于是使提到他的人每每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表情。


看来,眼前长眠在凤鸣阁下的这一历史人物,这一孤寂的灵魂,给后人以什么样的思考,倒也颇值得我们玩味玩味。


(二)


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遇吉小时侯应该受到“岳母教子式”的“精忠报国”之类思想的影响。他出生于东北辽宁锦州卫(明代驻军之地,略大于所),有着东北人血统中的豪爽与硬气,更有机智过人的胆略。他从小就去当兵,打仗总是冲锋在前,近乎玩命,于是屡立战功,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一枚枚军功章,也因军功屡屡受到提拔和重用:从京营游击(品级:从三品),直至山西提督外三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总兵(品级:二品),威震三晋。明代陆文龙所著的《辽海丹忠录》对此人也有简略记载,当时他是袁崇焕(辽东巡抚)、满桂(辽东大总兵)的部下。周遇吉不但打仗勇敢,号称“死士”之一,而且善于治军。他一到三关总兵任上,即着手淘汰老弱病残,修缮甲兵,锻炼勇士,使他的统辖区内军威大震,士气高涨,威风八面。当然这也是他的一贯作风,因为他是常胜将军,还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但是,历史总会开人们的玩笑。原来的山西总兵官许定国(《辽海丹忠录》对此人亦有记载,其在辽东时亦是满桂手下的副将)被论为死罪,周遇吉趋而代之,可谓春风得意。可惜他来得忒不是时候,因为当时正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26年)——李自成已“飞起玉龙三百万”,把三秦大地搅了一个“周天寒彻”,让紫禁城的皇天皇子崇祯如坐针毡。从腊月到次年二月,短短两个月,李自成所向披靡,跨过黄河,长驱直入,先攻陷太原,再攻陷忻州,刀锋直逼三关第一关——雁门关(代州)。周遇吉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代州城与李自成的义军决战。他时而凭城固守,时而派游击队(“潜兵”)袭击,连续数日狙击义军,直到食尽援绝,不得已而退守宁武关(三关总兵府署所在地)。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历史对宁武关的战役多有渲染,甚至是渲染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第一个当然神了李自成,第二个也就神了周遇吉。据记载,李自成和张献忠过去曾经在河南的罗山和和光山与周遇吉交过手,而且是屡屡败在此人的手下。今既“惧其神勇”,又不想拖延时间,想放弃宁武关直捣大同入京,无奈部将怨艾非常,理由有二:一是周遇吉并不可怕,因为义军的人数远远超过周遇吉手下明军的人数;二是不歼灭周遇吉,惧其抄袭后路,对义军的总体战局不利。于是李自成采纳了部下的建议,不得已而来了一个“倒取宁武关”。关于“倒取宁武关”,更有浪漫的传说。据说,宁武关城是一只神奇的凤凰,为保护一城人不受侵扰,等义军来取关时,凤凰即悄然飞升。只见大雾弥漫,李自成的义军找不着城,摸不着边,如此这般……还有传说,李自成已经挥师去了阳方口朔州一带,当时正下着雪,路上有一牧童倒骑着黄牛,士兵们好奇,和牧童搭话,牧童朗声大笑,反问说,为什么不取宁武关?宁武关兵力少,其实是一座空城。你们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是给崇祯帝带孝呢!受牧童话的启发,李自成的义军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来了一个倒取宁武关,一举打下了宁武关。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传说归传说,但不管吹神了谁,有一点可以肯定,宁武关这一仗真不好打。

李自成自起兵以来,大刀所指,所向无敌。他跨过黄河,沿着同蒲线,准备一鼓作气,直抵京都北平,让崇祯小儿滚出金銮殿,也让老百姓“过把做皇帝的瘾”。沿途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但在一个小小的晋西北小县城——宁武关,他遇到了起义以来最顽强最惨烈的抵抗,让他损兵折将,威风扫地,几乎迟滞了义军前进的铁蹄步伐。


李自成和他的部下也知道明朝这一“战将”的勇猛与厉害,想用排山倒海的威势打败他。据史料记载,义军如“猬至”:到处是手执大刀长矛的义军,漫山遍野,摩肩接踵。四面喊杀声震天,地动山摇。宁武关真如“四面楚歌”,危如累卵。连续五天,周遇吉“坚壁边城”,静待时日。突然,只见城内明军火炮齐发,急如暴雨,让义军阵内炮火如泻,哭爹喊娘,义军死伤无数;周遇吉又趁乱派出精兵敢死队,开城冲杀,左夹右攻,使义军更是防不胜防,死伤如积,兵力消耗上万。此时,李自成确实有所畏惧,欲退兵等待时机。但有一点,李自成的义军将领也来了气,和周遇吉较上了劲,双方都在斗智斗勇斗力斗气,彼此都使出了浑身的变数外加吃奶的劲儿,想要征服对方。李自成派出了已投降的明朝部将前去说服周遇吉。有的说是派了周遇吉的小舅子,有的说是派了宁武总兵官尤世禄(此人在《辽海丹忠录》中亦有记载)的儿子。但不管谁来,周遇吉是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不惜撕破“两兵相交不斩来使”的规则,来了个“斩首誓师”,将说客一刀两断,悬头城上,丢出一句话:绝不投降!甩出一个字:战!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还设计出了更毒的计策:他在城内预设了伏兵,用老弱病残的士卒诱使义军数千人入城,然后迅速关闭城门,全部格杀。他对部将说:你们怕什么,现在有能够胜一分的把握,我们都是忠义之师;即使支撑不住,你们把我绑缚着交给敌人,再去逃生。他领兵独自出城嘶杀,呼声动天。李自成不得已采取的战术是:以二十万众围城,用十攻一,数重交攻,凭数量取胜。义军搭云梯强行夺城,周遇吉率众拼死夺云梯;义军掘地打洞准备暗入城内,周遇吉发现后命部下将士兵吊下去用火烧洞;义军集中火炮轰塌城墙,周遇吉在城头死守城阙,并命部将迅速补上缺口;城如是屡崩履修。结果义军还是损失了四员骁勇战将,士兵不计其数。历史上对义军阵亡的人数说法很有出入,有的说几千人,有的说几万人,山西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有关宁武关的记录片说是三万人左右。确切的数字已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双方兵力消耗已经很大。尤其是周遇吉的明军,已是人疲马乏,药尽炮哑。义军毕竟人多势众,最后集中火力,用大炮轰塌了宁武关东门的城角,义军集中优势兵力冲向豁口,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在冲锋时,义军前队战死,后队继进,用“前仆后继”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战斗于是由城外转入城内,进行着残酷而殊死的肉搏巷战。周遇吉马失前蹄,从战马上摔下来,“徒步跳荡,孑身独战”(清修《宁武府志》),又徒手格杀义军几十人。他身上中箭无数,就象一只大刺猬,遍体血流,最后为义军所缚。义军劝周遇吉投降,他仍然“大骂不止”,威武不屈。据记载,李自成敬重兼爱惜此人的忠勇,以礼相待,亲自劝其归顺义军,但没有结果。义军将周遇吉悬挂在高杆(一说旗杆)之上,用“丛射”杀之。还说“复脔其肉”(用小刀切食他的肉),从中可以看出对此人造成义军死伤惨重的恨劲。周遇吉的部将及家中儿郎尽皆战死,他的夫人刘氏向来以勇健著称,听到丈夫的死讯,“饮血誓死”,亲自率领奴仆婢女几十人占据山顶上的公廨(官署),或登上屋顶,或凭门窗断墙,“每抽一矢,曰‘必期死贼’”,每骂一声发一箭必射杀一个义军,使义军不敢进攻,只得纵火焚烧房屋使其就范。于是周府全家都跳入火海之中,慷慨赴死。(按照清朝五寨县令秦雄褒的说法,刘夫人是“纵火自焚”。又另有传说,周遇吉的老母亲率领周府家眷,阖府纵火自焚,成就了周家的忠义之名,但史料未见有刘母的记载)。周遇吉死后,义军领袖李自成也不得不感叹地对他的部将说:“使(明朝的)守将尽如是,吾安得至此?”


(三)


周遇吉死了,死在了战斗的最前沿,没有来得及和他的至亲至爱道一声别;周遇吉死在了箭簇当中,象一个硕大无比的刺猬,他死得惨烈;他不但拒不投降,还大骂义军不止。他骂什么?我在推想,他只能骂这样的义军为“贼寇”“流寇”“氓寇”“盲寇”……因为在周遇吉这类人看来,李自成他们不属于正统。但他没有(也不会)来得及细想,这批“寇”们的来历以及这批“贼”们的去向。他更不会想到这批“贼寇”后来会一直长驱直入到达连他自己都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下,并且还登上了象征权力的龙椅宝座,就连他的主子爷崇祯皇帝也来不及多想(或者也想不明白),就在他之后不足两个月,在煤山(景山)上用一根绳带自尽了,只是临死前口里还念念有词,说什么“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国君死社稷,朕死乃本分也”。也许他们君臣在阴朝地府只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宋•苏轼语)了。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周遇吉一家如此忠义,当然要有人大彰其义了。首先是南明福王,他偏安于南方,不思进取,还在纵情声色犬马。但他还是要有象周遇吉这样的忠义人物保护他的安危与享乐。他首先追封周遇吉为“光禄柱国太子少保左都督”(品级:二品以上),又给了周遇吉一个好听的谥号叫“忠武”,并且在南京为周遇吉建了供祀的祠堂。再有就是清代的统治者,也出于政治与教化的考虑,给周遇吉建祠,塑碑立传,吟诗作赋,让他成为一个英雄的化身,忠义的标本,让他承载起下一个时代引领风尚的典范,成为一个忠君报国的楷模,这些都在情理之中。略举一二首诗:


大呼高帝出城堙,三百年来此一身。

帐下投醪多战士,军前拔帜是孤臣。

裹尸不愧真男子,怀甲曾闻有妇人。

若使将军犹未死,慧芒那敢近中宸。


——《魏象枢吊周总兵》

万里烽烟接地阍,三关遗恨见忠魂。

勤王援绝孤臣泪,报国身惭圣主恩。

焰起楼台昏日月,芒寒幕府傲乾坤。

同仇气并山河老,绛节云旗绕墓门。


——《陆刚(清·偏关知县)谒周忠武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后来有点儿麻烦出来了。


李自成代表哪个阶级,周遇吉又代表哪个阶级。忠义似乎有了问题,忠义对象有了问题。周遇吉应该识时务,顺应潮流投降义军。这样的瞎忠义有点“怪”。如果象杨家将的老爷子杨业一样战死,那就是满门忠烈。自然应该供享千年,后代脸上有光,遗风可参。因为杨家抗打得是辽国,死保得是大宋。但杨业的儿子杨四郎就麻烦了。他为得保全性命不得已投降了辽邦,于是那场缠绵悱恻的《四郎探母》也就演的真不是滋味。又象岳飞,忠义到了连生命都不爱惜的程度,风波亭上慷慨赴死,把一世英名留下,让后人把对岳飞的爱化作了对秦桧的恨。再象汉代的李广,一世忠义,保家卫国,万人景仰。但他的孙子李陵也出了点麻烦——托言“将以有为也”而不得已投降了匈奴,害得替他说话的史学家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遭受了奇耻大辱,造成了世代的屈辱。也害得李陵的老母娇妻弱弟幼子都被汉武帝杀掉了。原因只有一条:你不能投降异族统治者,即使有一万条的理由也不能。


杨四郎、李陵为了保全性命,给家人、族人甚至后人留下了永世的不愉快,让书家也慎言其事。周遇吉忠烈到不能再忠烈了,但以后人们提起他,也有点不太舒心,因为你不应该和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作对。李陵和杨四郎葬身异乡,湮没无闻,只能和凄风苦雨,劲风厉雪为伴;周遇吉的坟墓宅院牌楼庙宇让平得平拆得拆,几乎殆尽。清代的一出歌颂忠烈忠义的《火烧宁武关》的剧本在本地区上演时,据说与时宜不合,后来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改编的北路梆子《宁武关》在格局上有很大提高,没有把褒贬因个人因素情绪化,但也还有思想内容上的局限——补记)。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还算不错,当地政府将周遇吉的坟墓迁在了宁武关华盖山的北侧,座南朝北,也给周遇吉塑了高大的汉白玉像。让这一历史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唯一的一点伸手可捉的成分,让他和那座北朝南的所谓“天子”默默相对,似乎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这也不失为一种纪念。但是,这样一个忠勇忠义忠烈的人物,身上总有一种异样的成分让人不声不响品味,人们从他身上似乎各自找寻着品位的成分。周遇吉为历史写了那么不重不淡的一笔,历史却为他不得不不淡不重地点染点染了事。他是局部写历史的人,但历史没有因他而改写。


但有一点可是明朗:一个硬朗朗的东北汉子,被义军射杀在宁武关城下,伴着凄艳的夕阳,他那孤寂的灵魂遥望着那比他迟走不了几天的崇祯帝羞赧地自杀了,他似乎也有几分羞赧抑或不甘。此时,李自成挥一挥衣袖,面对紫禁城的朝阳,登上金銮殿的龙椅,开始打理他那短命的天下……有时在睡梦中,也许不免心中一悸:哦,周遇吉!


但是,周遇吉不会来了,他那硬扎而可怖的背影,已经在劲厉的宁武关的山风中冬眠。来的却是吴三桂,后面是大队大队的清兵铁骑……


2005.5—11初稿/2006.2改/2020年春节再改



山西宁武关城楼|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


白玉旺:笔名芦芽松。宁武县怀道乡庙岭村人。宁武县第七、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宁武县政协办公室兼职副主任,忻州市政协社情民意特邀信息员,忻州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师。曾在《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德育报》《学习报》《忻州日报》《宁武报》《汾源》以及各种公众号媒体等发表作品。著有二十一万字的长篇小说《洪河梦》和诗歌散文十多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