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解(連載)

《道德經》白話解

原著:老聃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道的遵循和違背,是恆常的道;相的建立和毀敗,是恆常的相。無形無相,是天地的初始;有形有相,是萬物的源頭。所以常捨棄慾念,用以觀察相的微妙;常保持慾念,用以觀察相的深奧。這兩種法,同宗同門,名相各異,同稱為玄妙。玄妙而玄妙,是眾種微妙的法門。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天底下都知,美好之所以成美好,這是因為罪惡的止息;都知善良之所以成善良,這是因為不善良的止息。因此,有無相互生起,難易相互成為,長短相互形比,高下相互對照,音聲相互唱和,前後相互連隨。所以聖明人,處事不妄為,行動而不拿語言來作教條。萬物運行從來不辭辛苦,生命存活卻無從佔有,成為卻不傲恃,成就功德卻不居功自是。正是因為不居功自是,所以功德恆久不會失去。

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不以賢德為高尚,使民眾不為賢德而起爭執;不哄抬稀有物品的價格;使民眾不偷竊搶奪;不展示勾引慾望的物件,使民眾的的心志安穩不亂。所以,聖人治化,虛心請教,滿腹經綸,隱藏志向,增強能力,常使得民眾沒有偏見,沒有邪念;使那些智慧的人,不敢輕舉妄動。為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做不好的。

《道德經》白話解(連載)

《道德經》第1-3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