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因为是京师,明代北京的长城不但修得坚固,而且修得密集,主要用来拱卫北京城和明皇帝陵墓,防范蒙古铁骑的侵袭。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长城。北齐的长城,大部分被明代按原址修建,还有73公里未被覆盖,现存遗迹很难辨认,主要分布在门头沟与河北交界。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现在北京有八达岭、居庸关、水关、慕田峪、箭扣、响水湖、九眼楼、黄花城、青铜峡、司马台、古北口等长城,金山岭位于河北滦平,邻近北京,被误认为在北京境内。邻近区域还有天津和河北的黄崖关、山海关、老龙头、大营盘等长城,还有沉入水库的潘家口长城,著名的喜峰口就在这里。这些名称繁多的长城,其实以前是相通的。现在这些长城也是相连,只是作为旅游开发的区域和开发主体不同,形成这一段那一段长城。

这些长城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有它们的迷人之处,我们会大体作个介绍,领略这些长城的英姿和历史。在介绍这些各段的长城之前,有必要对北京地区的长城有个综述,这样以便有个总的概貌,不致于迷乱。对整个北京地区长城,有全面的印象之后,就很容易了解各分段长城的历史。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一、北京的地势

了解北京的地势,特别是山的走向,对掌握长城的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北京东、北、西三面都被山包围,只有南部是平原地区。北部燕山山脉,西部太行山脉,构成北京的天然屏障。

长城的修筑,就是借用山势和地形,沿山的起伏,修建关口,连成一线,构建一处挡马墙,抵御蒙古骑兵,组成拱卫北京城的防范体系。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二、明代长城的管辖

明朝建立的九个长城防御区域,叫九镇。这九镇分别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叫山西镇)、延绥镇(也叫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叫陕西镇)、甘肃镇。九镇,也叫九边,各个辖区相互通连,从而形成长城全线的把守体系。

出于防范重要地区的需要,后来,明朝陆续又在蓟镇中分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山海镇,从固原镇中分出了临洮镇。从原有的辖区,单设出来,提高防范等级。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蓟镇是明长城中最重要的一镇,也是万里长城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蓟镇管辖区域在没有拆分出昌镇和真保镇时,包括了目前北京的东、北、西三面的长城一线。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金山岭、慕田峪等长城段,当时均属于明代没有拆分前的蓟镇管辖。可见,蓟镇的防卫是重中之重,就是防范蒙古骑兵从北方袭击过来。

明代修筑长城历史,大体是这样的过程。

明朝建立后,洪武六年(1373年),开国功臣、名将徐达负责山西、北京一带的防御,修建了自当时的永平、蓟州、密云向西2000多里的120多座关隘。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徐达又派明军燕山诸卫屯兵15100多人,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北京北部的32座关隘。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蓟镇辖位修筑的仅限于北京东北和西部蒸山山脉,以及军都山脉上的长城关塞隘口,沿线很少地方筑有阻隔山谷和连接关隘的城墙。

明英宗以后,蒙古族瓦刺部统一蒙古族各部,便开始频繁向南攻击。

明正统三年(1438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景泰元年(1450年)、天顺元年(1457年)、天顺八年(1464年)几次修筑蓟镇长城时,京畿地区都是重点。到了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蓟镇长城发展到了顶峰。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为了加强内长城的防御能力,特别为保障明朝昌平皇陵的安全,明朝分别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十八年(1559年)在蓟镇所辖长城中,分出昌镇和真保镇。昌镇负责北京正北陵区一带的长城防御,真保镇负责镇守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和故关段的长城。

昌镇防御地段有230公里,负责居庸关、黄花城一带的内长城防务,东自慕田峪,西抵居庸关边城。真保镇防御地段长达390公里,西自紫荆关,向东连接昌镇边界。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三、北京地区长城情况

北京行政区划内,现存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总长度629公里,有城台(包括墙台、敌台等)827座,关口、城堡71座。

明长城从山海关往西,经天津黄崖关,在平谷区将军关附近进人北京市界。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及门头沟等六个区,沿燕山和太行山内侧山脊而行,整体走势呈半环形拱卫京师的态势。

在延庆四海地区东南,明长城分为南北两线,被称为内、外长城。内、外长城最后到山西省偏关附近的老营,又会合在一起。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内长城上有著名的内三关一一一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长城上有著名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内外三关形成了明长城保卫京师的重要防御体系,居庸关这个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位置相当重要。

内、外两线长城与东线长城主体,在怀柔区旧水坑西南分水岭大角楼山,接合成一个结点,被称为"北京结",又称"长城结"、"三岔口"。由此结点向东、向西、向西北放射出三条不同特色的长城。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北京结以东的长城,以单道城墙为主,只在关口附近出现坏状、多层城体结构。金山岭、司马台、古北口长城都在这一段。

北京结向西北延伸的外长城,经延庆县四海至暴雨顶,然后又分成东、西二路,东路经白河堡出市境,西路经佛爷顶出市境。

北京结以西的长城,比较复杂,除关口附近构筑环状、多层城墙外,在延庆与北京之间,还构筑了两条互相平行的城墙,形成坚固的双重纵深防御体系。

其中北线从延庆杨树台开始,沿海字口、东灰岭、小张家口、八达岭至青水顶。南线经黄花城、龙泉峪、黄花梁、西岭、八达岭、青水顶与北线汇合。

青水顶向西南,在禾子涧以北再分为南北二线北线在黄楼院北出市境,至镇边城以西重新进人市境,在笔架山、广坨山等地中断。

南线沿禾子涧、郭定山、老峪沟、大村一带东山脊南延,在得胜寺转向西北后中断,向西在门头沟沿河城附近经东灵山出市境。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长城上的北京结,可以说是北京长城的心脏。站在长城结上,向北可以看到九眼楼,向东是箭扣长城,向西南是黄花城。

北京长城沿线内侧还保存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驻军营堡,这些营堡一般建在关口以内,供驻兵利储藏武器、粮食之用。

大家比较熟悉的密云东北部云岫谷旁的的遥桥峪堡,就是保存最为完好的营堡,古堡至今保存着完整的城墙。

我的长城笔记(三):北京地区长城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