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文|木木茶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不管讀沒讀過《圍城》,大家對這句話,大抵都是熟悉的。

《圍城》寫於1944-1946年抗戰期間。其時,錢鍾書先生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惡行。小說亦以此為背景,描述了一群知識分子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遭遇,以及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整部小說以的喜劇性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

在自序中錢先生提到: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欲中止,終在楊絳先生的幫助下錙銖積累地完成。這"錙銖積累",絕不是隨口一說。通讀全書,並沒有多麼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甚至沒有特別明確的故事線索,然而,"錙銖積累"的文字卻將這些瑣碎的情節擰成了一朵玫瑰花兒,極富美感,讓人慾罷不能;又帶著暗刺兒,傷人於無形。

對於這樣的一部經典,小說主人公和故事情節如那句話一樣,被口口相頌,流傳甚廣,而小說中獨特精妙的語言藝術,及對人性的洞察的種種趣味,則是需要細細品讀,時時體味才得以領悟的。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01 精妙的比喻

錢鍾書在他的《舊文四篇》裡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學語言的根本。

而慣用比喻,正是錢先生唯一的長篇作品《圍城》的一大特色。有人統計,在《圍城》這部23萬餘字的小說中,所用的比喻竟達700多處。在一本小說中,使用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而且每一個都新鮮玄妙不落窠臼,這在中國的長篇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關於比喻的定義,錢先生說"比喻包括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所在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不同之處愈多愈大,則相同之處愈烘托,分得愈開,則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 -----《舊文四篇》

令人新奇意外的比喻在《圍城》中比比皆是:在方鴻漸"衣錦還鄉"留學歸來,去縣省立中學做演講時,方鴻漸說"只有鴉片和梅毒在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使得記錄的女生"漲紅臉停筆不寫,彷彿聽了鴻漸的最後一句,處女的耳朵已經當眾喪失貞操"。

純真女學生的耳朵裡進了汙穢之言,而且是當眾,可想是忿恨羞澀不知所措,用神態描寫,是足可以寫出女生的反應的,然而錢先生將這種感覺,用"如同處女的耳朵失去貞操"來比喻,直接讓讀者啪的一下笑出聲來,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稍作回味,女生的神情便直接在讀者腦中浮出一幀畫面,哪裡還用著囉嗦的描寫,實在是出其不意,絕妙非凡。

又如"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想這是撒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凡此種種,隨手拈來,不勝枚舉。

各種稀奇古怪極具落差感的事物到了錢先生這裡,看似隨機組合一下,便詼諧幽默又恰到好處,實在令人歎服。

《宋詩選注》中,錢鍾書曾對蘇軾詩歌善用"宋代講究散文的所謂'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稱道的莎士比亞式比喻"表示讚賞。

在《圍城》中,他亦作了成功的嘗試:"鴻漸沒法推避,回臉吻她。這吻的分量很輕,範圍很小,只彷彿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的把嘴唇碰一碰《聖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情形被安放一處,作為同一個本體的喻體,將方鴻漸欲"敬而遠之的親近"——不情不願又不得不應付的複雜而無奈的心思展現的淋漓盡致。

類似的博喻在書中多處可見,構成了《圍城》語言藝術的又一大特色。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02 絕妙的諷刺

諷刺是以蔑視與嘲弄的態度揭露人性的醜態和惡行的,是最尖銳的社會批評,常常笑中帶刺。《圍城》中的諷刺與幽默並行,或針砭時弊,或揭露人性,常常通過如落英繽紛般的妙喻,達到啼笑皆非的效果。

正如對文憑的描述:"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

文憑,理應代表著一個人的學術水平,而在這裡,作者將其比作遮醜的樹葉,將文憑的功能徹底的"顛覆",形成強烈的反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代教育制度的弊端,於啼笑中帶來反思。

又如:"物價像吹斷了線的風箏,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飛昇。公用事業的工人一再罷工,電車和汽車只恨不能像戲院子和旅館掛牌客滿。"這一段飽含諷刺的比喻,使得抗戰初期那個病態社會的腐朽黑暗躍然紙上,乍聽風趣幽默,暗暗品味,深感作者對當時水深火熱現實社會的憂慮和不滿。

"流言這東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蘊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惡意,比流產更能讓人心力憔悴。"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流言。作者運用高超的想象力將"流言"與流星、流氓、流產相對比,搞笑的同時,又極度地諷刺了這種人性中的弱點。

類似對社會現象,對人性弱點的諷刺在小說中隨處可見,輸出之密集讓人不得不歎服。《圍城》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可謂爐火純青。同時,《圍城》對一部分知識分子群體,對社會現實飽含人文情懷的批判亦是這部小說的亮眼之處。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03 含笑帶淚的批判

《圍城》的主角是一群上層知識分子。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戰背景下,他們卻遊離於當時的烽火之外。

"談起外患內亂的祖國,都恨不得立刻回去為它服務。大家一片鄉心,正愁無處寄託,不知哪裡忽然來了兩副麻將牌。麻將當然是國技,又聽說在美國風行;打牌不但有故鄉風味,並且適合世界潮流。妙得很,所以除掉吃飯睡覺以外,他們成天賭錢消遣。"

一群庸俗,缺乏理想的留學生形象躍然紙上。對於這群留學生來說,所謂的留洋,與中舉一樣,圖的不過是一紙文憑,一種炫耀的資本。

求學者如此,治學者亦並不高明。

憑藉一套於"生物學"的育人之道的高松年,在政壇上可謂無往而不勝,在辦學上則一無是處;常常一副大學者的風範的李梅亭,拿著一堆中西不分的理論當作自己的科研成果大肆吹捧,錙銖必較,尖酸刻薄;而至於汪處厚、韓學愈等輩,甚至連學術的門面工作都不做,直接一頭扎進勾心鬥角之中。

此外,且看手握法國博士學位卻醉心於在男人間的嫉妒中尋找滿足的蘇文紈;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的陸子瀟;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的范小姐等等人物,皆在作者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下,暴露了人性上的弱點和精神上的困境——即便是上層知識分子,亦在世俗的圍城裡打轉——逃不出世俗的自私,虛榮,嫉妒,權利慾望。

這一群知識分子,眼中盡是功名利祿,人情世故,與我們印象中知識分子為了國家的內憂外患奔走呼號的景象大相徑庭。可悲的是,直至今日,這種烏煙瘴氣的教育氛圍依然是一件棘手的社會問題。

時代會變,人性不變。《圍城》正是通過嬉笑怒罵,妙語連珠的比喻、諷刺與批判,將其洞悉的人性困惑置於我們面前,以期引起注意及警醒。也許,這就是《圍城》的現實意義所在。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小說裡的各個細節雖然令人捧腹大笑,而全書的氛圍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令人蕩氣迴腸。

嬉笑怒罵,妙語連珠,淺析《圍城》的語言藝術及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