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2017年9月18日晚上在遂平文化艺术中心的观众或许不会想到,当最后一声唱腔缓缓落下,他们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的时候,台上的那位为豫剧奉献了大半生的演员正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谁都没有想到,那因为表演需要的一跪,竟让戏台地板上的钉子深深扎进了李树建膝盖,而他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伤口上流出来的血,就继续咬牙坚持着他的演出,直到掌声雷动,直到大幕合上。



9月26日的傍晚,北京的第一场秋雨让天气凉了下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化妆室里,李树建在镜子前端坐着,穿着干净朴素的褂子,工作人员在旁边给他化着妆,女儿掀起裤子替他给膝盖上的伤口换药,身边的弟子在招呼旁人。我们的记者在一旁聆听着李老师的故事。


“这次到北大演出,是让我意想不到的。” 说起此次戏曲进校园的成果,正在换药的李树建脸上全无伤口带来的痛苦,而是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李树建与同学们分享豫剧之美


2012年,李树建曾率河南省豫剧二团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苏武牧羊》,演出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时隔五年,李树建的团队再次踏进燕园,带来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忠、孝、义”的三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上》与《苏武牧羊》。这次的演出引起北大师生的空前关注。


“这次在北大不仅是三场演出,我们整整搞了七场活动。包括百周年讲堂艺术讲座、博雅艺术讲坛艺术讲座、学生看戏分享会等,如此的规模在之前是没有的。”除此之外,李树建带领的豫剧团还在清华大学有一场演出与一场豫剧分享交流会,这也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首次有一部完整的豫剧在校园内演出。


观众多元化是此次演出的又一特点。 “以往演出,我们更多的是给戏迷、戏曲工作者演出。而这次是为数不多的面向学生演出,而且还有很多影视界、相声界的名人来观看演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观众说明豫剧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北大艺术展上李树建与向勇副院长等嘉宾交流


李树建的豫剧缘


“当年有一个豫剧团来我们村里演出,演出的间隙我看见他们有白面馍吃,于是我就想去唱戏了。”提到自己跟豫剧的最初结缘,李树建说出的理由是如此简单直接。“在这一行干了40年,唱了40年的戏,这一辈子就献给豫剧了。”李树建说,自己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许多豫剧院的同事纷纷下海经商,离开了豫剧行当,但李树建却越来越离不开豫剧了。在李树建眼中,豫剧是一门贴近人民、极具美感的伟大艺术。


“豫剧最大的特点,一是通俗易懂。很多农村的老百姓可能字都不识,但提起豫剧的著名选段,都如数家珍,可以说这是我们人民大众的艺术。二是唱腔优美,曲调悠扬。三是情真意切。豫剧大多表现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生理想,而且表现形式极具艺术美感,唱完一段全场从演员到观众无不动容。”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热爱支撑着李树建走过了这么长的豫剧之路。即使曾经山穷水尽,但坚持和热爱让他的豫剧之路不断柳暗花明。“当时那个条件很艰苦啊,有的时候都要睡地铺,甚至是睡羊圈猪圈,但是我既然认定了豫剧,就一定要做下去。”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程婴救孤》剧照


李树建的豫剧路


李树建唱豫剧40年,光是当剧团的团长就有30年。“1985年到1987年,我在中国戏剧学院进修,住到地下室,每天早上5点起来打扫停车场。一上午的课结束之后,中午还要擦桌子端饭。当时刚去的时候我半年没吃上菜,每天都是馒头咸菜。”说起这段艰难求学路,李树建依然十分感慨。不仅如此,每天晚上,李树建总要跑到人民剧院或长安剧院看戏学习,风雨无阻。


个人学戏的风雨道路一直没有停止,而之后李树建又担当了团长的职务,整个团的发展都由他来挑大梁。当时那个时代,剧团里人心不齐,人人都想着下海赚钱。豫剧团不仅没有好演员,也没有足够的经费,甚至到了一穷二白、演出难以正常进行的地步。在一旁,李树建的弟子钱先生为我们分享了一次难忘的演出经历。


“当时老师好不容易联系了上海的一个剧场,要到上海去演出,但是当时剧团拿不出路费。眼看着要错过这个好机会,这时有一个山西的老板请剧团去他父亲的葬礼上唱戏。”回想到这里,李树建的弟子甚至眼含泪花。“当时山西雪很大,天气条件十分恶劣,大多数剧团都不愿意去,但是李树建老师还是带着剧团冒着大雪去了,这才凑够了去上海的路费。”


正是怀着这种克服万难的精神,虽然李树建最初的豫剧之路曲折崎岖,但他从未退缩,而是始终目光坚定、步履稳健地不断前进。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清风亭上》剧照


李树建的豫剧情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常香玉把豫剧从河南推向了中国,李树建把豫剧推向了世界。”一直陪伴在李树建身边,忙前忙后的助理自豪地说。


李树建带领着他的豫剧团走过了全球27个国家,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地方的传统艺术。为了使豫剧登上世界舞台百老汇,李树建足足筹备了三年。皇天不负有心人,2013年李树建的《程婴救孤》成功登上百老汇的舞台,成为第一部获此殊荣的豫剧。


而后李树建还曾前往巴基斯坦演出,“那时候巴基斯坦正处在战乱中,听说在我们去之前已经有外国人在那边不幸遇难。”李树建想起当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一下飞机,就被警察保护了起来,我们的车队前后有军方的战车。到了剧场,我们要先熟悉地下通道,方便发生意外时及时逃脱。”“两天演出顺利结束,在我们刚要放下悬着的心,准备回到祖国时,却得知了空中管制不能回国的消息。好在当我们熬过了寝食难安的一天后,终于回到了祖国,那一刻的感觉真好。”


那次惊险的经历可不是李树建在危险境地的边缘走的头一遭。2017年9月5日,中国第四届豫剧节举办期间,正当李树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长安街上的时候,突然就晕倒在路上。“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我们随行的人员赶紧把李树建老师送到医院,当时血压低压只有40,高压也只有80。一直在医院抢救到6日凌晨三点才脱离危险。”提到此事,助理的脸上满是心疼。然而,当9月7日晚长安大戏院的大幕拉开的时候,站在舞台上的正是刚刚走出医院,看起来毫无异样的李树建。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李树建率领豫剧团登上国际舞台


李树建的豫剧命


“为了豫剧,李树建老师什么苦都吃得,什么罪都受得,他真是一个为豫剧而生的人。”助理反复给我们强调这样一句话。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过把豫剧瘾


李树建常年忙于豫剧演出和推广,奔波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以说豫剧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生命。由于经常出差,女儿童年时和他之间还是有一丝隔阂的。 “小时候我在三门峡,他一直出差在郑州,我妈妈在北京,他俩一年能回来个两三次。很少能见到他,感觉跟他有点陌生,交流机会也不多,有时候想跟他说话又不敢。”而李树建又不是一个善于当面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平时女儿跟他汇报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情,他当面的鼓励很少,最多也就是说一句“嗯,不错,做的挺好。”但其实李树建在女儿不在场的时候跟朋友、同事谈起女儿的情况时,总是对她赞不绝口。


在女儿上大学之后,父女之间的交流更多了。“在他来北京演出时,时间允许我都会过来帮帮他,同时跟他汇报一下我最近的工作和生活。”父亲依旧是那样的不善表达,只是简单的回复,但女儿的话,他句句记在心里,在发布会上、讲课时提到女儿经常泪目。如今,当李树建的女儿阿梦被问起,和父亲的关系会不会因为他的工作繁忙而受到影响时,女儿会十分自豪地说道:“我爸爸是一个好爸爸。”曾经的隔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女儿的理解与支持。


一个人能在自己喜欢的行当,奔着自己的心愿去努力做出这样的成绩,并得到周围人这样的理解和认可,实属不易。李树建的人生之路走得踏实,走得精彩。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女儿阿梦给父亲换药


李树建的豫剧梦


李树建的戏曲艺术不仅感染到河南的朋友们,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朋友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一位来自西安的戏迷陈先生,在知道李树建要到北大演出后,明知无票却依旧坐火车赶过来。之前陈先生在网络上看过李树建的演出视频,但从未有机会到现场感受豫剧的魅力。赶到北大校园后仍是无票,他只能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外焦急地抬头张望,多方询问。苦心人天不负,几经周折,陈先生最终从同学手里买到了一张26日《苏武牧羊》的门票。


他很是激动地说,“我终于有机会在现场去体会豫剧《苏武牧羊》的感染力。李树建老师的演出非常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的精神诉求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陈先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十分热情地表达了对李树建的敬意。“我对全国各地戏曲都很热爱,但真正最能让我感受到艺术魅力的还是李树建老师,他的豫剧真是太精彩了。”



也许,李树建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是一个豫剧名家,更是把豫剧乃至河南文化的传播作为使命的传承人。而对于青年人,李树建更是希望能够把文化传播的使命传递出去、传承下去。“这次来北大演出,来看豫剧的同学们很多,我感到很高兴。只要你们青年人都喜欢豫剧,豫剧就有希望了。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培养青年观众群体。我们豫剧院也要发展一批青年演员,让他们将来能够挑起大梁。”


看到年轻人在,李树建就看到了豫剧未来发展的无限希望。所以此次北大之行,李树建还特别支持通过北大中原发展研究会建立一个“豫声剧社”,“要让北大的同学们真正喜欢上豫剧,我们愿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提议,可以逐渐发展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并愿意提供师资、材料等,让这些同学不仅能学会一些唱段,还争取能排出整场戏。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李树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艺术课堂


正如李树建为他自己及弟子指定的团规所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戏曲事业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忠尽孝!”李树建凭着这样的精神走的更远,豫剧在这样精神旗帜的引领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而人们回溯这段豫剧之路时,永远无法忘记这样一个为豫剧而生的人。


2017年9月26日19点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大幕拉开,站在台上的正是身着汉朝官员盛装的苏武,正是精神焕发的李树建。随着最后一声悠扬的唱腔缓缓落下,余音绕梁,掌声经久未息。

李树建:为豫剧而生

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


戏缘刊载此文是以传播戏曲文化之目的,如有原创信息标注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