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袁术居然敢称帝,有几员猛将?实力如何?

五金员工陈可为


首先说孙策在早年孙坚亡后居篱于袁术麾下,也帮助袁术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也认袁术为义子。可惜袁术没有能将孙策留着,后来孙策带走孙坚的部下(黄盖、程普、韩当等)自立门户,也就有了自己江东的地盘。那他手下都有谁呢?

1:纪灵,东汉末年袁术手下将领,勇猛异常.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派遣纪灵等人领导率领步、骑兵三万人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领步兵一千人、骑兵二百人前去救援刘备。吕布到来后双方停止战斗,吕布要求双方赴宴并施展“辕门射戟”,技惊四座,纪灵和刘备同意撤军

2:韩暹,当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黄巾军将领,后来接受原白波军军将领的兴义将军杨奉招纳,率军前来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因功受任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后来居功自傲、扰乱朝政,献帝被曹操接到许县以后,韩暹失去权势,随着杨奉投奔袁术。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攻打吕布,韩暹被策反投靠了吕布,帮助他打败袁术。同年韩暹与杨奉在吕布授意下进犯刘备,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想要逃出并州,途中为抒秋县军首领张宣杀死。

3:韩浩,字元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韩浩聚集徒众护县。河内太守王匡征召韩国崔浩为从事,领军在盟津抵抗董卓。董卓拘捕他的舅舅杜阳招引韩浩,韩国崔浩不听,因此而出名。袁术任命韩崔浩为骑都尉。后来投奔了曹操,曹操的心腹将领,被委托来执掌禁军的重要责任。当时战乱缺粮,韩浩的意见重视农业救荒,曹操于是兴办屯田,升任韩浩为护军。随军攻克柳城,改变任中护军,封为万岁亭侯。随从打败张鲁,议事的人想留在韩浩镇守汉中,都督众军。曹操不舍韩浩,带他回到都城。

4:张勋,袁术对张勋委以重任,玩命张勋为大将。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并联姻割据在徐州的军阀吕布,吕布不仅不答应,还杀了使者。袁术就派张勋、桥蕤等不久前来归降的韩暹、杨奉等人人共七部人马进攻吕布。吕布军中将士们陈珪策反了韩暹、杨奉,袁术军队大乱,于是被击溃。同年曹操进攻袁术称帝的,袁术派张勋等人留守蕲阳带,张勋抵挡不住,战败撤退。公元199年,袁术病死,张勋收垅部众向南投奔依靠孙策, 半路被袁术旧部刘勋收虏.

5:袁胤,这是袁术的堂弟,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袁术任命为丹杨太守,后来因为孙策平定江东被驱逐。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死,袁后代因害怕曹操,于是率领袁术部曲并带着他的灵柩到妻子儿女到皖城都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六个月后被孙策所攻破皖城,袁崔胤等人人迁居到吴郡,这以后的事迹不详。

其实看到这可能觉得他的阵容并不是多么厉害,但是他手下还有一个阎象,当初他要称帝的时候,就只有阎象一个人反对,他还是很智慧的,想得也比较长远,可是袁术并没有听他的话最终导致灭亡





棉花剪影


关于袁术有猛将的问题我想了半天,我觉得袁术应该是有一些将领的,至于猛将的话别说和曹操比了。他哥哥袁绍都甩他十条街,下面就说一说袁术的的那些极其非常厉害的大将!。

一、“武神”纪灵

纪灵,袁术帐下第一大将,武艺不在潘凤之下,勇猛非常,纪灵有万夫不当之勇,是袁术军中的“武神”,袁术十万大军战将百员无一人是纪灵的五合之将,时人有云“马中的卢、人中纪灵”,和关羽大战三十合居然不分胜负,之后袁术称帝引起诸侯群起讨伐,心情郁闷发挥失常的纪灵被张飞十合斩杀于马下,一代名将就此凋谢。

二、桥蕤、乐就、李丰、梁纲“四大天王”

桥蕤,袁术麾下大将。曹操进攻袁术时,担任迎击军的先锋。在寿春与曹操军大战,桥蕤武艺超绝有70之多,和曹操大将夏侯惇大战五合才被击败,夏侯惇对桥蕤武艺极其赞叹,说“桥蕤实奈吾三日内所遇见之最强的对手”。

乐就,袁术大将,武艺不在河北名将方悦之下,后和曹操大军决战,被击败,不幸被俘虏,但是曹操违背道义居然在不问乐就投不投降居然就将一代大将杀害。

李丰,袁术手下大将,武艺绝伦不不70之下,在袁术发起的讨伐吕布的战役中以督战官的身份参加,与吕布单挑,手为吕布所刺后逃走,和吕布单挑全身而退简直是一代名将,袁术遭到曹操进攻时,被曹操乱军杀害,可谈可悲一代名将死于非命。

梁纲,袁术大将,听名字就极其厉害,袁术在淮南称帝而遭到曹操攻击时,梁纲在寿春被曹操活捉,梁纲并不愿意投降而曹操也知道梁纲的忠烈所以也没有问梁纲投降不投降,直接将梁纲杀害!

桥蕤、乐就、李丰、梁纲四将武艺绝伦,合成袁术“四大天王”,此四将齐出可以曹操大将夏侯惇大战五十合而不会失败的,端是厉害。

“淮南双勋”张勋、刘勋

张勋,袁术麾下的最受信赖的大将,袁术称帝后任大将军,大将军张勋英勇无双曾经和纪灵大战二十合而惜败,公元197年,袁术称帝,任命张勋为大将军,并联姻割据在徐州的军阀吕布,吕布不仅不答应,还杀死了使者。袁术便派张勋、桥蕤及不久前来归降的韩暹、杨奉等人共七部人马进攻吕布。吕布军谋士陈珪策反了韩暹、杨奉,袁术军大乱,张勋大军被击溃。同年曹操进攻称帝的袁术,袁术令张勋等人留守蕲阳带,张勋抵挡不住,败退,之后不知所踪,很是可惜。

刘勋,为袁术亲信,公元195年,袁术派遣孙策攻破庐江后即任命刘勋为任庐江太守。袁术败亡后,刘勋和孙策作战失败,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后因恃宠而骄,图谋不轨、诽谤等罪行被李申成告发而被曹操诛杀,这就是叛徒的下场。

张勋、刘勋号称“淮南双勋”,此二人武艺不在廖化之下,英勇无敌。

好了我编不下去了,有时候我也纳闷,袁术的地盘也不小军队也不少啊怎么连个拿的出手的将领都没有呢?














桥蕤、乐就、李丰、梁纲


我家的猫叫皮蛋


1、是身份地位,四世三公袁氏嫡子,他这一代,哥哥袁基被董卓杀了,袁绍是庶子虽然过继给了他大伯,但袁术打小就看不起婢女生的袁绍,其他堂兄弟袁遗、袁叙、袁胤等基本就是他和袁绍的跟班,仕途起点就被董卓表为后将军,自认为袁氏天下仲姓的遗产应该有他继承,汉朝刘氏不行了就该他这个天下仲姓嫡子上。

2、袁术地盘看着不大,但占得都是膏腴之地,人口稠密,巅峰其实占领十来个郡国,大有天下第一诸侯之势;最开始就占领了南阳、汝南和颍川,汝南还是袁氏根据地,其中南阳人口有240万,汝南人口有210万,是天下第一第二大郡,而整个徐州、幽州也才两百多万人,并州、凉州治下人口更是只有几十万,南阳和汝南属于一郡抵一州的地方,另外颍川郡人口也有43万,只这三个郡就接近五百万人口。颍川和汝南又是文风最盛的郡国,汝南是党人根据地,而颍川呐,像荀彧,荀攸所在的荀氏,钟繇,钟会的钟氏,陈群的陈氏,以及郭图、郭嘉、徐庶等都是颍川人。打仗拼的就是粮食、军队,人口,这些起码刚开始的时候袁术有了,当然南阳得而复失、不事生产又遇到旱灾、军队吃河蚌就是后话了。

3、袁术讨董卓还顺便借着孙坚的过错,让孙坚交了投名状,将其收入麾下。孙坚是一员真的虎将,讨董卓的时候真正下力气的也只有孙坚和曹操,当然称帝的时候孙坚也已经死了几年了,但孙策还在,起码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袁术的人,孙策在袁术称帝之后趁机和袁术决裂、自立旗帜也是后话。

4、汉献帝又转辗于董卓、李傕郭汜、杨奉、曹操等人之手,汉室威信已经低落至底端;袁术绞尽脑汁说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汉是火德),得应运之次;而袁术认为自己应了流传两百来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又得到传国玉玺,表面看起来有那么点天命所归的意思。

至于袁术手底下的文臣武将,可能真的由于幸存者偏差,因为袁术本人倒行逆施、僭越称帝而又失败的结局,手底下的人也基本随着他的失败被干掉了,所以感觉就很弱也没什么存在感。

武将能称得上姓名的也就纪灵(最有名)、桥蕤、乐就、李丰、梁纲(这四位都被曹操咔嚓了)、张勋、刘勋(投奔曹操)。

文臣的话:阎象(袁术的主簿,劝谏袁术不要称帝,袁术不听)、杨弘(长史)、韩胤(为结亲,出使吕布)

还有就是袁术的亲戚:堂弟袁胤、女婿黄猗。



黄袜子


袁术当然有称帝的资本,曾经的三国第一军阀可不是吹出来的。

一,袁绍,袁术兄弟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当时没落的汉朝权势最大的世家,没有之一。由于袁绍的母亲是个婢女,所以袁术在袁家的地位,最开始是高于袁绍的。嫡子袁术继承了袁氏家族大部分的势力和影响力。想当时董卓为了拉拢袁术,直接让朝廷封其为后将军,想刘备混了半辈子,才捞了个左将军的名号。可见袁术当时的威望有多高。

二,袁术当时占据着江淮、南阳、汝南等地,是名副其实的富庶之地,地方虽然不大,但人口众多,钱粮充足。鼎盛时期的袁术,甚至占据着扬州、豫州、荆州部分。孙坚就是因为攀附在袁术势力下,才得以借机平定江东的各路势力。

袁术手下的武将虽然名气不如一线大咖“关张赵马黄,典褚夏侯辽”等这么有名气,但也都是能征善战之辈。

一,纪灵

袁术征刘备时,让纪灵单独领兵作战,袁术征吕布是,使纪灵为七路督救应使,可见袁术对纪灵相当其中,纪灵个人武艺略逊,但是一员帅将,而非斗将。

二,“无敌大手”孙坚

孙坚能文能武,熟读兵书,武艺超群。在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中,孙坚军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军队进行正面交锋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际,他的孤军奋战却使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窜。奈袁术派其攻打荆州是,死在黄祖暗箭之下。

除此二人外,还有桥蕤、乐就、李丰、梁纲、张勋、刘勋等数将。


始终先生


袁术,字公路,袁家二公子,袁绍的同父异母弟弟,少以豪爽重义气闻名。袁术与袁绍不和,兄弟俩都运用“远交近攻”的方式挤兑对方。但袁术奢侈荒淫,贪欲放纵,不得人心,愿意与他为伍的人都是如董卓、李傕等之流。袁术又心高气傲,在得到“传国玉玺”后就做起了“皇帝梦”。


袁术敢做“皇帝梦”的理由很简单,就三点:

  • 第一、大汉王朝行将就木,天下动荡不安,刘氏已日薄西山,需要有人站出来改变这一局面(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

  • 第二、我们老袁家四代都是公卿宰相,百姓归心。论能力论贡献,都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我想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这里的民心是指当时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袁术字公路,涂同途,代汉者就是他袁公路啊;

  • 第三、袁术没讲,大家都明白,袁术考不起他的同父异母哥哥袁绍,因为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在那个讲究伦理、讲究出生门第的时代,嫡出与庶出是有极大区别的。老袁家如果出一位皇帝,那一定是我袁术,轮不上庶出的袁绍。


基于以上三点逻辑,袁术又手持传国玉玺,于是在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公开称帝,建号仲氏。


这里要讲下袁术的传国玉玺是怎么得到的呢?当年董卓乱京,只有曹操和孙坚(孙权的父亲)二人西征讨董,曹操战败了,但孙坚是一路凯歌杀到京城。在此期间意外获得因太监张让等人作乱而丢失的传国玉玺。但孙坚后因轻敌而被江夏太守黄祖所伤并身故,传国玉玺落在孙夫人手中。袁术知道后强行从孙夫人手中抢过来。这就是袁术手中传国玉玺的来历。


而孙坚原本是袁术麾下一员战将,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人称“小霸王”,勇猛无比,不输其父。但是因为袁术称帝的原因,孙策与之绝交。那么,除了孙策外,袁术帐下还有什么战将吗?

有,但很少:


  • 纪灵,袁术帐下第一战将,勇猛异常,袁术肯把三万士兵交由纪灵,足见其能力之高。与关羽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曾于小沛攻打刘备,在吕布的斡旋下双方未达成(辕门射戟)。后因袁术称帝受围剿,在走投无路欲投靠袁绍路途中,为张飞所杀。

  • 韩浩,把他放在这里也许有点不合适,但韩浩曾是袁术一员战将。汉末天下大乱,韩浩聚徒众护县,勇敢正义。但袁术不惜才,韩浩最终跟了夏侯惇,成为曹操的心腹将领。

  • 韩暹,韩暹本是黄巾起义军头目,后为朝廷所诏安。汉献帝至许都后,韩暹投靠袁术。袁术极为看重。然韩暹最终并未继续为袁术服务,与吕布对阵中倒戈吕布,后被刘备军队所杀。

  • 还有桥蕤、乐就、李丰、梁纲等人,但此些将士算不得人物,没有教好的战绩。


袁术的称帝,实在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其骄傲自大与无知所导致的。在那个天下纷争、诸侯割据,但天子名义上还在的时候,人人还是恭恭敬敬地尊奉天子为国家的主人,袁术确当了一次出头鸟,该打。袁术管理能力极差,军队素养与战斗力不足。袁术骄奢淫逸,老百姓苦不堪言。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欢迎大家交流评论!


三国史话曾得不错


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是非常深刻的,在这个里面还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让人心生敬佩。每个君主都有自己得意的将相,在三国中的袁术也有得意的手下,可是他手下的阵容基本上以伤亡为结局的。

据资料记载,三国其实是一个社会激剧动荡不安的大变动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每逢乱世必将会有大批的杰出英才降世。而在汉末阶段的第一个敢自称为帝的军阀就是袁术。在当时可以说在袁绍的营帐下拥有无数的将精兵强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袁术的营帐下面都隐藏了哪些名将呢?在演义里有所提及并且能让大家注意的似乎也只有那个所谓的天纵神将纪灵了。难道说在袁术的麾下除了纪灵此人,就再也数不出其他猛将了么?未必,那么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袁术的麾下隐藏的那些大将!

纪灵,恐怕提到纪灵此人才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袁术部将,也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纪灵也只是在“辕门射戟”的时候才出现了这一幕而已。而作为大家所一致认可的袁术旗下第一人的纪灵此后也再无记录,就此销声匿迹。不过通过这段记载,至少可以为大家证明一点,纪灵这个人对吕布其实还是非常忌惮的。但在罗老的《三国演义》里,纪灵却是成为了袁术麾下的第一大将,在早期袁术多次的讨伐刘备的战争中出现过,并且据说全盛时期他还和关羽一起大战了三十回合都不分胜负。

桥蕤又是何许人也?在罗老的《三国演义》里,桥蕤这个人是在和夏侯惇的交锋后战死的来自袁术麾下的部将。而在历史上,桥蕤他其实也真的是袁术在来到淮南地区之后一直跟随袁术的一员大将。但是讽刺的是桥蕤虽一直跟着袁术,他在战场上却一直都没有什么独到的亮眼之处。正常情况下,通常他都会第一个出现在抵抗曹操进攻的第一线上,但是战绩方面却只能算是马马虎虎。据史料记载,在袁术称帝后不久桥蕤就曾不慎在一次战斗中在进攻吕布的时候被俘虏,后几经波折才被放了回来。

值得一提的是桥蕤此人和孙策之间似乎一直都有一段似有似无的渊源。后世也有人认为大小乔其实是桥蕤的女儿。也就是说孙策和周瑜其实都是桥蕤的女婿。而在孙策在袁术麾下效力的时候,桥蕤和张勋等人也都曾对他表示出足够的敬重。

张勋,从张勋的历史资料记载上来看,他和桥蕤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并且一起效忠于袁术。张勋在袁术阵营的地位可能要高于桥蕤。为何?在袁术称帝后不久袁术就亲自任命他为大将军,从这一点来看,袁术确实是更看重他的。

但是在战场上的时候张勋其实他的表现也并不怎么出彩。除了在徐州的时候被吕布带兵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在另外和曹操的作战中张勋也是被打得只能节节败退。一直等到最后一战,张勋仍是被打得只能带兵向南跑窜,以此投靠孙策,奈何却在半路还是被俘虏了,此后史料也是再无任何记载。

刘勋作为曾经的反董卓联盟的核心成员,他的声望和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在联盟解散之后,刘勋就跟随袁术一起回到了淮南,并且开始出任庐江太守一职,在江淮一带苦心经营多年,麾下拥有非常多的兵力。

但刘勋此人却也只是空有强兵力和威望,缺乏足够的军事头脑和战略远见。因一时的贪功冒进而中了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最后导致也只能投降曹操以求庇护。

孙策此人想必已是人尽皆知,在这里也就不用再做过多介绍了。自从孙坚被黄祖等人伏击射杀后,孙策就带兵一举回到了袁术的阵营,并且成为了袁术帐下的一名大将。

但是袁术却一再的对孙策作出多方的防范,双方曾在攻取庐江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后约定在成功夺下庐江后由孙策担任太守,并达成了协议。但在孙策成功拿下庐江之后,袁术却又立马派刘勋前往庐江,意图窃取孙策的胜利成果。自此之后,孙策和袁术的关系开始出现嫌隙。而在之后的孙策便以协助袁术平定江东等借口作为理由,想方设法的脱离袁术的大营,最后终于在多次的争取下被派往江东。但此时从名义上讲,孙策依然还是袁术的部下,一直等到袁术称帝之后两人的关系才算是真正的决裂。

以上五位皆为史书中记载的袁术帐下有名的大将。他们或许因为不同的机遇而作出了各自的选择。但他们都曾经是汉末第一位称帝者的袁术的部将。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建立了江东基业的孙策之外,其他人在史书中的评价都不咋样!


漆水河文艺


袁术在读者眼中并不出彩,不过是一方割据势力,有点地,有点兵而已,比起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只能算是路人甲,但是这个人却在大家都养精蓄锐之时一度冒天下之大韪,公然称帝,最后落得众判亲离,临死连一碗蜂蜜水也喝不上的下场。那么袁术当年谁给他的底气,让他如此无知无畏呢?



一,袁术强大的家族力量。袁术是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四世三公的袁家的嫡次子。身份比当时兵力最强的袁绍还高。袁家四世三公,门下弟子众多,人脉深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朝中的许多官员与袁家沾亲带故,并且许多官员身居高位,而他的父亲更是位置司空。袁朮凭着家中势力,在官场持续摸爬滚打,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到公元190年,十八路诸候共讨董卓时,袁术的实力己排名第二,并隐隐与排名第一的袁绍并驾齐驱。



二,强大的势力范围:袁术曾经被董卓看好,欲将袁术拉到自己的阵营,但当时的袁术头脑比较清醒,逃出京城,占了南阳,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一个第一一个第二。袁术这两个郡的实力比两个州都强。后来以南阳为根据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他称帝的时候,已经占据扬州,江淮地区。 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下游)一带(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蚌埠、淮南、滁州、六安、合肥、安庆等主要城市),还要河南省信阳地区以及山东西南部。就连孙策孙权所把持的江东都属于袁术的地盘。而这些地方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可以为军队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兵多将广。 袁术称帝时,虽然实力稍逊于袁绍,但却远远超过其他人。当时的曹操虽然已经挟天子而令诸侯,但野心还不大,只想做能臣,刘备更是只有关羽张飞二人。而袁术却有强大的阵营。如袁术军中“武神"纪灵,“骁将”俞涉,荀正,张勋,桥蕤,陈兰,雷薄,韩暹,杨奉,李丰,梁刚,陈纪,乐就,而当时的孙坚所率领的一队人马就依附在袁绍麾下,钱粮支应,听从调遣。不仅如此,袁朮还有两个强大的军事联盟,一个是公孙瓒,一个是 陶谦。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袁术称帝的底气,那么,孙策献给元素的传国玉玺则给了袁术称帝的勇气。



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在一口枯井中发现传国玉玺,后来落到孙策手中,孙策为了取得袁术的信任,并且从袁术手中借来兵力,于是把传国玉玺献给了袁术,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之后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加快了自己称帝的步伐,在公元197年二月,袁术在寿春称帝,改号仲氏。


萍风竹雨123


在袁术称帝的时候,他的实力不弱。自董卓乱政以来,天下也就是他和他堂兄袁绍两股势力,后面所谓的“群雄”都是依附于他们哥俩。所以袁术才敢称帝,他要没那个实力,也没人捧他。

袁术和袁绍都是当朝司空袁逢的儿子,只不过袁绍是庶出,他的母亲是袁逢府上的一个婢女,所以在袁绍一出生地位就不高,就过继给袁逢的哥哥袁成做了养子。

袁术虽然是嫡子,但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袁术作为次子就被家人溺爱,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后世对袁术有个评价——“气侠”。意思就是既有点侠义心肠,又暴露出富贵豪气的这么一个人。用现在话说就是一个不靠谱的“富二代”。

汉灵帝死后,留下两个儿子,刘协和刘辩。刘辩的母亲是何氏,背后有大将军何进,何进手下有大量士族依附。刘协的母亲早逝,由董太后抚养,汉灵帝死之前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蹇硕掌控着新军,也就是“西园八校尉”。何氏和董氏出身低微,都是依靠皇帝才新兴的贵族,在朝中都没有根基。

但是何氏集团和“十常侍”关系密切,十常侍在宫中牵制蹇硕,何进带人逼宫,刘辩登基。蹇硕也被何进杀死,但由于何氏内部成员太复杂,士族和宦官天然死敌,两边为了争夺权力,导致内部出现矛盾。十常侍主要依靠太后何氏,他们在刘辩登基一事出了大力,所以何氏护着他们。何进的主要助力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和袁术常伴何进左右。

何进接受袁绍建议,引董卓进京,让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董卓向十常侍施压,逼他们交权。结果何进先被十常侍杀死,二袁又率领何进部下进攻杀死十常侍,一时间场面十分混乱。宦官余部裹挟着小皇帝刘辩出逃,被入京的董卓解救,结果董卓成了最大赢家。

何进死后,部下群龙无首,一部分何进的手下就投降了势力最大的董卓,另一部分就投向了二袁。接着,董卓废刘辩立刘协,遭到袁家的反对。于是董卓杀死袁家20几口,袁绍逃往冀州,袁术逃往南阳。

袁术逃亡南阳后,接受了在江南呆不下去的孙坚,实力大涨。孙坚在江南经营多年,实力不弱,手下有一大批人马,但是遭到刘表等人的围攻,这才依附袁术。接着袁术又收服了汝南、颍川周围的黄巾军,短时间就成为一大军阀。

袁术开始进攻盘踞在洛阳的董卓,也就是“18路诸侯讨董卓”,但群雄畏惧不敢上。孙坚三战三胜,董卓不敌,退出洛阳,奔走长安。临走之前,董卓还一把火烧了洛阳城。

董卓退守长安后,这边关东群雄也开始起内讧,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袁术、孙坚、公孙瓒、陶谦联盟,另一边是袁绍、曹操、臧洪、刘表的联盟。

接着就是封丘大战,袁术大败,虽未伤元气,但也使袁术这个松散的联盟瓦解,袁术开始转战江淮。

曹操迎回汉天子刘协,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少袁术的部下响应“皇帝”的号召,离开袁术投降了曹操。袁术心中愤恨,不愿受命,就自立为帝,国号“仲”。

此时袁术手下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袁术逃出洛阳时带的一部分原何进部下,一部分是孙坚及其部下,还有一部分就是黄巾军。

要说名将也都是孙坚的手下,此时孙坚已经战死,剩下的就是孙策、周瑜、黄盖、程普等人,袁术亲信中能拿得出手也就是纪灵和桥蕤,黄巾军里没有什么出名的将领,都是二流角色。另外此时鲁肃也在袁术阵营,还没有投靠孙家。

所以整体来看,袁术的实力不弱,但要是称帝,还是不够资格。


老虫


大家都知道,袁术曾经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而且还负责众诸侯军队的后勤补给。袁术得到孙策献给他的传国玉玺后,自认为是天命所归,居然称帝了。这下严重得罪了天下豪杰,遭到了大家的群起而攻之,最后兵败而死。

曹操煮酒论英雄,曾经评价“冢中枯骨耳,吾早晚必擒之!”那么,袁术的实力真的不堪一击吗?

其实不是的,在十八路诸侯孟津会盟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的实力在众诸侯中是最强的。大家注意到,当十八路诸侯会齐的时候,大家按次排序,袁术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被大家推举当上盟主的袁绍当时排到第几呢?排在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而率领北方边境精锐铁骑的北平太守公孙瓒才排到第十四镇,而会盟的发起者曹操则敬陪末座。

大家注意到,袁术有个很厉害的军衔:后将军。这在当时十八路诸侯中,袁术的军衔是最高的,他能合理合法地调动本区域的国家正规部队,而且袁术还是南阳太守,他掌控着南阳、汝南、颖川、江淮一带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的地区。南阳和汝南都是东汉的大郡,钱粮所出,十分富庶。

袁术是东汉名门袁氏家族的嫡子,比袁绍这个庶出地位更加尊崇贵重,朝野上下,关系网众多。而且袁术有两个关系比较铁的军阀朋友:公孙瓒和陶谦。

那么,袁术麾下又有哪些能征善战的猛将呢?咱们来检点一下:

1.纪灵

袁术麾下武艺最高强的猛将,山东大汉“身长八尺”,他手中一杆三尖两刃刀重达五十斤。

盱眙之战,纪灵率大军征讨刘备,与关羽阵前交锋,三十合不分胜负,“大叫稍歇”。后来徐州之战中被猛张飞一矛挑落马下,死于非命。

2.俞涉

俞涉是袁术麾下的“骁将”,看起来似乎挺猛的,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战。

汜水关前,华雄挑战,俞涉自告奋勇,请命迎敌,“战不三合”被华雄斩杀。

3.荀正

这位荀正是纪灵的部将,坚定的主战派,他参加过盱眙之战。

纪灵与关羽对阵气力不加,下场休息,荀正代替他出战,口出狂言,被关羽一刀秒杀。

4.张勋

张勋很受袁术重用,袁公路大起七军,曾派他去迎战吕布。吕布到来,张勋“自知不敌”,兵退二十里不敢战。

袁术死后,张勋率袁术残部逃往江东,被刘勋武力收编。

5.桥蕤

桥蕤也是袁术麾下受信重的将领,主要负责领兵,武艺不精。

曹军兵进徐州,桥蕤率五万兵马迎战,被夏侯惇一枪刺死。

6.陈兰

7.雷薄

这两位曾经也在袁术麾下效力,但对袁术并不忠心。陈登劝说下,陈兰和雷薄背叛了袁术,还反戈一击,导致袁术大败。

后来他们逃往山中落草,做了强盗。

8.韩暹

9.杨奉

韩暹和杨奉都曾经在朝中做官,李傕、郭汜犯长安时,他们曾护卫汉献帝君臣逃亡。曹操的猛将徐晃还曾经在杨奉帐下听令。

袁术败亡后,韩暹和杨奉被刘备捉住杀了头。

10.李丰

李丰也是袁术麾下武将,他还曾经与天下第一猛将吕布阵前交锋过。但“战不三合”,李丰被吕布一戟刺伤右手,败阵而逃。能从吕布戟下捡回一条命,李丰算是很厉害了。

袁术败亡以后,李丰做了曹军的俘虏,被推出辕门斩首。

11.梁刚

12.陈纪

13.乐就

梁刚、陈纪、乐就都曾在袁术麾下效力,但不怎么受重视,也从来没有被袁术委以过重任。

袁术败亡后,这三位被曹军俘虏,全部推出去斩首。

除了以上这些将领,袁术帐下还有一支强悍的力量――孙氏武装集团。当时,孙坚就依附在袁绍麾下,钱粮支应,听从调遣。

这样算的话,孙坚、孙策、程普、黄盖、祖茂、韩当这些人其实都属于袁术的部下。这么看,袁术的实力之强还是相当惊人的。

但袁术确实器量狭隘,手段拙劣,性情贪婪,寡谋无断,“非治世之人”,辜负了手中如此一付好牌。


馋嘴肥猫铲史官


在三国演义里面,袁术让大给大家的感觉似乎是一个边缘人物,在其中并没有多么出彩,永远比不上他的哥哥袁绍。而且,人数在天下还未定的时候,居然做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是称帝,最后很快就败亡了。

在真正的三国中,袁术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刚开始的实力应该是不在曹操和他的哥哥袁绍之下,只不过后来群雄割据之中人数发展的并不是很好,所以人的感觉就是边缘人物一般。虽然三国演义里面对袁术描写的不是很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对他手下的第一战将纪灵还是非常有印象的。当时纪灵率领军队讨伐刘备,刘备虽然手上有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但一时之间也不是袁术的对手,幸亏吕布救援,才幸免于难。

还有三国初期大放光彩的孙坚及其部将,当时都属于是袁术的部将。三国演义里面为了突出关羽,说华雄是关羽所伤,但事实上是被孙坚所杀。孙坚也一度把刘表打得抬不起头来,只不过后来意外的死亡而已。孙坚当时也是袁术手下的名将,可惜由于实力过于强大,受到了袁术的猜忌。在后来孙坚在与刘表的战争中阵亡,他的儿子小霸王孙策把传国玉玺抵押给袁术,借了几千兵马,后来打下了东南的一片天地。但是有了全国玉玺,袁术后来才敢称帝。

袁术除了纪灵和孙坚这两员猛将之外,还有其他不少的将领,如张勋,刘勋,乐就,李丰,梁纲等等将领。这些将领的实力和水平未必就在三国其他一些名将之下,只不过因为在三国演三国中袁术实在是败亡的太快,又走了称帝这一步臭棋,导入袁术在三国争霸中早早的出局。如果袁术能够最终在三国这个段乱世中成功突围,他手下的这些将领名气恐怕不会在曹操和刘备的那些名将之下。

所以在三国初期袁术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只不过因为后来发展的不好,早早的败亡,所以给人的感觉似乎实力不怎么样,而且还敢冒然称帝,简直就是自己作死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