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無論是中國的“天下大同”,還是西方的“烏托邦“理念,都盼望著人人平等,貧富均等,但是2016年全球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卻在向我們論證,近100年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基尼係數都在擴大,階級在不斷的固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我在家裡那個十八線小縣城的街頭髮過10天的廣告單頁,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歲月靜好限制我的想象,原來身邊還有很多60後竟然是不識字的,我眼中的常識問題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淵博的學識;大學畢業這幾年,我又一直生活在中國GDP最高的城市,接觸了一些高收入人群后,我才之後,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無法體會,從小在富裕家庭長大的人真的會一臉認真的問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問題。


8月的時候看到《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把它加入了購物車,因為當時手中還有很多書沒看,就一直沒下單。當時這本書的月銷量為每月30本,結果10月份本書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因為這本書等一系列重要研究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幾天這本書網店的月銷量就成了9000+,下單後10天才發貨。赤裸裸的展現了什麼叫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朝成名才能天下聞!


《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說實話,有點難讀,不是說它的語言和論點晦澀,而是說整本書感覺作者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想到什麼就談什麼,讓你很難把握住它整本書的邏輯和論點,讀完之後感覺講了很多東西,但是又覺得一無所獲。西方的學者寫書和中國的學者寫書的風格特點就是這樣有鮮明的差異,中國的很多學者出的書,可能因為我們從小應試教育和研究論文體制影響,你會清晰的從書裡找出教科書般的影子,論證邏輯很明確,即使論據不夠嚴謹,但是也會有明確的觀點,看完後你可以輕鬆的列出整本書的框架結構。但是西方學者出的書,就總是像在寫散文,他會用很多的實證論證,同一個問題,他可能在整本書的每個章節的不同的角度都談論一邊,這樣就讓你很難把握住它的中心思想。


《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貧窮的本質》就是這樣,它分別從營養、健康、教育、生育、風險管理、貸款、存款、工作、政治參與等多個角度,去講全球各地區那些生活在每天支出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的10億人的生活狀態,看過之後你會了解到很多點狀信息,比如:窮人在生活需求上並不像馬斯洛需求理論說的那樣遞進,他們在生理需求(溫飽)和安全需求(健康)還未得到滿足,就已經開始追求精神需求了(購買電視機,大辦婚禮、喪禮等),所以發達國家單單向貧困國家進行食品、財務捐贈並不能很好的解決貧窮;窮人在保險上總是處於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窮人總是一直要打各種散工,無法提高自己專業技能和收入效率,從而長期陷入一種貧窮;窮人從不遷怒於自己的命運,而是降低生活標準來提高自己的忍耐力,並懷疑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


《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作者觀點很多,將本書觀點分類歸納梳理後,就便於理解記憶整本書的內容了。本書基本上從三個角度去闡述窮人閒入貧窮的原因。


第一、人的個人角度。窮人比富人要受到更多的生活基礎問題的困擾——溫飽&健康。兩個基本的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窮人很難有精力去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條件,從而陷入下一個“貧困陷阱”——缺少信息來源。因為缺少多元的信息來源,窮人總是相信很多錯誤的觀點和行為,當信息獲取渠道狹隘,認知又總是受到阻礙時,在獲取教育上就又陷入一種偏見,覺得受教育對於未來收入來說完全是一種“S”形的相關性,當覺得自己無法在教育上可以堅持到最後,或者無法看到教育對收入的有效提高後,過早放棄教育,從而繼續沉陷在“貧困陷阱”中。長此以往,窮人就會陷入一種只關注於短期利益,不追求“延時滿足”的習慣。因此窮人對於保險、健康、避孕等都總是抱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繼續閒入貧窮的狀態。


第二、社會角度。社會的各個資源也是逐利的,在融資貸款方面,因過高的壞賬率和管理成本,無論是銀行還是小額貸款機構不願意與窮人合作,即使有針對窮人的小額貸款,年利率也高達40%-200%。在教育方面,大部分的窮人去上的公立院校的老師的工作態度都要比高端的私立院校要懶散,教學質量相應也會下降很多,從而很難幫助窮人有效提高自身水平。


第三、政府角度。很多貧窮國家的腐敗是你難以想象的。全球很多貧窮地區政府給學校的撥款一般有90%都被層層盤剝掉。根據反腐國際性非政府組織2010年的數據顯示,尼日利亞、尼加拉瓜、敘利亞這些貧困人口聚集的國家,腐敗程度在全球都排在150名左右。嚴重的腐敗和政府管理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一個地區的致富。


《貧窮的本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三六九等


所以最後綜合看來,作者的觀點認為貧窮的本質主要還是由個人選擇、商業社會、政府支持三個方面所造成的,解決貧困,將是多方努力,長期的漫長的過程。整體看完本書,會給人一種平淡無奇的感覺,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稱號難以匹配,作者用了很多的精力,論證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觀點。但是,對於知識的認知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理論上知道了,但是沒有深刻的體會和感觸;第二個層次,我知道了,並且有了深刻的體會和感觸,並且在接下來的工作生活中會格外注意;第三個層次,我知道了,並對於其中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觸類旁通的我能將其運用到多個方面。這樣看來,其實大多數人對於作者的觀點的知道其實都是存在於第一個層次。所以,拋開社會和政府的原因,我們因為個人原因,還一直處於“貧困陷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