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你知道中國農業用地面積有多少嗎?

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以農業為生嗎?

你知道中國農業自給率是多少嗎?

你知道中國農業的未來在哪裡嗎?

56.2%

2016年數據表明中國農業用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56.2%,約等於528萬平方公里(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最新數據統計),這個數字略小於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於印度國土面積。

9.3億

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國從事農業行業工作的男性約為477179933人,女性為457527140人,兩者相加,約等於934707073人即9.3億人。(數據來源: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

82.3%

2017年數據表明,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2.3%左右(已經低於世界安全標準的90%),換句話說中國的農民目前只能養活82.3%的中國人,即約11億個中國人。2019年中國鮮、幹水果及堅果進口量為709萬噸,同比增長25.5%。進口金額為7762.8百萬美元,同比增長39.8%。(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可以看出,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我們,其實有70%左右的人口,是賴以農業為生存。在近些年,現代農業的水平才逐漸發展起來,是因為有一群快速成長起來的被稱為“新農人”的人們,他們是農業行業未來的擔當者、親歷者、傳承者。

狹義的認為新農人就是以現代技術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的人。實際上,新農人是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是指有知識有文化、採用現代科學方式從事農業行業的一群人。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讓我們走進身邊的女性新農人,來講述這些紮根農村的女性力量。


科學

驚蟄過,萬物長。西安市鄠邑區琳琳玫瑰葡萄基地,葡萄樹開始迎來了新一輪的生命週期。鄠邑區本就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尤其是這裡產的葡萄,一直是陝西的金字招牌。


2014年24歲名牌大學畢業的段琳琳思考,以後幹什麼能讓自己滿意,每天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讓她覺得毫無挑戰,於是畢業在外工作2年後,她決定追隨自己喜歡的“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成為一個“新農人”。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段琳琳選擇辭職回去種葡萄,那是位於西安鄠邑區的一家百廢待興的葡萄基地,在父親的幫助下,段琳琳接手這個園子,父親也親自給它起名為“琳琳玫瑰葡萄基地”,這個名字充滿了父親對她的愛和期待。之後就一直由段琳琳主要負責,作為一個外行人,要管理和一把抓的經營起一個160畝的葡萄園,對於初出茅廬的段琳琳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為了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坦誠負責,她沒有逃脫。流年輾轉,如今是段琳琳葡萄種植的第5年,已經實現連續盈利,而且打出了自己的葡萄品牌。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這五年創業期間,段琳琳面對的困難和大多數創業者的困難相似又不同,自接手以來,家人便沒參與過管理,但經驗不足導致前兩年一直虧損,這麼大的園子,一年投資上百萬,兩年的連續虧損除了心理上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更甚,已經不是節省開支可以解決的問題,難免生出沮喪和自責的心理,但在家人的鼓勵和幫助下,既然當初選擇辭職創業就沒考慮過退路,那此刻就決不能就此放棄,“堅持下去”在段琳琳心中默唸了無數次,堅定決心之後,段琳琳從根本出發去解決問題,決定要和葡萄做朋友,全面學習葡萄養殖知識,參與各種培訓及考察,從葡萄發芽一直到採收結束一直是吃住在基地,不斷的反省、探索、學習,葡萄園的每一項工作都要親自安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種植技術和營養方案做了適當調整後,帶領農戶科學種植,設施配套化管理。在收穫的季節,去各種展會站臺,親自尋找的銷售渠道。第三年開始情況終於有所好轉,雖然沒掙太多錢,但由負轉正,足以鼓舞所有人的內心,像故事裡的先抑後揚,在不斷覆盤和總結中,這幾年段琳琳的玫瑰葡萄園每年收入都很樂觀。

當我們問她,作為新青年卻去種植葡萄有什麼意義?她說,160畝中每一顆健康的葡萄都是我的答案。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品牌


出身在藝術世家的代倩從小學習繪畫,她的人生理想就是成為藝術家,2015年之前她還是一個藝術網站的主編,但是因為應邀去富平參與設計中國第一個柿子主題的博物館後,她的人生就發生了轉折。


富平是林業部認定的中國柿鄉,柿子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唐代,但因之後的歷史原因,環境原因等,導致農戶營銷無門,柿子產業發展一直低迷,這次機會,代倩來到富平調研、參與設計柿子博物館。在近半年的梳理柿子文化歷史中,代倩漸漸熟悉柿子產業,中國柿博物館開幕後,她毅然決定留在富平北部山區這個唐豐陵腳下的小村莊曹村,著手創業。


富平尖柿是農產品地理標誌,富平柿餅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不僅看上去個大底亮霜白,且口感糯軟香甜,是其他柿子產地柿餅所無法比擬的。這樣渾身都是寶的柿子,如果有科技的研發,品牌的營銷,必定會成為一款人人喜愛的產品。但是如何讓土特產煥發生機,讓城市裡的年輕白領接受它呢?代倩在這一問題上有著自己的打法。她將藝術帶入農業,通過跨界聯合來宣傳推廣藏在深山的好產品。


2016年代倩正式加入柿子紅了品牌,她的初心是想讓柿子紅了,農民日子好了。她從挖掘近千棵古柿樹的農業文化遺產入手,發起古樹認養活動,舉辦柿子文化節,設計創意包裝及系列文創作品,用設計改造農產品,用藝術振興鄉村從柿子博物館到農業文創再到柿子紅了品牌逐漸走向知名,此外,代倩還致力於從學術方面入手研究數字電商與產業扶貧的關係以及視覺傳達在農業品牌中的應用,一時間富平柿餅在互聯網迅速走紅。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閒暇時代倩通過走訪數百戶貧困戶,深入瞭解農民的需求,她瞭解到富平是國家級貧困縣,生活在富平北部山區的農戶們,很多還掙扎在貧困線上,他們家家戶戶世世代代依靠柿子樹生活後,代倩想的更多是如何讓農業更有價值,讓農人更有尊嚴。她主動參與了世界銀行陝西農村地區社區發展項目,該項目從計劃書到答辯會持續一年有餘,終於在2017年4月代倩發起成立的合作社獲得世界銀行的產業扶貧貸款。並於2018年榮獲中國工業設計大展設計扶貧愛心獎,“柿子紅了”成功入選工信部設計扶貧十大模式。


截至目前,合作社加入農戶371戶,有效帶動貧困戶124戶,三變資金託管貧困戶452戶,為能更好帶動農戶發展柿子產業,給農戶託底信心,合作社對社員柿子柿餅進行統一品牌銷售,確保對貧困戶產品加價10%進行收購。此外,代倩還參與了許多的精準扶貧工作,在富平脫貧路上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農業靠天吃飯總會受制於天氣、蟲害,甚至人員技術管護限制,一個農業品牌的打造更是需要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撐,推廣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上市晚於預期或者物流發不出貨,甚至缺貨等等。這幾年代倩將所遇到的問題因地制宜逐一化解,用自己的品牌帶著富平柿子衝出一條大道,來富平創業後對代倩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她說創業選擇了一個看似與自己專業反差更大的專業,但是卻讓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甚至挖掘了更多的潛力,使她成為省級大學生創業明星,還有機會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農業農村部幹部管理學院,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等高校去學習提升自己,她說這是新農人最好的時代,廣闊農村大有作為。

作為新農人,能用自己專業建設農村,改造農業,幫助農人,根植這片土地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好的方式。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傳承

丁暢的祖孫三代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與蜜蜂打交道。從丁暢外婆為了給街坊鄰居一個安心的土蜂蜜開始,到丁媽媽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果斷的創業,到現在丁暢扛起雲南養蜂業的大旗,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丁氏三代匠心傳承,四十年深耕雲南蜂蜜事業,每一瓶蜂蜜的承諾都是她們三代人蜜蜂精神的體現,她們從蜜蜂中獲取,從蜜蜂中學習,向蜜蜂致敬,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丁暢與她的母親)


丁暢的母親丁映淮女士,是丁氏蜂業的創辦人,她是70年代生產線上的標兵,也是到過歐洲許多發達國家學習考察的企業家代表,這樣的身份轉換,要從經營昆明市第一家蜂產品專賣店開始講起。當時的丁映淮面對突然失業,並沒有氣餒,而是選擇打開自己迎接新的生活,丁氏蜂業也就此拉開了序幕,丁映淮女士曾說:創業的路途雖然千難萬險,經歷了更多的艱辛與磨難,可是我收穫了人生最可貴的東西,就是勇氣和自信。作為母親,我的勇氣和自信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和榜樣。在20年的風風雨雨中,她守護著蜂產品行業,潤物細無聲,她的女兒丁暢也成為了蜂產品行業優秀的守護者。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我曾看過中央財經頻道對丁暢的採訪,那天她衣著樸素,短短的頭髮和善的笑臉,會讓人感到一種樸實和淳厚的氣息,非常親切,或許這和她是從那間蜂蜜雜貨鋪里長大的有著關係,成長教育和天性共同構成了她今天的面孔,見證過丁氏蜂業一路的成長,丁暢選擇堅守和創新。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西盟縣位於雲南邊境,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雨水充沛,花期長,無汙染,成為雲南發展養蜂產業的關鍵之地。丁暢就需要經常在昆明和西盟之間奔波,雲南本就道路崎嶇,這段距離中有一半的路更是難上加難,單趟開車需要10多個小時,但她早已習慣這樣的舟車勞頓。每年將近200多天,都會呆在遙遠的西盟,把貧困群眾納入到主導產業裡面,用農業技術帶動周邊貧困人口,用丁氏蜂業的力量帶給更多需要的農民,這是屬於丁暢的創新。丁暢曾這樣調侃自己“白天巡山百里地,夜裡要改ppt,一點也不無聊”。在最美好的年紀守著這份特殊的家業,丁暢從不覺得有何遺憾,這緣起於當年在賣第一瓶蜂蜜時她的外婆對她的母親說的那句“讓大家都嘗一下咱山裡自己的土蜂蜜,這是咱山裡最好的東西”。心有所愛,所以無悔。用畢生的精力讓蜂蜜保持最初的味道,這是屬於丁暢的堅守。


農業生產中的女性力量


從古至今,女人都是農業的中堅力量。從“男耕女織”,到“男兵女耕”,再到“男讀女耕”,再到現在的“男女同耕”,女性從未離開農業。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藉以此文讚美從事農業工作的女性,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各行各業的人能加入農業,投身農業,為農業奉獻自己的全部。


其實深耕農業的新農人們不分男女都是行業的優秀擔當者!他們用科學的技術,先進的品牌理念,收於大地奉獻大地的傳承精神,組成了中國現代農業的最強天團!這就是我們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中國農業的未來就在他們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