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我們閱讀歷史書籍,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除了姓名外,還會有諸如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這些名詞都有什麼含義呢?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諡號為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尊號為尊崇帝后所上之稱號。一是加於在位之時。如唐天寶十二年,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等。

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他一共當了4年名符其實的皇帝。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

朱元璋當上皇帝建立明朝後,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另一方面,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朱元璋又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到了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他誅殺得差不多了,明朝北方的軍事都只能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朝廷孤危。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

同時建文皇帝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南京,是為靖難之變。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明史》稱讚說: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後,紀年複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聖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1538年,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朱棣進入南京城後,翰林院編修楊榮迎於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點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數日後(六月十七),朱棣謁孝陵,並於當日即皇帝位。

朱棣通過戰爭手段,從侄子手裡奪得大明江山,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他不承認建文年號。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為永樂元年。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朱棣在靖難之役結束後,向金陵軍民發佈公告:“諭知在京軍民:我本欲永遠守衛我的藩封,卻因奸臣弄權,作威作福,導致皇家骨肉被其殘害,不得不起兵誅殺之,目的是扶持社稷和保全親藩。現在平定京師,有罪的奸臣不敢赦免,無罪者也不敢濫殺;如有小人藉機報復,擅自綁縛、放縱、掠奪等而禍及無辜,非我本意。”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然而,朱棣還是對建文舊人舉起了屠刀。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被誅十族(九族加朋友門生),因方孝孺而被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

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敬止、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等也都處決或自盡,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

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被流放、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明仁宗即位後,大部份人始獲赦免,而餘下的人的後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建文遜位,朝野為之盡忠死節者甚眾,此段歷史,為明代大事件之一。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永樂時期的官方歷史掩蓋了建文的年號而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1399年—1402年):這個時期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革除”時期。

成王敗寇,失敗後的建文的年號遲至1595年10月,也就是建文敗後193年,才被萬曆皇帝恢復,那是作為編纂明王朝歷史的計劃的一部分提出來的。

建文後242年,即公元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才定朱允炆的廟號為”惠宗”,諡號為”讓皇帝”。這後一個尊號之所以被選用是為了適應民間傳說,即朱允炆並未死於宮中大火,而是為了解除內戰的苦難而自願遜位給他的叔父的。

到了1736年9月,已經是清朝乾隆皇帝時候,封朱允炆為”恭愍惠帝”,建文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復,因此,建文帝在清朝編撰的明王朝的正史(《明史》中被稱為”恭愍惠帝”。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在民間傳說裡,建文帝是個悲劇帝王。據說,朱允炆假死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也有稱是陝西城固觀音崖)一帶。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羶。”朱棣則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

朱棣之對朱元璋較為滿意。太祖皇帝從中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駕崩後,大明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朱允炆當了明朝4年皇帝,為何死後連名號都是空的?

而皇帝大位在手的朱棣,對於建文這個侄子究竟是不是還活在人間,難免生疑,他派鄭和下西洋,有人說就是為了尋找建文這個失敗的對手。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