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在1951年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在這本小說裡,塞林格用第一人稱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成功塑造了十六歲叛逆中學生霍爾頓的形象。

霍爾頓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卻因為逃學、成績不佳已經第四次被學校開除,被開除後的霍爾頓不敢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他住在小客店酗酒,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這種“糜爛”生活這讓他再次看清了“醜惡”與“虛偽。因此霍爾頓更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他計劃逃離現實生活,裝又聾又啞的人去窮鄉僻壤找一個小鎮獨自生活。最後因妹妹菲比情真意切的“喚醒”,對夢想“妥協”並“救贖”了自我,達成了與生活的和解。接下來我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關係分析霍爾頓”墮落“原因及如何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學校簡單、粗暴“自以為是”的失敗教育方式是霍爾頓“放浪形骸”的導火索

剛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有種“驚豔”的感覺,從霍爾頓一出場就帶著“他媽的”這句口頭禪到對一切都不忿的佛系態度,很容易讓人“對號入座”他就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流氓”。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霍爾頓不僅逃課、頂撞老師,而且時常進入自己的“打架幻覺”中,比如他時常幻想把某個不喜歡的人揍得鼻青臉腫、血流成河。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在父母和老師眼中霍爾頓是個糟糕透頂的“壞孩子”,他抽逃課、煙、喝酒、亂談戀愛、藐視師長。這像極了90後或是00後的“問題青少年”,他們有著共同的屬性:標榜個性,桀驁不馴、追求自由

而《麥田裡的守望者》告訴我們:單看外表這些“不良傾向”,根本無法理解像霍爾頓這樣“問題青少年”,只不過學校教育習慣用簡單、粗暴、主觀的方法嚴肅處理這些問題。比如說挖苦、諷刺、開除等極端處理方式,我們來看一下霍爾頓的歷史老師斯潘塞跟霍爾頓的談話:

“人生的確是場比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比賽,你得遵守比賽規則。”


“我給你的歷史打了不及格,因為你絕對是一無所知。”


“絕對的一無所知”。他又說了一遍。接著他又說了第三遍:“絕對的一無所知,我很懷疑你一學期下來,課本都沒翻過。有沒有?跟我說實話,孩子。”


然後當著霍爾頓的面,斯潘塞老師將霍爾頓的試卷內容以及在試卷上給他的留言一字一句念出來:“您不給我及格也沒關係,因為我除了語文,別的全都會不及格。”

霍爾頓,希望他能“改邪歸正”,然而卻弄巧成拙讓霍爾頓覺得難堪和更加憤怒。

這種“幫助和教育”方式與霍爾頓想要的理解、共鳴、諄諄教導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這就像“我想要一個桃子,你卻給我一筐香蕉”的思維一樣,訴求和需求完全一致,不僅無效而且引發更多的對抗。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理解、寬容、和共情,比如說分析霍爾頓不及格的原因,走進他的內心探知他真實的想法,並對他有著足夠的尊重。

為了懲罰差生,也為了教學水平排名,潘西經常開除差生。霍爾頓是一個典型的“差生”,他五門功課除了語文外,有四門都不及格,按照校規應被妥妥的開除。霍爾頓就讀貴族學校潘西是一所教學質量極高的學校,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不允許有差生的存在,當學生成績不及格時,只能被開除處理

,就如校長與斯潘塞老師口中的“比賽規則”一樣。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這種教育方式從規則上看,並沒有什麼大的錯誤,按照規定執行相關政策也無可厚非。但是規則之外,學校所擔負教書育人責任感卻在無形中被迴避,換句話說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老師們,他們更多在乎的是最終的結果,而不在乎過程中對“差生”的引導與修正,這也是造成霍爾頓迷茫和不羈的誘因。

在利益至上的學校教育背景下,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可被溫暖。霍爾頓是擊劍的領隊,卻因為疏忽將劍和裝備忘在地鐵上而導致比賽沒有參加。這本來是霍爾頓主動擔當,作為責任人找地圖看路帶大家一起參賽,卻因為忙碌之間將物品遺忘。最終的結果卻是被全隊人因無法參賽而怨恨,甚至沒有一個人跟他說話。這讓霍爾頓覺得滑稽,這也可以看出:霍爾頓所在學校的校風不過是利益至上,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同學態度,一旦造成利益上的衝突時,就有翻臉不認人的冷漠行為。

而戲劇的是霍爾頓所在的潘西中學的宣傳語卻是“一八八八年以來,我們一直致力於把男孩培養成出類拔萃、善於思考的年輕人。

”這讓霍爾頓更加不屑一顧,甚至謾罵潘西校長是個“卑鄙虛偽的貨色”。

在這種學習和生活環境下,在這種人與人之間“利益”關係的驅動下,霍爾頓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自私、冷漠深惡痛絕,他只想逃離,只想告別這個令他難堪和難受的教育之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霍爾頓之所以不喜歡學校,之所以放任自己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太多的不滿與憎惡,而這些情緒得不到釋放時就變成了連綿不絕的叛逆與對抗,這不僅是“問題少年”對於學校教育的對抗,也是對人生無法安放的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是霍爾頓叛逆的根源

每一個叛逆少年性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霍爾頓也不例外,而這些叛逆和張狂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特有的成長階段和必要經歷。儘管霍爾頓髒話連篇,罵罵咧咧,但他內心深處還始終有著淳樸、敏感和善良。比如說他雖然內心對斯潘塞老師非常的討厭,但言行舉止上還是很尊重以及照顧老師的感受,把一切錯誤都歸結給自己,並從內心承認老師是為了自己好,只是這種所謂“好”的方式他終生都無法接受這種教條式教育。而追溯其家庭教育關聯,他的逆反心理也純屬正常。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霍爾頓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他們兄妹四人,哥哥D·B是一名作家,常常寫影視作品,弟弟艾裡小時候因病去世,而妹妹菲比則正在上小學。看似和諧美滿的家庭教育,而實際上則早已變得千瘡百孔,這從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軟弱中可以看出:

父親簡單粗暴的暴力懲罰以及家中的主導地位。

在《麥田裡的守望者》裡並沒有太多霍爾曼父親的懲罰霍爾曼場面,但從菲比連續對霍爾曼說:“爸爸會幹掉你的!”這句話中可以感受到霍爾曼父親是一個脾氣暴躁,極端暴力的一個人。對於霍爾曼的叛逆和浪蕩,沒少打罵和責罰,但是越打越叛逆,越罵越墮落。

這是因為在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中,霍爾曼父親即便是“幹掉”了霍爾曼的銳氣與身體,他的靈魂和內心深處依然是怨懟和憤怒,反叛的因子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

母親的軟弱與無助、家庭地位低微。霍爾曼母親是一個悲天憫人,不太容易獲得快樂的人。而霍爾曼對於母親則有點不耐煩,他討厭母親是一個只會哭,只會沉溺於失去弟弟艾裡痛苦中,無法自拔的一個“沒用”女人。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在霍爾曼的記憶裡,母親只會哀求、只會永遠的擔心,而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更無法取得話語的主動權。對於母親,霍爾曼既有著深深的愛,又有著輕視,他不願意過多的拆穿她的偽裝,這令他既難過又覺得討厭。

“我睡不著。你們玩得好嗎?”


“好極了。”我聽媽媽說,可是聽得出她言不由衷,她出去總是盡不了興。

看似“十惡不赦”的霍爾曼是理解母親和心疼母親的,只是他心中的怨氣太多,並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忿忿不平,令他無法平和麵對母親,也無法給予母親更多的溫暖與親情。

而在這種“父嚴母慈”的家庭教育中,霍爾曼並沒有因為父親的毒打與母親的哀求而回心轉意,反而是更加的沉默、牴觸與焦慮,這是他面對於現實無力解決的反抗情緒。畢竟他太弱小。根本無法對抗生活與現實,只能將這種對抗轉移到自己身上,令叛逆的自己愈發“面目可憎”,甚至將自己逼到“精神分裂”的邊緣。

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失敗導致了霍爾頓對價值觀的偏離

對於十幾歲的少年來說,純樸、敏感、善良、反叛、張揚這些特點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實際問題,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沒有及時給予引導和輸入正確價值觀時,就會引起對於學校、家庭、人際關係,甚至社會產生厭棄之心。

而霍爾頓同樣因為對於社會的失望與逃離,最終迷茫於失敗教育的“怪圈”,引發了價值觀的偏離,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霍爾曼“迷失”的價值觀:

霍爾曼想躲到一個小鎮,裝又聾又瞎的人,一生不再說話。在經歷了朋友之間的爭吵,見證了隨便男女兩性關係,看透了人與人之間虛假的客套,霍爾曼徹底對生活失望。引發他絕望的則是他約定好花五元錢找一個妓女,卻因為憐憫之心,僅僅只是跟她聊了聊天,卻被妓女夥同電梯工以武力敲詐了十元錢,這令他對社會更加怨懟。霍爾曼的絕望在於:

他以憐憫和善良之心覺得妓女生存不容易,而妓女卻心安理得反手敲詐他,並稱他為“沒用的廢物”,這不僅讓他難過,並且讓他更憎惡這個世界,所以他想逃離“他媽的”的生活。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霍爾曼看不慣所有的虛偽,又無法獨善其身。霍爾曼討厭他的那些虛偽的朋友,看不慣他們花天酒地和貪婪隨性的生活,卻又時常跟一些討厭又美麗的女孩廝混。

對於看不慣的生活與事物,他既想獨善其身,又不無法將現實生活視若“真空”,然後霍爾曼不得“烏合之眾”的遵從社會主流價值觀,這是霍爾曼的矛盾與悲哀

霍爾曼想快點老去,以便告別這種無趣的生活。正是基於不滿現實又無可奈何的糾結與複雜情緒,導致霍爾曼只想逃離生活,不想面對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只願沉湎在對現實的絕望麻木中不願醒來。

這也正是成長期和叛逆期青少年的一些處理方式,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分辨事實,處理情緒,只好用“叛逆”來為自己發聲。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很多“問題青少年”,他們是我們眼裡的差生,是令老師頭疼的“不良青少年”,更是被社會所避之不及的對象。在我們的眼裡,這些“問題少年”是異類,他們總是與打架、鬥毆、逃學、作弊扯上關係,但是我們忽略的是“他們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理想”。而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甚至是社會關係抹殺了他們最後的希望時,他們只能選擇放任自流,用更加墮落的方式來面對生活。

獲得溫暖與真誠的陪伴是霍爾頓實現自我救贖的轉折

而最終引發霍爾頓覺醒的是對去世的弟弟艾裡的思念,以及妹妹菲比給予霍爾曼的真誠與溫暖,逐漸復甦了他冰冷之心,讓他有了生機與活力。促使霍爾頓走上救贖之路的轉折源於妹妹菲比三個方面無私純真的愛:

純真而透明愛。作為霍爾頓最為掛念的妹妹,他跑了很多店去給菲比買她喜歡的唱片,而唱片不小心碎了之後,他還是把唱片碎片帶給了妹妹,因為他知道妹妹會懂他的愛。而菲比看到了碎了唱片,依然歡欣鼓舞,無比珍視的收起了唱片碎片。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卻讓霍爾頓感動,這種感動既是妹妹對於自己的理解,也是兄弟兩人純真美好的感情,對於菲比來說霍爾頓送什麼禮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哥哥一直惦記著她,就如同“千里送鵝毛”直達心坎。正是基於妹妹菲比的信任與愛,逐漸喚醒了霍爾頓內心深處的美好。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毫無保留的愛。當霍爾頓偷跑回家時,僅僅只想跟菲比告個別,以免她傷心難過。而正當霍爾頓與妹妹親密交談時,父母卻突然回來。為了不讓父母發現哥哥偷跑回來,菲比忐忑不安向母親撒謊。

菲比之所以幫霍爾頓掩飾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她對哥哥的愛與尊重,儘管她並不願意讓哥哥離家流浪,但她在沒有說服哥哥之前對哥哥百分百的尊重;另一方面她對於哥哥想離家的舉動十分不滿,採用不理、不說話的情緒對抗。她用自己的情緒試圖讓哥哥回心轉意。

正是因為菲比對於霍爾頓毫無保留的愛,讓霍爾頓感到了了愛與尊重,也為他日後達成與現實的和解奠定了基礎。

無所畏懼的愛。而菲比最終用與霍爾頓一起離家出走,以此來繼續陪伴哥哥霍爾頓。這是小女孩的堅強與偉大,也是對於哥哥無所畏懼的愛。也正是由於菲比執拗的堅持和小小情緒,讓霍爾頓萌成了想要成為麥田守望者的願望,他萌發了想拯救更多“墮落”邊緣的小孩,使他們迷途歸返。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霍爾頓就是那個陷入“麥田危機”的男孩,而被妹妹菲比挽救,而深受啟發的霍爾頓也願意用一己之力去挽救更多深陷“麥田危機”的人們。

《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霍爾頓“墮落”成因及“救贖”之路

當讀到小說末尾,霍爾頓看著旋轉木馬上坐著的菲比,她那藍色的大衣,在木馬上轉了一圈又一圈的樣子讓他開心到極致。霍爾頓不由得開懷大笑,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完成了與自己和解與救贖,當然他沒讓妹妹失望,並沒有離家出走,只不過回家後大病一場,重新開始新生活。這是自我救贖的蛻變之路,也是顛覆自我、重新開始之旅程。

結語

小說人物不過是作者內心的映照,而《麥田裡的守望者》亦是對於現實生活的特寫。小說的創作背景是五十年代的美國,那個時候既然有二戰的陰雲,又有著冷戰的硝煙。民眾無法改變社會現狀,只好意志消沉,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

霍爾頓對前途的黯淡導致他的逆反心理,但是內心的純良卻隱隱驅使他去找尋生存的出路。他代表了“垮掉一代”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他內心還有未來被泯滅的善良,還有著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他想去幫助更多的“垮掉一代”走出迷茫,完成他們的“救贖之路”。

而守望者,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超越,更是個體與現實不完美生活達成的和解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是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不僅使自己走出困惑,而且願意用一己之力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惑,這就是守望者的美好夢想。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只有用真誠和坦誠才能將靈魂救贖,才能達成真正的和解,而人生也不過是場自我救贖和被救贖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