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文章/十三

滿心歡喜迎接來的2020,她卻讓大多數的我們害怕、焦慮、迷茫了。在這段雖焦慮但安靜的日子裡,我重新走進了閱讀,脫身於周遭環境,尋得一方能使心安定的麥田。

被“困”家中的這些天,我重新翻出了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翻開這本曾在高中時代讀過的書,腦海中也不由的出現了十六七歲的自己。

書不厚,兩百來頁。這次重看,不再是隻看到了那段慌亂躁動的青春故事, 也看到了更多故事之外的精彩之處。今天就為大家做多角度解讀,希望讀者看完後,也能拿出此書翻翻。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塞格林於1951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作者迄今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本書一經出版便給作者帶來了始料未及的影響力——塞格林憑藉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躋身於世界經典文學名家的行列。

作者筆下的故事並不複雜,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出身於美國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的16歲少年,老師與家長都強迫他讀書,期望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凱迪拉克。但他卻看不慣周圍的一切,在被學校開除之後,為了避免父母問責時的尷尬,決定獨自在紐約闖蕩幾天。

這期間,他住小旅館、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糊里糊塗召了妓女,又與自己虛榮庸俗的漂亮女友摟摟抱抱。而始終圍繞在內心的卻是絕望的空虛與幻滅感,他企圖逃出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但又沒有找到出路,最後病倒在精神病院……

由於它獨特的敘事視角和敘述內容,一度讓這部作品譭譽參半,1995年,美國所有學校開始查禁這部小說。但它仍舊風靡一時,湧動起一股波及全美的“塞格林熱”。

時至今日,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再版多次,暢銷全球,而且以不可置疑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經典文學之林。今天,我將從人物塑造、寫作手法、人生思考這三個角度層層遞進,深入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這部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

  • 人物塑造:通過對霍爾頓精神世界等描寫,詮釋了一個青少年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 表現手法:用本色化的敘述語言準確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活動狀況;
  • 現實主義風格:巧妙將“生活流”與“意識流”穿插起來,打破傳統小說一味的現實主義風格;
  • 人生思考:疫情和青春一樣,都將匆匆而逝,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01、人物塑造:通過對霍爾頓精神世界等描寫,詮釋了一個青少年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麥田裡的守望者》,曾被年輕人譽為他們的"聖經"。在這部作品裡,作者給讀者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霍爾頓,小說通過對他精神世界以及其他方面的描寫,交代了一個青少年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對待事情看法態度的轉變過程。

①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塑造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反英雄形象

故事裡,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一人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一天兩夜的荒唐經歷。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灑……這些看似墮落不良少年的惡習惡行,主人公幾乎在這一天兩夜中全部做了個遍。

然而,如果我們以為這個少年頹廢下賤,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無理想無人格無追求,那就大大錯了,因為文章並不是純粹白描式的冷靜敘述這個少年的遊蕩過程,而是始終貫穿著這個少年在遊蕩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這些思考與情感既有少年針對自身行為與情感狀態的剖析與質疑,還包括這個少年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以及於此剖析、置疑、看法中滲透的理想的苦悶與生命成長的困惑。作者藉此形象所表達的思考也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深刻得多。

②霍爾頓的形象揭示了青春的殘酷與成長的苦悶

長大則意味著對平凡、殘缺的寬容與妥協,於是,青春的內在要求與春青的成長趨勢之間構成了尖銳的矛盾,這矛盾反過來強化了青春的殘酷與成長的苦澀。

少年霍爾頓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仇恨與厭倦,他幾乎看不慣他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也是厭煩不已。他總是在評論,而且是極其尖刻,毫不寬容的評論。由此可見,這個形象淋漓盡致的寫盡了青春的殘酷與成長的悖謬,這種殘酷與悖謬的生命狀態與成長過程是每一個生命都會有也應該有的,並不因社會、制度、人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從這個意義上說,少年霍爾頓這一形象具有人類學意義,是全人類關於青春與成長的最佳理解與探索,是對人類在某一特定生命時期的生存狀態的揭示與思考。

《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③霍爾頓形象的複雜性在於其言行的自相矛盾

霍爾頓對他的同學的愚蠢且自以為是大加挖苦,而他自己的自述口氣卻更加自以為是;他不滿成人世界的墮落無恥,他自己卻又貪戀美色而且住旅館,逛夜總會。

為什麼會如此自相矛盾呢?如此複雜的言行所構成的形象究竟想要表達什麼人文理想?

我想,霍爾頓的自相矛盾揭示了人類自身不可克服的困境:

人總是易於成為他所憎惡的對象。

青春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命狀態過於奢侈與脆弱,總是易於為堅硬的世俗所侵蝕。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根來就沒有完美,青春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命狀態高懸於人的心空作為一種價值指引,導人向上。

同時,這個自相矛盾的形象還意在表達這樣一種人文理想:

寬容而不妥協,理性而不世故,自信而多自我反省,唯其如此,人或許才能在無法克服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活得更自由更充實更人性。

顯然,這種自相矛盾也是富於人類性的審美品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02 表現手法:用本色化的敘述語言準確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活動狀況

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本色化的敘述指的是,作品中敘述者採用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麥田裡的守望者》沒有精彩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複雜貫穿的故事線索,沒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本色化敘述話語。

①霍爾頓的語言,容易引發同齡人的共鳴

想要領略塞格林在小說中所體現的藝術魅力,就不得不談談這部作品的語言特點。這部作品之所以譭譽參半,在於敘述方式的鄙俗化,引起了美國主流價值權威的牴觸。

儘管霍爾頓開口髒話、謊話滿篇,但是這些依舊不能阻止廣大青少年對這部作品的吸引力,它受到了熱烈歡迎,甚至一度出現了模仿霍爾頓的青少年,他們學它戴紅色鴨舌帽,學者霍爾頓的語言動作。

這些極端的現象表明,霍爾頓的言語確實有悖於美國主流社會的思想價值觀,但卻和同齡人之間有著不可言喻的精神共鳴。在艱難的成長之路上,霍爾頓站在成人世界的門欄上,不斷向成人世界窺探,充滿渴望和恐慌。

②自相矛盾話語,構建出準確的人物性格特徵

在霍爾頓的敘述中,他周圍的人,除了琴和非比,都是“假模假式”的並且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的噁心下流的人。比如,他說離開愛爾敦.希爾斯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周圍全都是偽君子,就是那麼回事。到處都是他媽的偽君子。到處都是他媽的偽君子。”並且說學校裡的校長哈斯先生說他生平見到的最假仁假義的雜種。

在他看來,當母親的人全都有點神經病。維格酒吧裡的男女都是假模假式的女子,掌櫃更是下流的很,是個勢利鬼。根據霍爾頓的敘述,可以看出,霍爾頓是不正常世界唯一一個正常的人。這個時候,就值得反思,霍爾頓所說的,除了他周圍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可靠嗎?他自己是不是誠實可信呢?

通過文本,可以看出霍爾頓其實就是一個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任何事。

敘述者的話語被認為我們對他作為人物的理解,而人物的行動則相關於他的話語的理解,因此,將人物的話語和行動聯繫起來,才能構成準確的人物形象。

③霍爾頓誇張的語言,是想證明自己的強大

霍爾頓之所以滿嘴粗俗言語,濫用俚語,任意竄改正統語言,與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二戰結束之後的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物質生活逐漸變好,富裕之後的美國人有了物質享受後,逐漸忘掉了一些傳統的美好的道德要求、善良、真誠、友好、互助互愛等。

人們開始變得精神空虛,對生活越來越不滿,信仰也逐漸消失,所以,人們變得墮落和頹廢,就用酗酒、吸毒等極端方式來反抗。

霍爾頓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裡,用一種消極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因此他的語言是粗俗的,反傳統的。另外,霍爾頓的個性是要強的,但不滿意現狀;但他又是消極的,他找不到方法改變他喜歡的人和物,他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便想逃避。他迷惘、痛苦、悲觀、沒有自信,卻又想變現得強大。

《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03、現實主義風格:巧妙將“生活流”與“意識流”穿插起來,打破傳統小說一味的現實主義風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被稱為美國成長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在於其中的成長主題對於傳統的繼承。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別與年齡都在傳統範圍之內;從故事情節看,這部作品包含了成長的契機與頓悟,旅行途中遇到的正反雙方面的引導力量;從主題看,它體現了典型的成長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經歷與感悟,並且有著決定性的“切膚之痛”的事件發生。這部作品之所以備受爭議主要在於故事文本對傳統主題的革新。

①在敘述主題上,反映了美國二戰後普遍的社會焦慮

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學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向的發展而變得空前繁榮,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種文學流派並存,成長小說的發展也呈現出新的態勢。

實際上,霍爾頓算不算“垮掉的一代”,霍爾頓只是抽菸,在性觀念上還比較保守,也沒有墮落到吸毒享樂。他僅僅介於“迷惘一代”與“垮掉的一代”之間的“懷疑的一代”。這與後來的美國80年代的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比起來,霍爾頓算是比較有人文精神的角色了。

美國人天性中的冒險精神和個人主義,決定了他們崇尚自由,喜愛創造,充滿野心講究實際的特徵,不以融入社會作為成熟的最終獎賞霍爾頓的言行舉止並非他生性奇怪,除了以此為防備心理外,幼稚的心智引導它用這些表面化的東西來標榜自己的獨特,證明自己是第一無二的自我。

這部作品表現的成長主題不是如何遇見困難解決困難,而是成長中無數令人沮喪的無處安放的困頓,甚至出現“反成長趨勢”。這些困頓不僅僅體現出霍爾頓深處青春的敏感,也體現出了美國二戰之後普遍的社會焦慮。

②在敘事結構上,不再拘泥於傳統成長小說的模式化結構

故事一開始,主人公便以倒敘的方式將他的生活娓娓道來,在回憶過去三天兩夜在紐約的浪蕩經歷,主要依照時間的走向將他出走的軌跡路線鋪成開來,在講述時,又插入對他的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回憶與評價。

霍爾頓的成長軌跡並沒有嚴格按照傳統中天真、誘惑、出走、迷惘、考驗、失去天真、頓悟、認識人生和自我這個軌跡來進行。

霍爾頓從一開始便處於迷惘狀態,在之後流浪的過程中不斷加深這種迷惘不斷失去天真,到了精神最低谷的臨界點,卻又表現出頓悟和豁然開朗的態度,可見,霍爾頓的心靈成長是潛移默化的、柳暗花明的、符合真實人生的成長曆程。霍爾頓的內心世界的多次幻想,清晰展現了霍爾頓心理世界的晦澀、恐懼、孤獨和隔離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③在敘事結局安排上,沒有呈現傳統大團圓式的開放式結局

傳統成長小說中的結局,主人公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獲得了不可置疑的對人生、社會、自我的透徹認識、併成為主流價值觀的代表和模式,故事往往以家人團聚、喜結連理等幸福結局收尾。《麥田裡的守望者》這部作品的結局則呈現出了不同的結局方式。

故事末位並沒有清楚的指出霍爾頓的去向與思考動態,霍爾頓仍舊處於精神病院中,整個結局在一種似有若無的希望和絕望中完筆。

這樣的結局,一度讓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讓人絕望和沮喪的小說。而實際上,小說中雖然沒有直白的描寫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安排,但已經體現出他將去面對未來的命運。在作者看來,霍爾頓已經有了跟之前不一樣的意識。霍爾頓的生命歷程不會就此一塌糊塗的走向直線性的死亡終點,而是循環式的的,與意欲擺脫的社會取得了部分和解。

04、疫情和青春一樣,都將匆匆而逝,儘管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因為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經典是會隨著讀者的成長而成長的。高中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更多的是看到了一個迷茫躁動的少年。

現在再看,多了些理性與分析,看到了少年的堅守與剋制,看到了作者塞林格的別有用心的深刻寓意。

《麥田裡的守望者》作為美國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他以其獨特細膩的手法,將《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的精神世界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執著地追求真實、尋找自我的年青人在生死迴歸之路上,艱難地追求著他所向往的真實世界。

這部小說之所以風靡一時,如同疫情一般一觸即發,其原因也在於塞格林故事筆下的主人公霍爾頓的經歷體現出了當下社會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即身處青春期,面對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精神上的迷惘與掙扎。

最後,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可愛的年青人在愛的感召下,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愛來寬容這個社會,來接受這個世界。

隔離在家的這些天,重新翻開這本不難讀的經典,我在平靜中重新體會到了青春的躁動與不安、熱血與美好,強烈推薦不管是正值青春,還是青春已逝的你,去翻開這本書,去走進這段慌亂歲月。

置身其中,你定能悠閒世外。看完書之後,相信你也會有和我一樣的感慨:

疫情和青春一樣,美好的與不美好的都將匆匆而逝;儘管焦慮茫然仍要謹守本心,因為紛繁慌亂終歸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