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森,她的代表作《寂靜的春天》,被公認為當代環保文學的開山之作,幾十年來在美國長銷不衰。

她發現身邊的春天變得越來越寂靜,沒有了蟲兒鳴,沒有了鳥兒叫,開始去觀察和研究自然界的變化,創作出《寂靜的春天》這本書。

在西方國家的絕大多數人看來,蕾切爾·卡森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值得永久緬懷的“吹哨人”:她在身患癌症的晚年,用最後的生命之火,喚醒了世人對環保的關注……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自然環境,與我們息息相關


“還記得 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 河流繼續奔跑


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

不要哭

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

永遠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周杰倫在2008年推出的這首《稻香》,在廣為傳唱的同時,有些內容也讓年輕人感到陌生。

“螢火蟲,我從小到大都沒見過。80後的表哥說他小學時見過,中學以後就沒了。”

“就連蝸牛、蚯蚓,都越來越少了。”

“連青蛙都成了保護動物,快趕上大熊貓了!”

這是當代世界“靜悄悄的鉅變”

十幾年前的夏日黃昏,大家可以坐在路邊下棋;二十幾年前的暑假,孩子們可以在草地上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而最近這些年,在草叢之間的小路上站一會,都難免被很多蚊子撲上來叮好幾個包!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每年春天夏天,都在到處噴灑滅蚊藥,然而,結果又如何呢?

當人類自恃科技的強力,按照一廂情願的藍圖,傲慢而貪婪地改造環境、掠奪自然。絕大多數小動物,都被無情地碾壓殆盡,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人類最終“收穫”的,也只有苦果。

這真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很多野生動物紛紛消失的“春天”,一個在娛樂至死的浮華表象中萬馬齊喑的“春天”。

我們當下的這種狀況,在幾十年前的西方國家,例如美國,也曾有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過。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20世紀上半葉,電氣和化工,在西方國家普及。幾千公里的距離,一兩天內就能到達,從崇山峻嶺到原始森林,一架飛機就能夠俯瞰無遺,還可以大規模噴灑藥物,一切環境似乎都可以被人類隨心所以地改造。

一方面,人類自身也淪為卓別林電影中的螺絲釘,另一方面,很多過去常見的物種都步入大規模的衰退甚至滅絕。英國首都倫敦成為臭名昭著的“霧都”,所謂的霧,大部分都源於工業汙染。

二戰之後,西方國家的經濟低谷反彈,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愈演愈烈。

1950年代,美國女作家蕾切爾·卡森,覺察到這樣一個事實:

每年春夏之交,過去一直是鳥語花香的時節,但近年來,鳥兒的種類越來越少,那些各種各樣的啁啾聲,紛紛遠去。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春天變得越來越寂靜。

這種狀況引發了她的警覺,她開始著手調查人類在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各種破壞。

她知道,這些觀點如果發表,將受到很大的爭議,甚至會導致一些資本巨頭,視若寇仇。

但她義無反顧地調研、寫作,歷經四年時間,於1962年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率先吹響了“環保”的哨聲。

而那時的她,已經被查出癌症,餘生所剩無幾……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平凡的科學家、文藝女

和很多女作家相比,蕾切爾·卡森的一生,顯得極其平凡,甚至乏善可陳。

她生於1907年,病逝於1964年,一生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這一切都彷彿與她無關——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她曾投身於其中某個“大事件”。

她的前五十年,過得極其平淡。

她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既喜歡生物學,也喜歡文藝。上學期間,她成績不錯,後來在生物學領域深造。1932年,她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動物學碩士學位。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她在大學擔任講師,業餘痴迷於文學。她還想繼續攻讀動物學博士,但她的父親和姐姐先後患病去世,老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外甥女都無人照料。

於是,她放棄了讀博,也放棄了學術路,找了個收入穩定、便於照顧家庭的工作——在漁業管理局任職,同時做自由撰稿人。

最初,她為當地廣播電臺寫稿。廣播電臺的人讀了以後,認為她的文字,極具文學性,不太適合用於朗讀,更適合出書。

後來,她寫了一組關於海洋生物的科普文章,向出版社投稿,很快出版成書。

這是她的處女作,書名叫《海風的下面》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此書受到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讚賞,但銷量並不高,叫好不叫座。

當時是1941年,全世界都籠罩著血淚和炮火的二戰時期。而卡森在那本書中關注的,則是過度捕魚將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枯竭和生物鏈的斷裂,超量抽取河水會造成水資源缺乏,以及大氣、土壤、水汙染將給人類帶來生存與發展的災難……

這些內容,和當時的“全民熱點”全然不符,而且很多觀點都實在太超前了,自然銷量慘淡。

1948年,她又出版了一本《我們周圍的海洋》,將海洋生物學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用文藝的筆觸,講述給大家。這本書賣得很不錯。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在二戰後的那幾年,全世界在千瘡百孔中逐漸恢復了元氣,同時,這也是一個西方國家“文化熱”的時代。

很多當代的人文經典,如加繆的《鼠疫》(1947)、喬治·奧威爾的《1984》(1948)、波伏娃的《第二性》等,都集中出現在那幾年。

相比之下,卡森的《我們周圍的海洋》,和當時眾多超一流的經典之作相比,也難免相形見絀。她只是一位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的、極其平凡的暢銷書作家。

當時她已年月半百,這輩子,大概也將這樣平平淡淡地度過——直到她在50歲以後,開始集中關注環保議題,確切地講,是DDT等殺蟲劑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問題。

她一直住在郊區,從小到大,常見各種鳥類、昆蟲和小型野生動物。但她在50歲以後夢猛然發現,這些過去常見的小動物,都變得越來越少。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這種現象引發了她的警覺。她開始著手調研背後的原因,並逐漸把導致大量物種步入滅絕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一種當時盛行於西方國家的新型殺蟲劑——DDT。

DDT,學名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是一種高效殺蟲劑,對各類昆蟲和小型鳥獸都具有強大的殺傷力,但被認為對人體基本無害——直到卡森死後,科學界才明確認定,DDT也會溶解於人體脂肪,對人類造成慢性損害,例如激素失調。

而在美國,各種化學藥物的濫用,在20世紀上半葉非常普遍。

兩種最盛行的現代飲料,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最初一個是頭疼藥,一個是胃疼藥,都出自專業藥劑師之手,但這些藥物居然成了大眾飲品,直到1940年代後才對配方進行了大幅修改,剔除了其中的藥劑成分。

在環境工程領域,DDT等“現代高效農藥”的過度使用,在毒殺各種昆蟲(包括益蟲)的同時,也導致很多鳥類吃了這些昆蟲後中毒,不但加速衰老和死亡,而且喪失了生育能力。美國的國鳥

“白頭海雕”幾乎因此而滅絕。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年過半百的蕾切爾·卡森,經過了數年研究之後,將這些事實公開發表。這期間,她被查出乳腺癌,健康每況愈下。

她並非不知道,DDT過度濫用的背後,是龐大的工業集團,是巨大的利益鏈,但她義無反顧地吹起了哨子……

1962年,她把自己的調研結果,用深入淺出、極具可讀性的文學筆調,寫成了

《寂靜的春天》一書,公開出版。

一個畢生平凡的科學家、文藝女,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超越了平凡,成為一個時代的“地標”。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奇偉的遺產,和說不盡的爭議

《寂靜的春天》出版之後,就引發了巨大的轟動,這本書多次再版,從科學界、文學界到民間大眾,都爭相傳閱,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很多國家也紛紛翻譯出版……

在該書的影響下,僅至1962年底,就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曾獲得諾貝爾獎金的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也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清除。

而與此同時,她的很多觀點,都激怒了當時西方國家的很多跨國化工藥品巨頭。

有些化工巨頭的御用學者,聲稱這只是一本誇大其詞的暢銷書,通篇文藝腔,不具備什麼科學性。

還有些更加惡劣的,直接攻擊蕾徹爾·卡森的人格,DDT製造公司的總裁,公開汙衊卡森為“幻想以一己之力維護自然平衡的偏執狂”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還有一些美國官員,公然對卡森進行性別侮辱:

“一個女流之輩懂什麼?她自己都那麼老了,生不了孩子了,卻關心野生的鳥類有沒有下一代、會不會滅絕,哈哈!”

這類侮辱,往往在巡迴演講或者記著招待會等場合,貌似幽默的惡劣言辭,引發臺下支持者的一片鬨笑。

可想而知,這對一個一輩子都很平凡、從沒經歷過大世面的普通婦女,意味著何等的壓力!

在《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後,蕾徹爾·卡森的癌症病情加重,在譭譽參半的輿論波瀾中,心力交瘁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然而,她的“哨聲”也引發了世界各國科學界的關注。

在隨後的幾年,大量科學家通過各種研究,一次次驗證了卡森在書中的基本觀點。

DDT對環境、對人體的種種危險,都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被包括美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禁止使用。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該書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於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事業。

比如,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實業家,組織了

“羅馬俱樂部”,專注於環保科學,尤其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對人類發展和自然保護的問題,再次敲響了警鐘,“可持續發展”這個議題,也由此進入了人類主流話語,至今依然被廣泛關注。——那一年,是《寂靜的春天》出版十週年。

這是對作為吹哨人的卡森,最好的告慰。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近年來,卡森乃至羅馬俱樂部的觀點,也受到了很多質疑,例如將DDT一刀切地禁止是否合理,科學界也有廣泛的爭論。

此外,卡森在書中的某些觀點,有些被證明是有偏差的,還有些則變得過時——這幾十年的很多科學思想和成果,都遠遠走在了卡森的前面。

比如,她把一種被簡稱為DDT的有機殺蟲劑,稱為導致鳥類大量滅亡的罪魁禍首,在她的呼籲下,這種殺蟲劑被全面禁止。

然而,到了21世紀,DDT重新恢復生產,因為,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宣佈,重新啟用DDT有助於控制蚊子的繁殖,可以有效預防瘧疾、登革熱、黃熱病在非洲國家的爆發。

在寂靜的春天裡,她率先吹響哨聲

但是,這些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卡森的推崇,1992年,在卡遜逝世後的第28年,《寂靜的春天》被推選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之一,被譽為“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里程碑”。

《寂靜的春天》依然被廣泛閱讀,但它不再是一部“先知書”,也無法給21世紀的科學家提供新知識,它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一部文筆優美的環保文獻,一座充滿人文精神豐碑。

而她的“吹哨人”精神,也被眾多後來人所繼承,薪火相傳:

只有勇於發聲,才能打破萬馬齊喑的寂靜春天,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