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前一句,說出了吃飯和人生存有非常大的關係,想想也對,人吃飯就是為了生存,只有生存好了,才有餘力幹其他事情——學習、生活、上班、幹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幹這些事都是要在生存為前提才可以。

後一句“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法”,則表明了生存與吃飯的關係,生存在前,吃飯在後。當生存在前時,說明我們已經解決了吃飯的問題,所以,生存之後不該只考慮吃飯。

我們是要生存,依靠食物的生存是為了延續生命,依靠生存去生存,不止是為了延續生命,而是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有意義的事情很多,能影響到別人,通過自己好的行為舉止,讓大家效仿你去這麼做,這自然是一種好的導向和好的意義,縱使不能影響很多人跟隨你,但至少可以影響你身邊的一部分人,小到家庭成員之間,再往外伸縮一點,可以觸摸到朋友圈這個層面,影響你的朋友也是一種有意義的事情。你影響朋友,朋友影響朋友,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其作用不可忽視。

01.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不應該過分注重飲食和住所

孔子說:“君子對飲食沒有過分的要求,只要吃飽就行了,對於住處不求舒適,只要安全就可以了”。

所謂“君子”,就是指德才出眾的人,然而在古時也有指地位高的人用於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出自《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知道了出處,還得要看看與君子相鄰的一些人物也可以稱之為聖賢、聖人。而與君子不太相干的人稱之為強盜、小人。

你看,做君子是很難的。君子在中間,左邊是強盜、小人,右邊是聖賢、聖人。不管走那一邊,都是在一念之間,所以說君子是很難當的。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但君子還是有些明顯的特徵供我們參考。這些特徵分別是:“只要吃飽、只要安全”。按照孔子所說的,君子不應該過分注重飲食,只要吃飽就可以了。

雖說只是這一句話,但裡面包含了許許多多的隱含的信息。不過分注重飲食是告訴我們,飲食要平衡,不應有側重性的偏好。然而吃飽就有很大的學問了,吃飽不是吃的很飽,而是適合而知,感覺不到飢餓就可以了。

吃飯七分飽也是對“只要吃飽”就可以的隱含表達,七分飽對人的活動還是有很大作用的,七分飽可以有效減輕我們胃部的壓力,有助於更快消化,飯後工作,幹活,也有精神。但與之相對的吃太飽,只會讓我們更加偏向於休息,因為腹部受到壓力,蹲下去很難受,更別提上班幹活了,因此會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這部分“沒有用”的食物。

每個人都有一段飢餓或吃太飽的經歷,然而我們下次的側重點依然是“適合而知”,要記得孔子說過一句話“只要吃飽就可以了”。

只要安全是告訴我們不應對住所有過分的要求。雖然說整潔乾淨會帶給我們舒適的環境,同樣的,整潔環境是需要人付出精力去維持的,維持的背後需要有一個人每天為你操心,這就是整潔環境的代價,此代價對有些人來說,是比較昂貴的,但對有些人而言,此代價花的值。

對於住所有過分的要求,也是浪費時間的一種表現,把時間浪費在不該浪費的地方,真正用到時間的地方反而用不上的時候,時間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本來原有的時間可以令你在這段時間做出更有價值的事情,然而你卻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本是安全而心裡擔憂的住所問題上。

這就是多了一份憂慮,會多一份操心,多一份操心,少一份時間。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所以說,教育家孔子還是有先見之明的,知道吃太飽不好,知道人對住所物質等需求太過注重的話,很容易偏離君子的軌道,君子的這條軌道非常滑,一不小心就滑出去了,但想要滑回來,卻是難上加難。

02.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說話謹慎點,靠近賢德之人,也是好學

偉大教育家孔子又說了:“做事要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孔子說了很多,我們做到的太讓孔子先生失望了,所以,通過閱讀孔子先生所說的語錄,雖不能做,但可銘記於心,雖不能盡力而為,也要盡心而為。

孔子說了,做事要勤快,說話要小心。我們不難在生活中碰到與孔子先生所說之語相違背的話,就是話說的非常多,就是不幹實事,說的不著邊際,眼花繚亂,就是不肯幹一點事情,所謂話多了就成了“話癆”,廢話多了,就成了“廢了的話癆”。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然而和孔子先生所說之語相近的一部分人,他們少言寡語,做事很勤快,通常會帶來一部分的有色眼鏡,他就看不慣你幹事又多,又不愛說話的這個樣子,所以,做事勤快,少言寡語並非一件好事。

所以,結合現在的生活,我們更要注重做事勤,話要準。做事要勤快一點,但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所以說,話不在多,而在於精;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做事勤、話要準”作為前提之後,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孔子先生所說的第二句話了,要向賢德之人靠近從而匡正自己,這也是一種好學。

我們有時候很努力的向“君子”這一類標準出發,開始修身養性,注意自己的形象,說話的語氣等等一系列自己能想到的事情,可還是免不了迷茫,迷茫之際,孔子先生給我們支招了,要靠近賢德之人,匡正自己,我們看不到賢德的標準,但是可以看到有賢德的人,通過看到來糾正自己一些不當的行為,通過糾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類學習也是一種高級的學習法,即向高人討教了方法,又看到高人是如何做的,這不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的另一種說法。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孔子所言皆為個人修養身心,所以,看古言而正如今之行為,是我們現在的人要學習的地方。

結語:且看“好學之人”,何之謂“好學”:

然而明代張居正對這一段語錄有獨特的見解:“夫志向已是精專,功夫已是切實,而又加以謙抑之心,常存不足之慮,蓋真見夫義理之無窮,學問之有趣,其心欣慕愛樂,有不能自己者,這才是好學的人,所以說可謂好學也已”。

張居正先生對好學也作了一番解釋,所謂好學首先有個鮮明的目標,其次還要有一種向古之聖賢看齊的決心,其次還要有謙虛的心態,而後要經常反思的自己的不足之處,第三還要喜愛並追求真理之路,因為“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後從中發現樂趣,而後才能從樂趣讓自己樂兒不疲,然而做到這三點,才能算作是“好學之人”。

簡單一點“好學之人”在孔子眼中是:不過分重視飲食、住所,還要做事勤,慎言,還要靠近賢德之人學習,這也謂“好學之人”。

好學之人先要有賢德之心,然後有了張居正先生眼裡的好學:要有目標,要有對象,要有決心,還要“三思”,然後從學習中發現樂趣,而後不疲,也謂“好學之人也”。

這就有了現在的“有德有才”的人才標準了,也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人才,所謂人才,就是通過好的言行舉止高效的做好事。

《論語》: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應過分追求“吃住”問題

“慎言則自安”這又是另一個處世的大智慧,各位,拿起自己的錦囊袋,把這句話好好綁住,必要時刻就是“錦囊妙計”。一個人的言行不可以太草率,如果一個領導這樣,就會失去對他忠心的員工;如果我們普通人這樣輕言草率,就會失去可靠的朋友。然而在經濟發達、言論自由的今天,“慎言”是一種稀有而奢侈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知足常樂,慎言自安”,做個有涵養的人。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可以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