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热播的《庆余年》第七集中,范闲参加了靖王世子举办的一场诗会。当场默写了一首诗,力压郭保坤和贺宗伟,剧中范闲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品一品杜甫的这一首《登高》。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庆余年》中,庆帝听完这首诗后,说这首诗暮气太重。的确,这首​诗​成于杜甫晚年。这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一个中秋的傍晚,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原本​作为严武幕府的杜甫,在严武病逝后失去依靠,于是便买舟南下,流浪到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此时的他肺病严重,生活困顿。恰逢在此佳节,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悲从心中起。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那接下来让我们细细的品一品,这“古今七言律第一”吧。

《登高》全诗八句话,四句四句分成两段。第一段写景,第二段寄情。第一段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说这古人啊,对这“秋风”似乎都不太友好。比如曹操《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再比如温庭筠《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中的“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也包括杜甫自己写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样的诗还能举出很多,总之一看到秋风,就能联想到萧瑟与悲切。原本林子里的猿声是无悲与喜的。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但是在站在秋风里的杜甫听来,却处处透着一种哀伤。江心沙洲上的一群白鸟趁着暮色,徐徐的向着自己的巢飞来。这两句话描写的景,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简简单单的一个镜头就胜似于千言万语。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一个简单的镜头就不好拍了,起码得是长镜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是一幅多么宏大的场景啊。看着奔流不尽的长江,那绵绵不绝的江水声柔和着秋风里那簌簌落叶声。这两句诗从不仅展现了无尽的空间,还暗示了无尽是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这涛涛的江水,不就是永无止尽的时间吗?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无不让人感慨这世界之大,这四季更替,亘古不变。而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情写完了,作品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话有一个知识点,“万里”不是指的悲秋,而是“作客”。“万里”两句完全不合古汉语的语法,但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有各种倒装和省略,必须要和常规的语法不同,才能把人带到现实生活以外,在陌生感当中产生审美的心态。杜甫一生辗转漂泊、行程万里、居无定所。如今到了夔州,又何尝不是来作客的呢。人道是落叶归根,作为一个56岁的老人,拖着这长年多病的身子,本该是和家人团聚,和亲朋一起登高喝菊花酒的日子,却独自一个人登上高台,心中不由得想到,这何时才能有家,何时才能回家啊。真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地寒士俱欢颜”呐。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王维曾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此时独自一个登高望远时,心中的这一份凄凉,不知能向谁诉说。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庆余年》中,范闲第一次看见林婉儿说了一句话:“吐啊、吐啊就习惯了”。这么些年的艰难苦恨想必杜甫也早已习惯了。可是往日里可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是现如今看着杯中的浊酒却不能饮。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讽刺。(杜甫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整首诗无不透着萧瑟与悲凉,就连最后饮酒消愁的资格都没有,此种滋味有谁能知。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俗话说“文无第一”,一首诗好坏与否全凭读诗人的喜好。那么为什么要说《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呢?那么诗歌的体例说起。

范闲称这首诗是“七言律”,“七言”是指每句诗固定七个字,“律”的意思是“格律”,也就是格式、法律。

“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诗的结构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个字的声调安排是固定的。如果有任何一个细节违反了这些硬性规定,就叫“出律”,也就是在诗歌世界里违法乱纪了。

律诗是唐朝的新兴文体,因为是新兴的,所以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相应地,把传统的、比较自由的诗歌写法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既不讲究章法,也不大在乎音调,只要大体上每一句的字数相同,每两句都押韵,就可以了。比如李白就喜欢写古体诗,,而像杜甫这样精雕细琢的诗人爱写近体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对称美,简单讲,就是把诗当成对联来写。而《登高》这首诗把对称美探索到了极限。比如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里面的“风急”对“天高”,而又和下一句里的“渚清”和“沙白”对仗。放眼望去,讲意境、论工整,还有那首诗能出其右?

“古今七言律第一”,当之无愧!

品诗:《庆余年》中的《登高》为什么被认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