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翟庄渡口古称湖溪渡,位于榆山街道翟庄村西黄河岸边。“黄河即大清河,亦即古之济渎。……又东北至翟家山之西。又经湖溪渡之南,南山泉水从东来入之。”(民国续修《平阴县志》)。说明了渡口名称的位置及来历。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黄河上的浮凌(孙明摄)

翟庄渡口由来已久,当初大清河河身虽然狭窄,但是阻碍了两岸交流。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张子冕之弟、张悟之叔、济南府训导张子带为方便沿河群众交往,捐献一只渡船,一顷地,设立了渡口。时至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湖溪渡人张国植又捐出土地四十亩,作为船只维修和船工工钱。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河流湍急、河面加宽,翟庄渡口作用愈加重要。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上世纪80年代翟庄附近黄河上往来的渡船

1947年1月10日 , 黄河修防处工程大队在翟庄渡口奋战两昼夜,架起500米长浮桥一座,保证了华野10纵渡河南下。建国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成为黄河上下游物资中转码头,主要有煤炭、粮食、建材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持续约十年之久。鼎盛时期,摆渡船只30余只,10吨以上长途运输船只20余只。进驻过东平航运公司船队、省航运公司2只火轮船。开茶馆、卖干粮、贩水果,道路两旁商铺林立,成为省内屈指可数的繁华黄河渡口之一,而县城主干线也因为与这里相连,被命名为黄河路。繁忙时每天要聚集数百客人,因为客多船少,驴嘶马鸣,车水人龙,拥挤不堪。船工们在上船下船时都搀扶着顾客,不好靠岸的地方甚至将顾客背到岸边,冬天冰碴扎破脚的事情也不叫苦,对于顾客的物品保管的非常仔细。翟庄渡口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渡口管理先进单位,1980年翟庄村还在全省黄河运输安全管理大会上作过典型发言。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驻平阴舟桥部队在翟庄搭建浮桥局势演习的场景

随着陆地公路交通的发展和平阴黄河大桥的通车,翟庄渡口逐渐以摆渡为主。1970年前后,外地船队逐步退出,集体长途运输船只仅剩6只,主要运送下游堤防工程所用石料,两岸摆渡船只仅有5只,主要以摆渡行人和小型车辆为主。2000年,只剩铁壳机动船2只摆渡过往行人,2005年翟庄村北建成一座浮桥,摆渡船只被浮桥收购。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翟庄有放河灯的传统,2019年的放河灯登上了央视新闻

渡口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项起源更早的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放河灯。据初步考证,翟山南面莲花山山顶上的莲花盆就是祈福的油灯。《平阴县志》(清顺治版)的地图中就有莲花山的名称了,莲花内与山顶的莲花,正对着滚滚东来的黄河。曾经平阴县城屡受水灾,大多是黄河所赐,祈求黄河风调雨顺就成了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翟庄村的民间办完表演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翟庄村的秧歌队在河灯街上的演出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河灯街上兴高采烈的人们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河灯艺术节上的表演(孙明摄)

时至今日翟庄还有正月十五放河灯的传统,成为黄河岸边的一项盛事。

2019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频道《新闻直播间》就报道了平阴县翟庄村的这一古老的民俗,在黄 河滩地,准备外出的人们纷纷在日落时分聚集在黄河岸边放灯祈福。 报道中说,在山东济南平阴县的翟庄村,村民们用放河灯的方式 祈福,大家相互接力将一盏盏河灯传递到黄河岸边,由村里德高望重 的族长小心翼翼的将灯放入黄河水中。 渐渐的,河面上的烛光越聚越多,一盏盏河灯载满着大家对美好 生活的祝福缓缓流向远方。 在河灯制作材料的选用上,全部采用生态环保的粮食和蔬菜作为 主要原料,河灯入河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放河灯传承自中国民间彩灯艺术,人们在河边放荷花灯祈福祝愿, 祈盼国运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点燃的河灯摆成了心形(孙明摄)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河灯额接力传递(孙明摄)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小朋友村也来参加何等的传递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村里的长者放河灯(孙明摄)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河灯飘向远方(孙明摄)

「黄河文化」黄河祈福地,百年古渡口——平阴县翟庄渡口

翟庄有放河灯的传统,2019年的放河灯登上了央视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