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在明代官场上,想出人头地、得到牛人关照需要有如下四个条件中的一个,同乡、同年、同仁、座主门生。

同乡就是老乡,老乡会大不大、团结不团结对一个人的仕途有直接影响。比如江南学风鼎盛,一个府的老乡会就很大,而且里面有很多高官,比如徐阶是松江华亭人,根深蒂固的原乡情结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促使他更加关心共饮一江水的后辈。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徐阶

同年就是同一年考上的人,尤其是进士非常注重这个。两个人同一年考上进士,就是同一届。在明代,三年也就这三百来个,自然是不能更亲,比如胡宗宪和赵贞吉、谭纶和王用汲,一交往就是数十年的情谊。

同仁指同事,拥有“一起扛过枪”的情谊,毕竟一起工作感情最深,这是升迁的重要路径。胡宗宪担任浙直总督时,赵贞吉曾先后担任南直巡抚、浙江巡抚,两人同心同力。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严嵩得意门生胡宗宪

座主门生就是恩师与学生,做学问讲究师承,做官也需要这一套,比如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高翰文是严世蕃的学生(差点成了张居正的)。

这四点是升迁的重要法宝,可惜海瑞是“四无”青年,海南教育差、没同乡,没考上进士,没有学历,连同年也没有,座师就不用指望了,工作平台低,离乡的县学加上奇葩的性格很难找到有缘同事。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复杂的关系网

就这样的四无青年,若说他能升迁,大抵没有人会相信。更别说进入裕王、李妃、张居正、胡宗宪、谭纶等牛人的视野了,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然而,历史上海瑞却扎扎实实做到了,那么他是靠什么进入大牛们的视野的呢?

很简单:文章

单就文章的精致程度而言,海瑞的文章是很难进入一流的。他考举人的文章是《治黎策》,到了会试的时候上了《平黎策》。他认为应该修建道路、设置城池、部署军队来治理海南黎民。这两篇文章都是海瑞在海南调查研究所得,按照他的执拗性格,肯定是下了一番工夫,不是一般的套路文章,自然是有内容的,但实用性的文章在科场中却没法显眼,1550、1553年两次会试都失败了。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海瑞的文章注重写实

家里虽有薄田,海瑞却有安定天下的志向,沉沦田亩非他所愿。按照明制,举人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如此,海瑞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了教谕(县学校长)。当了校长自然不能闲着,除了管理教学、伺候母亲、为海家有后三大工作之外,海瑞继续他的调查研究。

从当县学校长到担任淳安知县之间的这七八年时间,正值精力充沛,在一线身体力行的他写了多篇关于民生社会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抑制豪强反对兼并的文章,传播的比较广泛,对他的仕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淳安海瑞祠

裕王的亲信谭纶就全文背下来了,并在裕王府议事时现场展示了一段:“夫母诞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给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岂有以一二人夺百人千人万人之田地使之饥寒而天道不沦人道不丧者!天道沦,人道丧,则大乱之源起。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是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 严嵩的得意门生、浙直总督胡宗宪在奏文中也大段引用了该文,只改了一个字;在内阁的张居正仔细阅读过这篇奏议,所以当谭纶背下来的时候,他感觉很熟悉。

在听完谭纶背诵全文后,张居正深感此人适合做淳安知县,太子裕王明确要和吏部打招呼给他职位。一个人就这么进入了高层的视野。

解剧002|在明代,“四无”县学教谕海瑞是怎么进入牛人视野的?

孤独的行者,从实出发的调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县学教谕海瑞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踏实、认真做出的文章,使他的起点一下变得这么高,这也为他认知的逐步升华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