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宋真宗撒下的弥天大谎


葛剑雄:宋真宗撒下的弥天大谎

天书、祥瑞一类把戏在中国史上并不少见,但像宋真宗这样亲自策划、制造的倒也不多。

平心而论,真宗算不上是昏君或暴君。在对抗辽国入侵时他虽然没有完全采纳寇准的意见,毕竟还亲征前线,比以后宋徽宗在金军进攻时望风而逃、宋钦宗一味求降要强得多。

天书运动的真正导演是奸臣王钦若,他在辽军入侵时曾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市),被遣往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县)驻防后,在强敌面前只会紧闭城门,修斋诵经。

他对敌国束手无策,侍奉皇帝、打击政敌却游刃有余,而真宗严重的虚荣心使他有了可乘之机。

本来,澶渊之盟被视为宋朝的胜利,力主御驾亲征的宰相寇准在真宗心目中是大功臣。可是王钦若却大进谗言,说这是“以万乘之尊为城下之盟”,而寇准是将真宗当作赌博的“孤注”,不顾皇帝的死活为自己捞取名利。

这一招果然有效,从此寇准圣宠日衰,不久被降职为地方官。自从听了王钦若的话,真宗将澶渊之盟视为奇耻大辱,却又没有挽回面子的办法,于是王钦若献计:“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封禅必须要有“天瑞”,但既然以往就有“以人力为之者”,那么只要真宗“深信而崇奉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他还进一步让真宗“解放思想”:“陛下以为《河图》《洛书》真有其事吗?无非是圣人利用神道设教罢了。”当真宗问直学士杜镐《河图》《洛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这位饱学的老儒也如此回答。

但真宗还怕宰相王旦会反对,让王钦若去做说服工作。在得知王旦愿意顺从的信息后,真宗亲自召王旦欢宴,散席时又特赐酒一樽,让他带回去与妻儿同享。王旦回家后发现,樽中装的竟全是贵重的珍珠,他明白了皇帝的真意,更不敢再有异议了。

至此,王钦若的奸计得售,达到了排斥寇准和摆布真宗的双重目的。真宗在向全国臣民撒下了天书降临的弥天大谎后,就像染上毒瘾一样,再也无法自拔,只能按照王钦若的导演不断地表演下去。

他既需要欺骗臣民,也需要欺骗自己。以万乘之尊,他绝不会有承认错误的勇气。相反,在王钦若之流制造的祥瑞遍全国、颂歌响天下的狂热中,真宗“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虚荣心似乎真的得到了满足,陶醉在虚幻的“大好形势”下。

其实,直接参与王钦若阴谋的人极为有限,多数大臣只有附和而已,但首相王旦的态度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真宗最担心的是王旦的反对,实际要是王旦能与平时一样坚持正确立场的话,这场闹剧确实是演不成的。

王旦的出身、经历、能力、品行可以说是完美无瑕的。他出生在一个三代仕宦的家庭,父亲王祐是宋初名臣。王旦二十三岁进士及第,出任知县,仕途平稳,二十一年后升至参知政事,连续当政十八年。生前位极人臣,死后也备尽荣哀,以后还被配享真宗庙廷,所立碑上由仁宗御笔题为“全德元老”。

真宗亲征澶州时,留守开封的雍王元份得了急病,王旦奉命赶回代理留守。临行时他要求真宗召来寇准,并提出:“要是十天之内未得到捷报,我应该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好久,才说:“那就立太子为帝罢。”王旦敢于向皇帝提出如此敏感的问题,足见他的无私无畏。

果然,他回首都后直接进驻皇城,严密封锁消息,直到欢迎真宗回京时,家人才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是从城里出来的。

他深知寇准的忠直,尽管寇准一直在真宗前说他的坏话,他却总是赞扬寇准。真宗感到不解,王旦说:“我任宰相日久,政务上的缺漏必定很多,寇准对你一点不隐瞒,更说明他对陛下忠诚,所以我更器重量他。”

寇准被罢相后,托人向王旦要求使相一职,王旦惊奇地说:“将相的职位岂能自己要求?我不接受私人请托。”寇准十分忿恨。

不久任命下来,竟是有使相一职的,寇准向真宗谢恩,说都是陛下的恩德,真宗告诉他是王旦举荐的结果,寇准深感惭愧,慨叹自己远不如王旦。

寇准到任后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平时也超标准地享受,被人告发,真宗大怒:“寇准什么事都学我的样,这还了得!”如果有人稍加发挥,这完全够得上大罪。王旦却不紧不慢地说:“寇准人倒是贤能的,可就是呆得没有办法。”真宗的气消了,也就不再追究。

而对王钦若这样的奸臣,王旦力劝真宗不要任命他为宰相。直到十年后王旦逝世,王钦若才如愿以偿。但他对王钦若也留有余地,当王钦若因与人在真宗面前争吵,引起真宗愤怒时,王旦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劝真宗按正常途径处理。

虽然王旦不得不带头庆贺天书降临,但对那些借献祥瑞钻营的人却不屑一顾。当陈彭年通过副相向敏中送上一篇文章,王旦不看一眼就用纸封了。向敏中请他看一下,他说:“还不是想通过献祥瑞往上爬。”

太监刘承规深受真宗宠幸,临死时请求封为节度使,真宗对王旦说:“要不他死不瞑目。”王旦却不为所动,反问道:“要是以后有人要当枢密使(国防部长),怎么办?”真宗只得作罢。

王旦家中经常宾客满堂,却从不接受私人请托。他了解了值得推荐的人后,总是秘密报告皇帝,即使被采纳后也从不声张。直到他死后史官修《真宗实录》,才从档案中发现很多官员都是他推荐的。

谏议大夫张师德是新科状元,两次上王旦门都未见上,以为被人家说了坏话,托向敏中向王旦解释。当讨论任命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一职时,王旦说:“可惜呀!要不该是张师德的。”

原来王旦一直在皇帝面前称赞张师德,但见张师德两次上门,很不以为然,说:“中了状元,本来就前程无量,应该耐心等待。要是大家都靠走门路,没有门路的人怎么办?”他不顾向敏中的一再请求,还是决定暂缓提升张师德,“聊以戒贪进,激薄俗也”。

王旦的政治技巧也可谓炉火纯青。他到兖州执行公务,太监周怀政同行,想找机会与他见面,他必定要等随从到全,穿上公服在办公室会见,谈完公事后就退场。以后周怀政因罪被杀,大家才佩服王旦的远见。

一次发生蝗灾后,有人拾了死蝗虫报告真宗,真宗给大臣看了,第二天大臣们就带着死蝗虫要求在朝堂展览,然后率百官庆贺蝗灾的结束,只有王旦坚持不同意。过了几天各地上报,说飞蝗蔽天,真宗看着王旦说:“要是真让百官庆贺了,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一个算命人因为对宫内的事说三道四被杀了,在抄他家时发现了大批官员向他问吉凶的信件。真宗大怒,要御史立案追查,王旦说:“这是人之常情,再说他们也没有谈公事,算不上犯罪。”

真宗的气还不能平息,王旦就拿出自己问过卦的纸来说:“我年青微贱时也不免问过卦,一定要处罚,就将我送监狱罢。”真宗说:“此事已经揭露了,总得有个交代呀!”王旦说:“我作为宰相是要执国法的,岂能自己犯法?希望不要声张出去让别人抓把柄。”

真宗碍着王旦的面子,答应让王旦处理。王旦回到办公处,立即将这些材料全部烧毁。果然真宗又改变主意,派人来取,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有关官员因此而逃避了一场灾难。

王旦敬重寡嫂,与弟弟王旭极其友爱,子女的婚姻不讲门第。平时生活俭朴,用的衣被都是极普通的。他从来不买田置宅,认为子孙应当自立,否则有了田宅,反使他们争夺出丑。真宗觉得他的住宅太差,要替他装修,他说这是先人的故居,不能改变。

他对家人从不发怒,饮食不干净或不合口味,只是不吃,却不怪罪。家里人试他,故意在肉汤中放了点墨,他就只吃饭,说今天正好不想吃肉。下一次又在饭中放了些墨,他又说今天不爱吃饭,给我做些粥吧。

可见王旦完全够得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不愧为道德的典范。王旦顺从真宗,为伪造的天书圆谎,并不是识不破王钦若的阴谋,更不是贪图一樽美珠,而是不敢与“最高指示”对抗。

他可以千方百计化解真宗的怒气,保护寇准和其他官员;也可以巧妙地抵制太监的非分要求,拖延执行皇帝随心所欲的决定;但一旦意识到已经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心时,就再也没有勇气不表示顺从了。

固然,我们可以指责王旦的私心,但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要求臣下揭露皇帝制造谎言实在是难乎其难,何况皇帝说的谎正是他本来就应该有的“天命”!

王旦为自己的失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他只能一次次带头欢呼庆贺,一次次奉着伪造的“天书”主持各种大典。

他的良心受到强烈的自责,常常闷闷不乐,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没有其他过错,只有不劝阻天书这件事,是赎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头发,穿上黑衣服(僧服)下葬。”

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逃脱不了历史的评判。但宋朝社会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可以想象,这样大规模的巡游、庆祝、祭祀、建筑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样狂热的运动又给社会留下了多少创伤?从这一角度,我们是无法为王旦开脱的。

比起王旦来,寇准的失足更不光彩。他受王钦若排挤后当了十三年的地方官,再也耐不得寂寞了。天禧三年(1019年),巡检朱能与太监周怀政勾结,谎称在乾祐山发现了天书。

乾祐山就在寇准的辖境,他女婿王曙与周怀政关系密切,劝寇准与朱能合作,寇准就将天书降临的“喜讯”上报朝廷,因而得到真宗的好感。

王钦若罢相后,寇准马上获得了代理宰相的任命。当时有人劝寇准:“你的上策是到达首都附近后坚决称病要求改任地方官,中策是入朝廷后就揭发乾祐山天书的骗局,最下策是再当宰相,这会毁了你一生的声望。”

但挡不住宰相的诱惑,寇准将宝押给了朱能和周怀政。一年后,寇准受丁谓陷害罢相。一个月后,周怀政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丁谓与皇后揭发了朱能伪造天书事件,寇准被贬相州(今河南安阳市)。

接着,朱能拒捕后自杀,寇准又被贬到道州(今湖南道县),真宗死后更被贬到了雷州(今广东海康县),一年多后死于当地。

本来,受丁谓这样的奸臣排斥会受到舆论的同情,但与朱能伪造天书联系起来就成了寇准洗不清的污点。

或许有人要为寇准辩护:上报天书无非是随大流,目的是复出,以便重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要目的高尚,手段不妨卑鄙。

我不想对寇准的政治伦理作出价值评判,但试问,要是他不与朱能之类划清界限,政治上还能有什么作为?他复出后一年就再次下台,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在君臣上下丧心病狂时,知识分子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依然有人公开批评真宗的行为。当天书降临,百官争言祥瑞时,龙图阁侍制孙奭却对真宗说:“我听过一句话:‘天何言哉!’天连话都没有,岂会有书吗?”

真宗决定祀汾阴后,孙奭上疏,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反对理由。他一针见血地揭露群臣的丑态:“现在见一只野雕、山鹿就当成祥瑞奏报,秋天旱灾、冬天打雷也要作为吉兆称贺,背地里说怪话取笑的人有的是。”他甚至将真宗与同样封禅泰山、祀老子的唐明皇相比,劝真宗吸取唐明皇的教训,“早自觉寤”,“无为明皇不及之悔”。

其他如王曾、张旻、崔立、张咏、任布等也都提出过各种反对意见。王曾还拒不接受“会灵观使”的任命,真宗责问道:“大臣应该傅会国事,为何竟不合作?”王曾的回答是:“皇帝听意见称为明,臣子尽忠心称为义。我只懂得义,不知道什么合作不合作。”他因此而丢了副宰相的官,却没有改变初衷。

尽管他们没有能够阻止这场闹剧,但显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人格。

孙奭等人幸而生在优容士大夫的宋朝,真宗也还有一点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所以至多只是罢官降职。要是生在明朝,少不了会被拉到午门外打一顿屁股,或许会被活活打死。要是遇到一位暴君,必定会有杀身之祸,说不定会殃及九族。但即使如此,不也还是有人在说真话吗?

-end-

《往事和近事》葛剑雄,九州出版社

本书是葛剑雄先生的名作之一。书中既有事关中国历史地理和统一与分裂话题的文章,又有读书尤其是读史书的札记或感想;既有对师辈的回忆和怀念,又有对社会热门话题的直陈己见;还有若干篇什,以专业背景,谈论人口、移民和环境等世人瞩目的问题。全书不乏学术性,又接地气,内容精湛,视野开阔,历久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