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睡瓷枕?馬未都:道出真正用途

枕頭,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相傳是曹操給起的名字。三國時期,曹操一直受失眠的折磨,一天夜裡他在軍帳中準備入睡,一旁的書童把他的書匣子整理之後,卻發現無處可放,於是便把這些書摞在了床的另一頭,誰知道曹操倒頭大睡,剛好把頭枕在了書上面。第二天,曹操發現自己晚上竟然睡的格外的好,書童見此情形十分懂顏色,就按照書匣子的樣子,給他做了一個一樣的東西,曹操見到之後,十分喜愛,就把這件東西命名為了“枕頭”。


古時候,他們做枕頭的材質非常多,有陶瓷、玉器的、石頭的等,其中用的最多的便是瓷枕了,睡瓷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此後就一直受到百姓的喜愛,宋代的時候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瓷枕。人們用的瓷枕造型非常多變,有六角形、長方形、花瓣形,甚至還會塑成嬰兒、虎和龍的形象等,所以在宋朝時燒瓷技術也突飛猛進,瓷器上的裝飾技法也更具有表現力和藝術性。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我們通過考古挖掘,發現中國古代的瓷枕都比較小,是枕頭但是隻能放下一個頭,睡覺的時候如果翻身,難道不會掉下去嗎?況且,瓷枕非常的堅硬,冷冰冰的,古代的人究竟為什麼這麼喜歡呢?


關於瓷枕的這個問題,馬未都老師曾經在節目中提到過,躺在瓷枕上其實是根本翻不了身的,一方面是因為它小,另外硬邦邦的一翻身人就醒了。這個瓷枕是給已經去世的人用的,死人是不會翻身的。聽起來是有點可怕的,當時瓷枕基本上是屬於陪葬品,但是有些老百姓也會用這些。

我國處於農耕文明時期,勞動人民農忙時非常勞累,這時瓷枕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當“鬧鐘”,他們經過一天的勞累,沾到床就能睡著,但是第二天還是要早起下地,錯過時節就不好了。他們的睡眠時間是有限的,瓷枕非常祭適合短暫的休息,一翻身就把你給硌醒了,醒了之後就直接起床幹活了,所以百姓家裡瓷枕是十分常見的。那時的讀書人也會用這種方式警醒自己, 史書上記載,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的時候珍惜光陰,在木頭的兩頭兒墜以鈴鐺,如果沉睡過去,枕頭一動,鈴鐺就響了,人就醒了,就避免自己長睡。中國古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大學者,都是非常珍惜光陰的,體現了他們刻苦的精神。而且我發現,警枕對於他們也有了鬧鐘的作用。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警枕,沒有司馬光珍惜光陰的主觀意識,《資治通鑑》這樣的皇皇鉅著他是不可能編撰出來的。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就是它其實是專門為女性設計的。因為古代女子都要盤發,髮髻十分複雜,為了使頭髮不亂,只能枕瓷枕保持髮型。不過大多時候,一些人們使用的瓷枕都被它的主人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並且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有特殊的社會信息,所以才能讓其發展起來。由此可見,也不是古人多種愛睡瓷枕,只是在社會的發展中,它慢慢變得重要了而已。

我國文化深受儒家影響,講究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朝代到很推崇的儒家學說對於“禮”的要求更高。所以出了平日交流是的站姿、坐姿,其實睡姿也是要求要好看。古人也不是沒有軟枕頭,只是比起軟枕頭,像是瓷枕、玉枕這樣的枕頭對於矯正睡姿更有幫助,看起來也更加美觀,所以有些大戶人家也會用這種方式,改善自己的體態。


古人喜歡枕瓷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消暑。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後,他們沒有像我們這麼多的降溫工具,一到盛夏,天氣酷熱晚上冰涼的瓷枕就十分實用了,可以說是古人的降溫神器。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瓷枕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用來陪嫁。那時候男女成親時,瓷枕、玉枕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陪嫁品之一,寓意夫妻美滿幸福。


除了枕在頭下休息外,在古代,瓷枕頭還有診脈時墊在手腕下的用途。我們會經常看到電視劇裡,大夫診斷是會有一個墊的東西,當然跟電視中不同的是,古人一般都墊瓷枕,這樣更加乾淨,把脈也會更加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