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文: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

虽然《三国演义》是三分历史七分虚构,但在描写孔融时与历史所载基本符合,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曹操为何要不顾一切杀死当时的名士孔融?

先回顾一下孔融生平。


一篇长文: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

孔融画像(图自网络)




少年得志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举,鲁国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家中兄弟七人排行第六。

据《融家传》记载,孔融自小有异才。

在四岁时,与兄弟一起吃梨时都会主动挑选小的来吃,家中大人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时,他回答:“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翻译:我辈分小,应当吃小的。)为此被大人称赞,这也是我们都知道的“孔融让梨”。


一篇长文: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

孔融让梨(图自网络)


十岁时,孔融随父亲到京城。当时的河南尹李膺声名远播,不轻易接见没有身份地位的人,这时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李家大门对门卫说“我是李大人世交好友的儿子”,于是得以见到李鹰。由于李鹰第一次看到孔融,于是便很有礼貌地问他:“你的祖父曾经和我有过交情吗?”孔融镇定自若的回答:“当然,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您的祖先老子问礼,所以我与您有世交情谊。”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当晚到的太中大夫陈炜听到这件事后,对孔融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即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了立马回应道:“听您这么说,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河南尹李膺听闻后大笑:“你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十三岁丧父,悲痛得要人扶才能站起,自此更加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十六岁,为救被抓捕的朋友张俭

把他藏在家中,后来东窗事发,与哥哥孔褒一起被抓。被抓时哥哥张褒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孔融才把之前的事情一一告知,并主动把罪状揽到自己身上。哥哥听闻后也表示愿意一同受罚。负责处理这件事的官员就此询问他们的母亲,母亲也认为罪在于她自己。由于一家人都争着认罪,当地官员不好判决,于是向上请示,最后判决的结果是哥哥孔褒有罪,为此孔融名声大噪。




仕途坎坷

凭着这份名气,孔融多次被州推举做官,一开始都拒绝了。后来在司徒杨赐府担任调查官员贪污受贿的工作,因为性子过于耿直、不懂变通得罪司徒杨赐和当地官员,乃至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几乎被何进派剑客追杀,幸亏何进身边人向何进讲述杀死孔融名气过大,杀死他会对自身造成影响,这事才得以了解决。为了表达自己礼贤下士,何进推举孔融为侍御史,升官后的孔融因为和中丞赵舍政见不合,最终托病辞官回家。

又,孔融再次被推举为官,先后做过司空掾、中军候,更是破了当时的升官速度: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当时正逢董卓乱政,孔融那些“匡正之言”的话依然不得时宜,得罪了董卓,被贬为议郎,此事还不算完结,当北海遭到黄巾军祸乱时,董卓暗中使坏让孔融成为北海相,目的是给他出难题,好出心底一口恶气。

剩下的剧情我们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十一回中都很熟悉:


一篇长文: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

电视剧《新三国演义》中孔融形象(图自网络)


孔融成了北海郡的父母官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招兵买马、练兵动员……不幸的是,新来乍到的孔融最终不敌挥军二十万的黄巾军首领张饶,被迫无奈只好整顿散兵保朱虚县。在这种境地下,孔融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是兴办学校、推举贤良,风气蔚然。

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黄巾军再次来犯,无奈之下派东莱太史慈求救刘备……

黄巾军事了之后,袁绍、曹操把控朝政,左丞相看中孔融名气,意图拉拢,不料被孔融以匡扶汉室的正义理由一怒之下杀了,没错,就是这样杀了左丞相。




逆天下流

《后汉书·卷七十》中这样评价孔融:

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意思是孔融虽然心有大志,希望匡扶汉室,可是真才实干没有多少,最终难以成功。我们再看孔融往后的经历便知道大概。

建安元年,孔融被袁绍儿子袁谭讨伐,战争持续时间从春天打到夏天,最终剩下几百人,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孔融还泰然处之,谈笑自若,不久城被攻破,连妻子也被袁谭抓住,不得已的他出逃东山。

献帝定都许昌,孔融又出来做官了,这次官职是少府,在朝堂上应对皇帝问答时还时不时嘲讽在座大臣是虚有其名。

不久,太傅马日磾袁术斗争落败恨恨吐血而死,孔融一人独自为太傅说情,请求朝廷为马日磾正名,虽然目的达到,可是也与袁术一派结下了仇恨。

当时朝廷和社会舆论想恢复肉刑,孔融又一次力排众议:恢复肉刑会使老百姓变成恶人,对社会不好,朝廷这么做是开启一个坏的风气。于是,朝廷又听从了他的建议。

为官的孔融可谓一刻都停不下来,没多久他与荆州牧刘表结下了梁子,事情是这样的:


一篇长文: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孔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表形象(图自网络)


刘表不向朝廷进贡,竟然还郊祀天地(欲图谋不轨)。朝廷想要处置刘表,可孔融反对的理由是为了维护国家良好形象,应当忍一忍。

建安五年,汉献帝想要为死去的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规定四时致祭,为此询问孔融意见,孔融以先王未有此例和不合礼仪劝献帝打消念头。


孔融之死

前面的这些经历似乎与曹操为何要杀死孔融关系不大,实际上不是,从上述经历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处处与社会主流唱反调的人,尽管他志向远大,出发点处处引经据典,可是在他的每一次进言中都会得罪各派权贵,乃至后来的曹操。

一开始,曹操攻屠邺城时,儿子曹丕看到袁熙(袁绍二儿子)的妻子甄姬美貌异常,便私自纳为妾。孔融得知后写信给曹操,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历史嘲讽曹操,曹操一开始不明白,问这是出自哪里,孔融回道:“从今天发生的事情来看,就是这样。”(实际上是嘲讽曹操有武王之心,取汉室而代之。)

后来

曹操又征讨乌桓,孔融又没闲着,写信嘲讽曹操:“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嘲讽曹操穷兵黩武,对国家不利)。

再后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禁酒令”事件

由于饥荒战乱,曹操上书请求禁酒,孔融为此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用词遣句多有侮慢之意。见《后汉书·卷七十》:

融集与操书云:“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餔蓸歠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又书曰:“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孔融之所以用词侮慢,是因为他看到了曹操诡诈的一面,一心想着匡扶汉室的他自然不能容忍曹操的独断专横,所以说孔融与曹操的梁子早已结下,而且很深。后来孔融又上述朝廷,建议取消封建诸侯,其目的也是担心曹操拥兵自重而谋反。

孔融不是阿猫阿狗,这点曹操是深知的,随着孔融身份地位的日增,其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献帝做决定之前都会咨询孔融的意见,曹操对孔融日益忌惮。

机会来了,一个人的出现让曹操看到了希望。

这个人就是山阳人郗虑。

据《续汉书》记载,郗虑,字鸿豫,年少时在郑玄门下学习。据虞浦《江表传》记载:

献帝曾约见孔融和郗虑,问孔融郗虑有什么特长,孔融答道:“可以一起轮道,但不能一起做官。”郗虑当然不服气,极力反驳:“孔融当时做北海相时,郡没打理好,老百姓四处流离,他的为官之道又在哪里呢?”两人从此不合,是曹操写信做中间人调解。

郗虑升为御史大夫时,曹操预感到时机到了,便故意写了一封言辞恳恳的信向孔融说明自己无意离间二人,希望二人重修于好。孔融回信表示感谢,并在信中再次表达了自己对郗虑德行政绩的不满。

一年多后,孔融升至太中大夫,此时的他宽容少忌,因为有宾客拜访,所以经常感叹:“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另外,孔融喜欢提携有德行的后辈,并且称赞他人的长处,因而海内的贤士都信服他,尊崇他。

曹操肚子了本来就积满了抑郁不满,看到孔融如日中天更是心生妒忌,再加上郗虑这时诬陷孔融,所以唆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冤枉孔融在北海郡召集徒众图谋不轨,又诬陷孔融身为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并与无官职的弥衡说一些不检点的话(即无父无君之类的话语),两人更是相互吹捧:弥衡说孔融时“仲尼不死”,孔融回答:“颜回再生”。这些罪名都是大逆不道、违背纲常,因而孔融获罪下狱,与妻子女儿和儿子一起被杀,时年五十六岁。



覆巢之下

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个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抓后希望罪责都归他一人,不要牵连家人。当时孔融育有一男一女,女儿当时七岁,儿子九岁,因为寄宿在朋友家里得以逃过一劫。当孔融被捕时两人还在下棋,旁边的人问为什么父亲被抓了还能如此淡定下棋,他们回答道:“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主人家里煮有肉汤,哥哥口渴喝汤,妹妹说:“今天的祸患,我们还能活得多久呢,哥哥你还有心思吃肉吗?”哥哥大哭,放弃了喝汤。

后来有人把兄妹二人寄宿在朋友家里的事情告诉曹操,曹操一不做二不休,也把兄妹二人抓住杀头。等到行刑时,妹妹对哥哥说:“若死去的人还能相见,我们一家人再团聚,这不就是最大的心愿了吗?”于是从容赴死,旁边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悲伤。

以上,就是曹操为何要杀死孔融的全部过程……

写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为孔融,更为他的小女儿。我知道网上有很多热文在揭开孔融所谓“丑陋”的“伪君子”形象,但我更相信《后汉书》中所记载的这一切。否定一个人太容易了,我们只需要东拼西凑一些资料,然后言之凿凿地说他就是个小人,流量来了,利益也来了。很遗憾,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尽管我知道这样的文章看得人不会太多,但我还是想着自己去做一些努力:孔融四岁让梨还不足以让人相信吗?一个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的心机?

如果说成年做官后的孔融也有许许多多的缺点,那我想问那些高高在上自带光环的伟大人物难道就没有一些龌龊难堪的事情?纵观孔融的一生,虽然颇受争议,但是他做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更何况,他在职过程中,你有何曾听说他对当地百姓犯有恶行?如果他真是一个伪君子,那当时的贤士又为何会信服他、崇拜他?曹操又为何如此忌惮他?

怀疑的另一个身份是猜疑,我们正是充满了对他人的不信任,才会想尽办法去挖出所谓的污点来证明某个人正是我们心中所想的那个人,那么,请你看看镜子,我们此刻的面目又是怎样的呢?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