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在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裡,談到孩子追求優越感以及它對教育的啟示時,阿德勒認為:相對於全方位的教育,人們更關注看得見的成就。所以,求勝心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求勝心過強的孩子

有時,一個班裡會出現兩個孩子暗自較勁的情況。通過仔細觀察我們發現,有這種傾向的孩子往往都有不討人喜歡的性格特點,妒忌就是其中之一。

只要別的孩子取得成功,他們就會惱怒不已;嚴重的時候,他們還可能出現頭疼、胃疼等症狀,哪怕對手稍稍領先也是如此;他們從來不會表揚別人,如果有人只表揚了對手,他們說不定還會憤然離場。

上述嫉妒的表現,其實都在說明孩子的求勝心太強了,在人格獨立且健康的孩子身上則看不到這類問題。

求勝心太強的孩子難以與同伴愉快相處,因為他們渴望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同時渴望打破遊戲規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無法體會到樂趣。他們往往非常傲慢,跟同學相處時,不管怎麼做都會不自在。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在他們的眼裡,接觸的同學越多,威脅他們地位的概率就越大。這類孩子大都非常不自信,只要所處的環境令他們不安,他們就會不知所措。越不自信,就越渴望自己獲勝,揹負的壓力就會越大,最終很容易因為內心無法承受而崩潰。

如果人們掌握了能讓孩子免受困擾的完美方法與絕對真理,問題兒童也就不會再出現;但這種完美方法與絕對真理又不可能被人們掌握,同時也無法給孩子創造理想的完美學習環境,對他們懷有過高的期望其實百害而無一利。

在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難時,這些孩子的感受與那些人格獨立且健康的孩子完全不同,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方法不一定能在每個孩子身上見效,它本身也需要持續改進;

另一方面,超量的求勝心也容易讓孩子最終失去信心。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唯一方法

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唯一方法,那些過分追求優越感的孩子,往往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他們只看重結果,希望成績能得到別人認可;否則,他們就無法獲得滿足感。

我們知道,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平衡。那些過於追求優越感,只看最終結果的孩子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在他們看來,得不到他人的認可與崇拜,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動

眾所周知,不經努力就能獲得的成功稍縱即逝,可在現實中,相對於全方位的教育,人們更關注看得見的成就。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求勝心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因為人們在評價他們時,會習慣於用外在的成就來衡量,至於克服困難時所付出的努力,很多人並不看重。

把孩子訓練成野心勃勃的人並不是一件好事,遠不如將他們培養成一個勇於拼搏、堅韌不拔、自信自立的人,這麼做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面對挫折時彆氣餒、別畏懼,要把挫折當成亟須解決的新問題來對待。

這時,老師如果能準確地預判一個孩子在某個領域付出的努力是否值得,這個孩子未來的成長就會順利得多。

孩子求勝心切?阿德勒認為,勝負欲過強的孩子往往處境艱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