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死于“非典”的那批中小企业,当年是如何自救?

17年前“非典”肆虐,

扼住大大小小企业的咽喉,

很多企业没有熬过“寒冬”便倒下了,

17年后,

冠状病毒换了新衣卷土重来,

难道2020年,

我们就这样听之任之吗?

不。

每一次危机之下总会出现一些乱世英雄,也会涌现出一批新型企业。“非典”爆发确实影响了宏观经济,但是回顾2003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11.1%、9.1%、10%和10%,处于疫情高峰的第二季度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仅仅低1.5%,影响是有的,但十分有限,甚至有一批企业在“非典”期间快速成长起来。

马云和阿里


差点死于“非典”的那批中小企业,当年是如何自救?

2003年,因为阿里巴巴的一名员工感染非典,导致全公司五百多人在家隔离。

12天不许出门,一日三餐由政府安排人员送来,每天两次穿着太空服的防疫人员到每家每户消毒测体温,还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这样的心理压力与舆论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并解决问题。

被通知隔离的当天,马云迅速做出在家办公的决定,员工们开始有条不紊的收拾东西,阿里帮每位同事家里联网并接入公司系统,更改业务工作和汇报流程。阿里员工开始了在家办公。

那段时间,员工自觉开始8点坐在电脑前工作,客服人员甚至把公司的业务电话转接到家里,只要电话铃声一响,便会响起甜美的女声:“你好,阿里巴巴……” 他们还在网上一起聊天,玩游戏,甚至举办了几次网络卡拉OK大赛。

最终,阿里巴巴的服务一天都没有中断,很多客户甚至都不知道阿里巴巴出现了疫情。由于非典影响,很多外商无法来华,便选择了在网上交易。结果,阿里巴巴的业务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阿里推出了重量级产品——淘宝。

张勇和海底捞


差点死于“非典”的那批中小企业,当年是如何自救?

非典时期,倒闭最多的就是餐饮业了,没有顾客上门,还得按时付房租水电和工资,跟所有的餐厅一样,海底捞差点倒闭。那时人人自危,谁还敢去多人共一锅的火锅餐厅。

后来,张勇想出一个法子:既然顾客不愿意到店吃饭,那我就连锅带电磁炉一起给顾客送到家。

于是海底捞发布了一条关于火锅外卖的消息,为了送货方便,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就这样,一举攻下了受困于家中的群众们的心。并且作为“非典”期间餐饮行业的创新案例上了《焦点访谈》,央视的专题报道直接给海底捞开启了第一波排队热潮。

就这样,度过非典时期的海底捞成功上市。

刘强东和京东


差点死于“非典”的那批中小企业,当年是如何自救?

17年前的京东叫做“京东多媒体”,是一家主要卖CD光盘和刻录机的公司。

年前已经规划好扩张计划,但被“非典”泼了一盆凉水。当时北京的疫情相当严重,不得已,刘强东把12家店全部关闭,自己只和6名员工留守银丰大厦办公室。非典爆发的21天,就亏损的800多万,要是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京东必死无疑。

长吁短叹的日子里,大家一筹莫展,有一次其中一个人说,我们为什么不在网上卖点东西呢?

刘强东灵光乍现,立刻去办了宽带,一开始不知道在哪里卖,便在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发广告,结果发了几天也没有一个客户。

当时北京的CD圈都喜欢逛一个名叫CDbest的bbs,刘强东也在这上面发帖,一个版主跟帖说,这家公司我知道,是我认识的唯一一家不卖假光盘的公司。这位版主是论坛的创始人,就因为他这一句话,京东一下子就有了21个客户——这是京东历史上第一批电商客户。

这笔生意让刘强东看到了一个新的生意模式。他白天开着轿车出去送货,晚上就在网上泡着,不停地发帖、回帖,有时要搞到凌晨5点。就这样靠着在网上卖货,撑过了非典。

非典过后,他的线下商城又迎来火爆的生意,但是,刘强东经过那段时间的试水,判断中国将迎来电子商务的大爆发,力排众议,关闭了占净利润90%的线下业务,全心全意做网站,并把京东发展为力抗阿里的中国第二大电商公司。

历史总是这样相似。今天,我们遭遇新冠肺炎的侵扰,很多公司经历巨大的危机甚至关门,但是,也一定会有像阿里、京东、海底捞等等一样的公司,在异军中突出包围,成就一段商业传奇。

也许一个新的商业大亨,正在崛起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