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舌尖上的電影


在大明276年的國祚之中,明朝軍隊非但沒有徵服過蒙古,還差點兒被蒙古軍隊翻盤。在“土木堡之變”時,瓦剌(即“衛拉特蒙古”)軍隊直接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幾十萬大軍就此覆滅,國家都差點兒沒了。經此一役,明朝再也不敢進攻蒙古,基本只是進行防守。尤其到了明朝後期,整個西北和西域都是蒙古人的天下,大明實際管轄範圍僅剩內地的十八個省。

▲朱元璋劇照

也就是說,大明王朝花了近三百年的時間仍然沒能解決蒙古問題,最後有效統治範圍還還縮水了很多。這就實在令人心生疑惑,為何到了清朝,強悍的蒙古部落就成了順民呢?事實上,在用武力征服蒙古部落後,清廷就開始用各種手段減少蒙古部落所帶來的威脅,比如聯姻、建立蒙古八旗等。康熙皇帝在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過程中,真正認識到了蒙古人的強悍,思來想去,他最終選擇了一個不費一兵一卒的辦法——推廣黃教,也就是西藏地區的喇嘛教。

▲萬曆十年的明朝疆域圖

推廣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通過各種手段強制推行喇嘛教。從康熙皇帝時開始,蒙古各地都開始大規模興建喇嘛寺廟,把喇嘛教變成了蒙古的民族信仰,甚至以法令的形式規定每三個男子中就必須有一個去當喇嘛。這麼一來,原本騎馬馳騁的蒙古勇士都去寺廟修行,民族血性大幅削減。何況黃教“格魯派”喇嘛一般不允許結婚,如此一來,蒙古人口也得以逐漸減少。

▲康熙皇帝讀書像

其次則是大幅度提升宗教領袖在蒙古的地位。蒙古部落以前都是接受黃金家族統治,清朝通過法令等措施,冊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章嘉呼圖克圖這兩個蒙古地區的宗教領袖,並使其地位凌駕於蒙古王公之上。如此一來,王公對蒙古部落的統治越來越弱,貴族就有勢力被削弱,並且和宗教之間形成制衡。兩邊內鬥傾軋不斷,時常向清朝統治者尋求幫助以打擊對方,壓根沒有精力和時間想著造反。


▲蒙古僧人

其次則是大興圈地運動。清朝統治者允許蒙古王公和宗教領袖大量兼併佔有土地,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蒙古平民成為了佃戶或者農奴。由於王公貴族和宗教領袖的剝削,導致蒙古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財富開始大量集中在了少數人手上。如此一來,整個蒙古的經濟發展開始衰退,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為了進一步鞏固圈地運動成果,清廷甚至批准寺廟圈佔的土地可以不用交稅。

▲清末蒙古王公舊照

就這樣,蒙古人不是在捱餓就是去做和尚了,往昔的鐵騎雄風蕩然無存,王公貴族也都喪失了鬥志,靠著地租和賞賜消磨度日。到民國初期,原本有200萬之多的蒙古人,僅僅只剩下50多萬人,而且其中還有許多是喇嘛。由此可見,康熙皇帝的手段實在老辣。

參考文獻:

《明史》《清史稿》


趣觀歷史


明朝雖然驅逐了元廷,但來自於漠北的威脅貫穿了整個明朝;然而清朝時期,蒙古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於中原的威脅能力。因為清朝真正“打入敵人內部”,而且對於蒙古,清朝用的是不見血的軟刀子,使得蒙古毫無招架之力。

清朝對於蒙古有三大策:第一,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第二,崇釋以制其生;第三,分封以制其力。這也是清朝能夠完全制服龐大的蒙古的重要原因。

千百年來,漠北的遊牧民族都是中原的心腹大患,然而滿清不同。首先,滿清本身就屬於半遊牧半漁獵,崛起初期更加與蒙古聯盟。從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初期,就進行了頻繁的滿蒙聯姻。清朝初期,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的後宮之中,蒙古妃嬪眾多而且地位尊崇,著名的孝莊太后就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

清朝兩百多年,大量蒙古貴女嫁入滿清宮廷,也有眾多滿清宗室女性遠嫁蒙古,這種滿蒙聯姻使得雙方聯合相當穩定。

蒙古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在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雖然與自己的聯盟的關係,但也不得不防。清朝將蒙古分化成兩大部分,最早歸順的漠南蒙古由清廷直接統轄,而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則被清朝各種分封,化整為零,如同當年漢朝的“推恩令”。

然而最可怕也威力也最強大的,還是清朝在蒙古大規模推崇藏教。

原本蒙古人在元朝時期就信奉藏傳佛教,但影響沒那麼大。滿清時代,清廷在蒙古大力推崇藏教,命令蒙古家庭男性“十中抽七”出家為僧。僧侶不從事勞動生產,也不婚配生育,加上男性勞動力突然驟減,女性壓力倍增壽命銳減,蒙古人口出現斷崖式減少。

傷你最深的,永遠都是最瞭解你的。滿清與蒙古關係非同一般,也正因如此,清廷才能將遊刃有餘解決掉了中原王朝千百年不能解決的問題。



澹奕


其實這個就好比大禹父子治水是一樣的原理!一個是堵,一個是疏!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關於打魚的父親,想必很多人都很陌生。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六世孫。身世可謂是顯赫,因此鯀被帝堯封在了崇地,爵位伯爵。相傳崇伯鯀也曾經被帝堯派去治理大河,這崇伯鯀面對滔滔洪水,壯志凌雲,組織人力物力對洪水進行圍住堵截,但是高高的攔河大壩儘管可以一時阻礙洪水的襲擾,但是卻不能根治洪水,每當洪水位再次上漲,攔河大壩便會被沖垮,再修再垮,不休不止,令百姓深受其害!


九年後,大河水患依舊沒有根治,帝堯已經去世,繼位的舜面對天下的百姓對於崇伯鯀治理洪水不利的怨恨,於羽山公審了崇伯鯀,並且殺害了鯀。隨後,舜指定了崇伯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深知父親治水失利後被殺害的大禹,帶領族人們義無反顧的繼續趕赴洪水前線,面對父親曾經修建但被沖垮的攔河大壩,大禹決定改變思路,從圍追堵截變成了疏通導流,修建渠道堤防,令洪水氾濫時,可以快速的行洪洩洪,從此以後,大禹治理後的大河再也沒有氾濫過。

最終大禹因治水名氣大振,聞名全國,因此在舜年邁後,大禹成為了新的統治者,並且與其兒子一起開啟了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夏朝!


其實對於蒙古的戰爭也是如此,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於曾經統治過中國的蒙古人,已經被驅趕出中原的北元勢力,明朝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不間斷得猛烈進攻蒙古勢力,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亦或是後來的明朝皇帝們,所採用的辦法都是對殘元勢力和蒙古人的殺戮,但是野火燒不盡,吹風吹又生,草原給蒙古人提供了遼闊的避難之所,藏身之地,因而兩百多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根除蒙古人對中
原王朝的威脅和敵對關係。


但是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則不同,他們深知自己的勢力不足,尤其是面對人數眾多,國土面積遼闊的明朝,因此滿洲人的後金政權在壯大自己的過程中,儘管也和蒙古人產生過沖突,但是滿洲人卻通過和親和封賞的方式,不斷地安撫蒙古人,最終蒙古人在後金政權給予的地位和權力面前,通過和親確立了和滿洲和平共處的局面,並且建立了蒙八旗制度,為滿洲人進入中原,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功勞。

通過這樣的解釋,你是否懂了在處理與蒙古人的關係這個問題上,明朝和清朝為何有著天壤之別的結果了吧?


珞珈山的貓


蒙古並不像題主說的那樣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問題,蒙古被解決也是清朝建立百餘年之後的事情了。不過清朝解決蒙古問題的效率確實比較高。這和清朝當時面臨的局勢以及明清兩朝對蒙古的不同策略都是有關係的。

先說明清時代對蒙古的局勢。在某種程度上,俄羅斯的東擴對於清朝解決蒙古問題是有利的,在清朝的時候,全世界的蒙古勢力都衰退了,最終蒙古問題的解決,甚至可以視為清朝和俄羅斯聯手將蒙古帝國的遺產進行了瓜分。

但實際內容則曲折很多,蒙古也差點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清朝對蒙古的戰爭也並不一定比明朝對蒙古的戰爭戰果輝煌。明朝和清朝在這方面的努力都很多。

這就有一個策略問題了,明朝對於蒙古各部向來都是採用打為主的政策,手法一直強硬。朱元璋和朱棣都多次征討漠北。直到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對蒙古的征伐才減弱,後來甚至被俺答汗打到北京附近。

清朝一開始雖然也打為主,但也比較重視政治籠絡,通過宗教分裂打敗了林丹汗,拿到了草原上的正統位置。之後又經常靈活利用宗教和政治手腕分化蒙古各部,經常採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政策,而不是一味蠻幹。清朝通過聯姻等手段,又拉攏了一大批蒙古人。可以說清朝的統治手腕還是很靈活的。

清朝征伐準噶爾部的最終勝利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當時瘟疫爆發,讓準噶爾部戰鬥力大減,清朝趁機消滅了準噶爾部,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總而言之,清朝所處的時代比明朝要好一些,當時蒙古已經全面衰退了,而清朝時運用的手腕也比明朝靈活,政治、宗教、聯姻等辦法都用上了,清朝才這樣解決了蒙古問題。


葉子評論


要說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關係為什麼那麼好,說老實話,特別得感謝明朝政府,尤其是愛新覺羅家的大恩人李成梁先生。沒有他,蒙古問題可能還真的兩說。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明朝的整體國策決定的。由於老朱家搶的是蒙古人的江山,所以蒙古人就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重回中原做皇帝。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其中最大的兩票,一次圍了北京城很久(庚戌之變),還有一次直接把皇帝擄走了(土木之變)!

這樣的強敵呆在身邊,讓大明政府怎麼睡得安穩?所以從太祖開始,北方的蒙古人就是明朝最大的強敵。朱棣“天子守國門”,要守的就是蒙古人。歷朝歷代的皇帝,哪怕再昏庸,都不敢放輕鬆對北境蒙古人的警惕。一代名將戚繼光和譚綸,在收拾完日本人以後就去了北方,還是為了對付蒙古人。

收拾蒙古人最兇的就是李成梁,他在遼東幾十年間,把遼東的蒙古部落收拾的明明白白。而他也正是靠著收拾蒙古人的功績,從而成為明朝受恩寵最隆重的武官。

李成梁把蒙古人收拾乾淨了,女真人精神了。努爾哈赤在一統女真以後,又邊打邊拉的將蒙古人給收編了。而在明朝強大的軍事壓迫下,這兩個稍微孱弱的民族自然要融合。而在李成梁的默許下,這種結盟居然沒有受到任何的拆分和打壓。

八旗裡面,滿洲八旗下面就是蒙古八旗。而著名的孝莊皇太后,正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也就是說,從順治往下,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有蒙古血。更不用說後來的很多皇后都是蒙古人了。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可以從明清的政治政策層面剖析。而且二者都長期面臨北方遊牧民的侵襲。

元帝國解體後,從屬勢力分裂成十數個大大小小的政權,除我們熟知的瓦臘,北元以外還有諸如布里亞特蒙古,喀爾喀蒙古等。因為喪失了統一,這些蒙古勢力互相攻打,明庭只要不自己搞事情(土木堡)這些蒙古是無力對明庭進攻的,最多就是打打秋風而已。而且北元后代曾多次提請當大明的番囯,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大明都沒同意過。轉機出現在崇禎年間,北部邊患徹底解決,蒙古林丹汗繼位,此時面對國內叛軍和後金崛起,崇禎忙的焦頭爛額之時,林丹汗提議成為番屬共抗後金。崇禎做夢都能笑醒的局勢出現了。大明可以從3面夾擊後金,一路從東江軍騷擾,一面從屬國朝鮮(朝鮮火槍部隊水平此時已經遠遠高於大明瞭)點選精銳火槍手直接威脅後金後路,一面聯合林丹汗在正面擊潰後金。但是大好局面崇禎沒有利用好,先是正面戰場沒有履行合約(因為崇禎此時在全力圍殲叛軍)導致正面戰場林丹汗的潰敗,林丹汗被迫放棄與明山西接壤的地區,直接導致了崇禎2年後金寇邊進入北京郊外。之後又因為袁崇煥指揮失誤,沒有調令自行帶領遼東軍直撲北京,讓崇禎誤以為這人有問題(參見五代十國後唐李嗣源事,或者李氏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事),因為局勢遠沒有到需要袁崇煥入京勤王的地步。因為名將滿桂已經抵達北京。北京城已經固若金湯。袁崇煥只需駐紮在後金後路上保證打的皇太極全軍覆沒,讓他有命來沒命走。但是袁崇煥不聽手下的建議,為表忠心直撲北京。逼得滿桂被迫出擊戰死沙場(滿桂和袁崇煥的矛盾導致的,具體原因就不說了)也是因為最後一支有能力威脅皇太極後路的明軍也沒了,讓後金在大明的京畿地區橫行無忌。大明核心地區損失慘重。這又直接導致了大明勳貴們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因為正是他的愚蠢決策讓他們的京畿外圍的財產損失慘重,所以當崇禎打算凌遲袁崇煥時幾乎無人反對,北京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解決了一路威脅,後金發起了對朝鮮的討伐,朝鮮無力阻止被迫投降(但是朝鮮君臣都沒真正降伏後金這個由他們死敵女真人尤其是建州女真人的政權,直到崇禎自殺朝鮮都沒放棄過抵抗)

最後一路東江軍先因毛文龍的死,又逢登州東江軍叛亂投降後金,大明無力支持對皮島東江軍支援,孔有德作為前東江軍對皮島東江軍發起進攻,皮島淪陷。

三路合圍局勢已破,崇禎駕駛著大明帝國的馬車奔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講完明再說清,清庭其實也長期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康熙一朝有兩次滅國的威脅,一次是三藩之亂。另一次則是準格爾入寇,最近一次已經殺到山西,並且此時準格爾已經吃掉了清庭在內蒙和山西的全部軍隊,北京幾乎就剩一個內褲了。葛爾丹考慮就是打贏了好處也有限就地搶掠一番就退兵了。康熙一朝唯一一次戰勝準格爾就是康熙親征葛爾丹,用大炮教育了準格爾(實際上康熙主角光環再次發威,葛爾丹病死,準格爾無心再戰附表稱臣)

康熙死後準格爾降而復叛,大小卓合叛亂也是準格爾支持的,準格爾被滅也是因為準格爾面臨俄羅斯威脅和內亂,讓乾隆摘了桃子,並不是清軍戰鬥力上漲的原因。

不論明清都長期被蒙古人威脅,何來清庭沒有被威脅這說法?



活在夢裡的人140


1.如題主所言:朱元璋收復淪陷的燕雲各州及隨後幾次直搗元廷的戰爭,促使蒙古留下了分裂的痼疾;朱棣的五次遠征讓蒙古實力較大的韃靼、瓦剌部落傷了元氣。


土木堡慘敗主要是大明內部原因導致,並非軍事力量抗衡的結果,大明這二位狠角色造成了蒙古不能長期地興盛與集結一地,從而恢復不了蒙古內部統一團結的局面,為清朝滅蒙古奠定了基礎!

2.到了清朝,葛爾丹為爭奪草場,進行了長期的內部爭鬥,致使蒙古內部更加四分五裂:有一定實力的與之火拼,相互間削弱了彼此的實力,而大量的遊牧狀態的小族群,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投降了清朝,這在康熙朝表現的最為顯著,清政府籍此掌握了蒙古內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對症下藥,最後各個擊破.




3.畜牧業,養殖業為蒙古經濟的主要來源,而長期不斷的草場爭奪戰亂,使各部落流離失所,嚴重破壞了適合畜牧業與養殖業生產的生態,使得經濟難以繁榮,生產無法恢復與發展,沒有財富作為武裝力量的有力支持,導致蒙古的軍力薄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星晨58298869


因為最開始,蒙古和明朝都是元朝的屬地,明朝和蒙古就像兄弟關係一樣,明太祖袁國珍作為元朝的皇親從元朝領地上建立漢族人的明朝,蒙古那時候還是元朝的領地,明太祖袁國珍建立明朝時期,明朝的兵力已經和強大的征服過歐洲中亞的元朝軍隊作戰,明朝軍隊面對兵力眾多,實力強大的元朝軍隊,小明王袁國珍建立的守衛明朝的很多軍隊和元朝的軍隊戰鬥過以後有些損失,為了實現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漢族的小明王袁國珍聯合瓦刺族和吐蕃族首領出兵反抗元朝統治階級的民族區別對待政策的共同反擊並獲得勝利,之後小明王袁國珍建立了漢族人的明朝,瓦刺族也加入了漢族人的明朝,吐蕃族也建立了吐蕃國,小明王袁國珍帶領漢族人,聯合被元朝統治者民族區別對待政策的瓦刺族和吐蕃族等民族反抗統治者的蒙古族,建立了獨立的朝代,明太祖袁國珍建立明朝,保證了漢族人不被元朝的蒙古族對漢族人瓦刺百色吐蕃的其他民族的等級區分區別對待,漢族人不被元朝各種苛政對待,袁國珍因為娶了元朝可汗兄弟的女兒,是元朝可汗的皇親,所以袁國珍才能在元朝等級制度中尋找機會建立漢族人的明朝,明太祖袁國珍的父親袁世珍也是幫助元朝發展的功臣,所以元朝皇帝可汗和元朝建立的中亞西亞歐洲的其他兄弟可汗國也知道袁世珍袁國珍父子對元朝的巨大貢獻,所以他們都不想出兵和同為皇帝親戚的袁國珍作戰,所以明太祖袁國珍建立的明朝能夠在數量眾多又強大的元朝騎兵步兵中平穩的度過建立初期的艱難歲月,所以明太祖袁國珍對蒙古可汗和蒙古人有種特殊的愛惜、感激之情,明太祖袁國珍看到蒙古人有天災的時候也會積極幫助蒙古人賑災,給糧草給蒙古人用以度過各種災難,明朝和元朝以及蒙古是兄弟互相幫助的關係,雖然建立明朝初期有很多戰爭,但是後來明太祖袁國珍為了漢族人實現漢族民族獨立而反抗蒙古統治階級的戰爭獲得元朝可汗皇帝的理解和體諒,元朝也沒有繼續出兵攻擊漢族人的明朝,明朝在明太祖袁國珍的帶領下實現了漢民族和其他被壓迫民族的獨立。

明太祖袁國珍

清朝是後金部族建立起來的朝代,清朝和蒙古都是以農牧業為主要生產生活,所以後金和清朝為了擴大地盤,爭奪領地互相征伐過,後來後金軍戰勝了蒙古軍,實現了對蒙古的控制,清朝是後金族內演變成的,清朝已經控制了蒙古的部分地盤,只要加緊爭奪就能控制大部分蒙古地區,而明朝後期又經歷過皇權政變的局面,所以清朝能輕易的控制蒙古,明朝因為和蒙古的關係一直友好,也沒有太多統治蒙古的政策,明朝明太祖袁國珍和後來的明成祖袁棣明仁宗袁高枳等皇帝採取的都是漢族人經常用的仁政,所以前明朝對待蒙古的政策是和平共處,互幫互助的關係,明朝前中期因為蒙古元朝可汗病故,之後的可汗對待明朝的態度有轉變,明朝和蒙古也發生過戰爭,明成祖袁棣時期因為明成祖袁棣的軍事能力強,指揮治軍有方,經過數次和蒙古作戰,蒙古因為中亞歐洲的可汗國自治的關係以及蒙古內部不同可汗內鬥的原因,外地的可汗國均無暇顧及元朝蒙古的內部改變,因為蒙古內部不同可汗爭權,蒙古的勢力被削弱,明朝因為經過明成祖袁棣和兒子袁高栒和蒙古的作戰,以及之後的明光宗袁厚載,明英宗張英保、明孝宗袁祈鎮、明景宗袁祈鈺等等明朝皇帝領導指揮明朝軍隊和北方外敵作戰,保證了明朝江山的安全,讓外敵不能在短時間侵佔明朝的領土,後期蒙古因為明朝的建立人明太祖袁國珍是蒙古族元朝可汗的親戚,所以之後元朝未派更多元朝的騎兵步兵去攻擊明朝,而明朝和蒙古有很多時候都是通婚聯姻的關係,這些是明朝強大時期未出兵攻佔蒙古的原因;

明成祖袁棣

而清朝為了控制地盤和人口、畜牧地等因素出兵攻擊蒙古,控制草原草地等畜牧地出兵攻擊蒙古,打敗蒙古東部軍隊控制蒙古東部地盤,明朝因為後來政變後發展不好,對蒙古的安全無暇顧及。

這些就是清朝能比較輕易的佔領蒙古少量土地,明朝並未佔領蒙古土地的原因就是明朝和清朝兩朝的歷史和國內外政策不同!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清朝之所以能穩固控制蒙古除了武力打擊外,更在於大規模的聯姻,通過滿蒙之間大規模的聯姻,從而讓滿蒙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形成滿蒙漢八旗共同統治大批非八旗漢人的狀況,而在八旗中,滿蒙八旗又高於漢八旗地位,通過賦予蒙古貴族特權,形成利益共同體,滿清成功穩定通知了蒙古。

一、滿蒙大規模聯姻使得滿蒙血脈相連

清朝可以說是將聯姻政策發揮的最好的,漢代雖然也聯姻,但是規模很小,通常只限於個位數,而清朝和蒙古的聯姻則是大規模的,大批清朝的皇女嫁給蒙古貴族,生出的後代則到北京居住,他們與滿人同吃同住,一起長大,完全被漢化,回去後自然會對清朝有好印象,這種大規模的聯姻使得滿蒙統治階級血脈相連,幾乎是一家人。

二、滿清和蒙古貴族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統治廣大漢族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滿清的統治體系中,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貴族,是有一定特權的,在八旗體系中,滿蒙八旗的地位大致相當,而漢八旗地位最低,可以說,滿清的統治體系就是滿蒙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共同統治廣大漢族,直接能成為統治階層,蒙古貴族又憑什麼反抗清朝的統治呢?相對於清朝的這種吸納,明朝既不聯姻,更不可能將其納入統治體系,蒙古人當然會不停侵略。

而清朝,通過這種巧妙的政治策略,一舉化解了蒙古人反抗清朝的動力,不可謂不老練,當然這一體系受損最大的就是漢族人,出力最多,但始終不被當做自己人。

清朝依靠武力上的威懾加上滿蒙聯姻和吸納蒙古貴族,終於解決了困擾中國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滿清本身的少數民族特性,使其沒有漢族統治者的優越感,更能平等看待蒙古人,但是代價還是漢族人被驅逐出了統治核心。

三、滿清和沙皇俄國的共同擠壓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沙皇俄國的崛起,在滿清打擊蒙古人的同時,沙俄也在極速擴張,沙俄征服了中亞,消滅了不少遊牧民族,和滿清形成雙向擠壓,在這兩大強權的壓力下,遊牧民族徹底喪失了生存空間衰落了。


沉思的托克維爾


蒙古,一個熟悉的民族,兇悍殘暴,又漂浮不定的匈奴,建國定都與中原王朝抗衡的契丹,13世紀再次崛起於草原,叱吒亞歐大陸,風馳電掣般席捲天下。

定都北京統治全國,是蒙古民族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大成就。不論是曾經的匈奴王國,還是佔據北方的契丹,不過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大部落而已。統治全國,蒙古民族的上層階層,逐步擺脫了逐水草而生的方式,中原成熟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城市經濟等等都在深入的影響著這個來自草原的民族。

曾經馳騁沙場的騎兵,變成了耀武揚威的主子,影響是相互的,蒙古統治了全國,中原富庶的地域經濟也讓他們難以割捨,甚至忘卻了草原策馬揚鞭的豪邁。

元朝的滅亡一方面斷送了蒙古民族優越的民族地位,同時也加劇了民族的融合。蒙古不在有強大的王朝,只是四分五裂,互相攻伐的小朝廷,同時大批蒙古民族融入中原,蒙古稱雄草原,一統天下變成了遙遠的夢想。明朝初年,經歷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一批能征善戰將領的打擊,蒙古變得一蹶不振。成祖年間,僅存的蒙古朝廷更是望風而逃。並不是明朝沒有能力降伏,而是漂浮不定,散騎遊勇的蒙古根本不值得大軍剿滅。終大明一朝,蒙古始終沒有掀起太大風浪,縱然國力衰竭之時。

在歷經千百年封建王朝,中原王朝先進的生產方式,繁華的商業活動,不斷擴大的城市,都在變成民族融合的吸鐵石。蒙古民族同樣沒有逃脫,曾經躍馬馳騁於草原的蒙古男兒,逐步適應中原的生產方式,蒙古貴族更安逸於中原的城市生活,廣大蒙古百姓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來自中原源源不斷的鹽,鐵,布匹等生活用品,互市的商業經濟,更是給蒙古百姓帶來了繁榮。

清朝,同樣繼承了明朝的繁華,來自滿清騎兵的兇悍,似乎並不比蒙古騎兵遜色。然而,同樣是邊疆民族的滿清,似乎更加容易和蒙古親近。成吉思汗創造的偉業已經變成了蒙古人永遠的驕傲,卻也遙不可及,後無來者。隨著民族融合的加劇,商業經濟的發展,曾經馬背上的民族也人心思歸。在清政府靈活寬鬆的民族政策下,蒙古貴族無需戰爭就可以得到榮華富貴。千百年與中原王朝的打打殺殺,恩怨情仇,中原已不在陌生,安家未必不可。

清朝,蒙古已經近乎完全融入了中原王朝,不再是俯首稱臣的藩屬國,而是帝國的一片疆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比對抗更加重要。滿清已無需再通過武力降伏,而是統治。

正是經歷了明朝前期的打擊,以及長時間的共存,蒙古清醒的認識到中原王朝的強大,加之民族融合,認同感加劇,清朝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蒙古已完全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