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西北大地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耐人寻味。根据考古发现,纸张虽然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但并未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直到东汉蔡伦改进技术,发明用纤维废料经特殊工序制成的"蔡侯纸",人们才慢慢用起纸来。

直到魏晋时期,纸才终于被广泛使用,"洛阳纸贵"的典故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这样看来,"纸上谈兵"的典故应当不会早于魏晋。毕竟在这之前,这一成语可能就要改称"简上谈兵"、"竹上谈兵"或"帛上谈兵"了。

有人认为,纸上谈兵可能来源于宋朝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而最贴近纸上谈兵四字的则是明初文人刘三吾在《湘南杂咏》中写就的"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一句,由此看来,纸上谈兵虽写的是战国人物和故事,但这一成语的诞生年代或许与战国相隔很远。这也说明,成语的诞生多有强加附会的意思。

"纸上谈兵"意为空谈理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衍生缘于战国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

秦赵两国交锋,赵国将领名将廉颇来取守城战略招至赵王不满,临阵换帅。将名将廉颇改为熟读兵书的赵括,赵括为名将赵奢之子,但其名声却正好相反。赵奢以军事能力卓越而闻名,赵括却因打输长平之战,致使赵国国力一落千丈而被加上"纸上谈兵"的嘲讽。

然而,这场事关两国长期发展综合国力的战役,之所以败真的只怪赵括吗?赵括为什么会输?他真的是一个庸才吗?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的背景。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而与赵国爆发冲突,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而赵军主将廉颇则固守不出。

其实,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廉颇筑起高墙,消耗对手的战术是十分成功的。然而这样的一种战术,对本国的国力同样是一种考验。战争后期,赵国向他国借粮,说明缺粮,难以久持。赵向秦求和但未果说明赵王急于结束战争,赵王对廉颇作战方式不满。秦国丞相范雎在赵国散步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孝成王果然相信,便改派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统率赵国军队。

这时,赵国丞相蔺相如劝谏道:"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就是说,赵括能够通晓父亲赵奢的兵书战法,却不能够对之进行理解和变通。

不过,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可不管这一点,他执意以赵括为将,并让其主动出击。

蔺相如认为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对行军作战之事信手拈来。但他骄傲自矜,认为全天下没有人能够在打仗这方面胜过他。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虽然没有问题能难倒他,但却并不认为儿子是真正的领兵有方。

赵括的母亲询问赵奢原因,他回答:"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确实很有天分,但他自我感觉太过于良好,把战争想得过于简单。赵奢敏锐地预见到如果有一天他真的领兵打仗,会导致赵军的失利。

赵孝成王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君王,毛遂说他不能领兵,赵孝成王非要他领兵,导致兵败毛遂羞愧自尽。赵括爹妈都说赵括不行,赵孝成王非要赵括领兵,识人确实特别。

赵国换将,秦国呢?秦国也换了将。秦国开始的将是王龁,这大约是赵王敢换将的原因之一,可能认为秦国并没有把主力放入战争。然而秦国却悄悄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白起一生无败绩,军事能力了得,就是廉颇和赵奢也未必能赢他。赵括作为军事小白,碰上这么一个对手也是无奈。秦国当时将十五岁的男孩都纳入战争,是举全国之力对付战役。反观赵国,赵王和秦王对峙三年,却未积极争取支援。

不过,赵还是投入了约四十五万兵马,也下了本钱。秦投入了多少众说纷纭,有说五十万,六十万,一百万。但无论是哪个,都比赵国多。

赵括到达战场,一改原本的指令,率领兵士主动出击。而秦军刚刚到来的上将军白起早已做好准备,他先是佯败,将赵括吸引得全力追击,然后又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赵军后方,对其形成包围态势。随后,白起以骑兵将其分割开来,使其相互孤立,陷入慌乱。

最后,白起又将赵军的粮道切断。这一连串的计策让根本没有领兵经验的赵括无暇应对,只好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后,赵军因为饥饿而战力大减,士卒离心。于是赵括孤注一掷,率领精锐冲杀,最终被射杀。史载:"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赵输了,但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赵败了,但秦的损失也很大,赵括打不过白起,但也没让白起好过。

赵括军事能力如何,史书无更多记录。但就结果来说,他在赵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打到白起都恨得牙痒,大约不是个只知道理论不懂得实践的人。白起说的"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大约也是对长平之战感触太深。


煮酒君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我们在分析解放战争时,发现了一个情况:国共将领之间,没读书把读书的打得落花流水,成绩差的把成绩好打得满地找牙。《亮剑》里,李云龙没读过书,把黄埔军校毕业生楚云飞打得找不着北;李云龙活捉国军七师师长常乃超,后来常乃超成了军校教授,天天给李云龙上课,教李云龙怎样打仗。所以,打仗和读兵书,也不完全是回事。再说赵括,长平之战,他确实打得不怎么样。

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闭口就是什么韬略,什么军事,别人都说不过他。从此,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入侵赵国上党地区。廉颇率军抵抗。他年纪大,比较保守,采取稳打稳扎的防守战役,跟秦军打持久战、消耗战。但秦军势大,号称60万的虎狼之师,赵王既耗不起,也等不起,临阵换将,大胆起用赵括,替换廉颇,迎击秦军。赵括立即调整战略,利用赵军擅长野战的特点,改守为攻。结果,四十大军在长平被围,兵败身死。他主要犯了三大错误:第一,不了解敌情,秦军有变化。主帅由王龁换为了白起。白起能征善战,用兵神鬼莫测,善用奇兵、奇招。"兵者,诡道也!"赵括缺乏实战,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第二,轻敌冒进。赵王拖不起,并且粮草补给不足,赵括只能速战速决,冒险进军;而双方实力差距大。秦军60万,赵军40万,秦军实力优势明显。第三,骄傲、不虚心。廉颇等长期与秦军作战,知己知彼,赵括应虚心请教,战略战术不宜调整过大,尤其是孤注一掷的轻易出城,钻进了白起的圈套。


江晓01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仅属于本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赵括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虽然长平之战,最终结果是赵国惨败,但是当时两方实力并不对等,而且最后秦国损失也很严重,赵括还是有能力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纸上谈兵的故事才了解到赵括,而且战国时期更加讲究成者王败者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长平之战,赵国被逼临阵换将,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案,赵括缺乏粮草,因此果然中计,导致赵军最终惨败,秦国获胜后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举国震动。后代世人也都认为赵国战败的原因都是因为赵括,赵括因此也被钉在赵国的耻辱柱上,但是,长平之战两方本来就不对等,并不能全盘否定赵括的能力,毕竟即便是老将廉颇,最后也只能采取固守。

赵括,出身军人世家,是当时的高级贵族,赵括的父亲是赵国的名将赵奢,所以赵括很小就接受军事熏陶,也很容易便能接触到军事书籍。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赵括后来经常与父亲进行军事推演,而且还经常把自己的父亲都辩论的哑口无言,但是这也造就他性格从小就非常骄傲,赵括的能力还体现在,赵括在长平之战爆发后,赵王需要有人驻守边塞,赵括向赵王举荐了李牧,李牧后来也是大将,他大破匈奴,成为长平战后赵国的支柱,赵括的举荐证明赵括还是很有军事眼光的,并非完全是庸才一个,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赵括确实没有什么机会亲身经历过战场,有时将战争想的过于简单,过于自负,而且遇到了秦国战神白起。

说回长平之战,赵王临阵换帅也是情非得已,因为在赵括参加长平之战之前,老将廉颇指挥的赵军形势已然处于下方,当时长平之战几乎耗尽了整个赵国的国力。因为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场对峙三年多的时间,才发生后面的大决战,当时的赵国真的是举全国之力支持这场战争。

另外,秦、赵两国当时的国力并不对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已经跟赵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超赵国,尤其后备军资秦国远多于赵国,所以廉颇面对强大的秦军,也最终由攻转为收拾,说句实在的,就算不换赵括,就算是廉颇将军也很难反败为胜。另外,在白起偷袭了赵军的军粮运输,赵军主力被围困断粮四十六天的时候,士兵们已经出现相互残杀为食的情况,但是,赵括仍然能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突围,这就算放到现代战争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后来赵括亲自组织精兵突围,但是突围失败,被秦军射杀。在当时的情况下,赵括依然能组织突围,证明赵括还是很有统战能力的,最后的亲自带兵突围被射杀证明他还是有胆色的。


娜娜聊古今


赵括是有水平的,只是当时赵括接手时所处的环境已经十分不利。首先,赵括是在廉颇之后接手的他已经处于被动阶段了,战时临时换主帅,兵家大忌。廉颇的策略是坚壁清野,避而不战。但是赵国国内已经没有实力拖了,从赵国君主到国内大臣都希望战争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这个仗没法打,战必败,因为势。其实秦国也同样没有实力拖了。但是赵王受国内大臣忽悠,加上秦国的离间计,与其说赵王没脑子替换廉颇,倒不如说当时赵国的国情逼着赵王换掉廉颇,而赵括又是一代名将赵奢的儿子,大臣心想赵括将门虎子打仗应该不会差,也因为秦国放风秦国就怕赵国的赵括,于是替换廉颇,接着就催着赵括主动出击,因为替换廉颇的理由就是因为廉颇避而不战,所以赵括无法和廉颇一样不主动出击。但是他碰到的真正对手是战国四将之首的杀神白起,所以必败。再者赵国国君也是一届比一届差,最牛的当属武灵王,武灵王胡服骑射,开辟疆土,并且和当时的燕昭王达成协议,并且扶植秦国国君,后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昭襄王承诺只要赵国君主是赵武灵王,绝不攻打赵国,武灵王继位者是惠文王赵何,惠文王好歹能采纳建议,完璧归赵就惠文王时候。最终长平之战是孝成王时候发生的事情,赵国元气大伤,赵括战死,成为千古罪人。同样武安君白起最后的下场也不好,被昭襄王赐死了


浆糊七号


赵国国内反对用赵括的声音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就是赵奢。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但他生前对儿子有这样的评价“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说:“战争是个生死攸关的领域,赵括谈起来,却像是儿戏。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一且用赵括,赵军就完了。

第二个是大名鼎鼎的蔺相如,当时蔺相如是抱病上朝面见赵王,力陈赵括绝不可用: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说,大王您不能因为赵括的名声大就用他。赵括用兵,就好像用胶把瑟上调弦的柱粘死了然后再去弹,能找得着调吗?这倒霉孩子只能学习他爸的著作,用兵以正合,以奇变的道理,他是不知道的。

第三个是赵括他妈: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史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谈儿子,说的全是细节。当年我老公当将军,待人非常谦和。在军队里,他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侍奉的人物,有十来个;像朋友那样相处的,更是多达一百来号。可是赵括的威风就大了,往尊位上一坐,军中都没人敢抬头看他。这是父子俩的第一个不一样。

我老公特别不爱财,大王您或者宗室贵族有什么赏赐,他全部拿去改善将士们的待遇了;可是赵括只管把赏赐往家拿。这是父子俩的第二个不一样。

我老公一旦接到任命,家里的事他就不管了;而赵括一心惦记着给家里买房买地。这是父子俩的第三个不一样。

赵括母亲的这意思是,您别觉得老子英雄儿好汉,当年赵奢将军阙与之战大破秦军,他儿子还能再复制一回。

但所有这些意见,赵王一概不听,我还就看中赵括了。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反守为攻,轻率冒进。结果赵括本人被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

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关键是他那么年轻,还没有机会“实战”,万千罪恶归于这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是不公平的。


回望五千年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人要给赵括翻案,说赵括绝不是纸上谈兵,赵括是一位不可多的将才!那么,真正的赵括是这样吗?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长平之战的爆发原因,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是由秦国寿命最长的秦昭襄王发起的战役,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执政长达 56年,活了75岁,是秦国奠定统一基础的执行人。秦昭襄王通过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昭襄王却是赵国的赵武灵王为秦国指定的继承者,秦国本来有继承者,但是屈从于赵国的压力,不得不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稷立为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微妙巧合。

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公元前326年—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年—公元前245年)三代,赵武灵王是雄才大略的英主,秦昭襄王还是赵武灵王立的秦国国君,赵武灵王还是最有可能消灭秦国的枭雄,可惜壮年去世;赵惠文王比赵武灵王的能力低了半个级别,但是可以做守国之主,秦国和赵国的交锋,秦国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两国交战互有胜负,当时的赵国人才济济,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赵奢、乐毅、田单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两代国君是赵国的鼎盛时期;到了赵孝成王时期,赵国开始衰落,因为赵孝成王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型国君,志向远大,能力不足,年轻气盛,能力比祖辈赵武灵王差了一个级别,对国力和周边环境认识不清,一上台就疏远蔺相如等人,对周边国家发动进攻,并强行接收上党地区,引发了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继位初期,急于建立自己的功业树立威信,派兵攻打燕国和韩国,攻取燕国的中阳等三城,攻取韩国的注人(河南临汝)等城市,与周边国家持续恶交,当时韩国为秦国名义上的同盟国,秦国早就视韩国为囊中之物,容不得赵国攻打韩国,秦国发诏书责备赵国违背赵惠文王时期签订的同盟互不侵犯条约,赵国强势反击,秦昭襄王感觉颜面尽失,于是也派兵攻打韩国,兵力更多并且更加急切,攻取的地方也更多。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首先截断了通往韩国国都的野王城,上党成为孤独的一块飞地,韩国上党守将冯亭不甘心被秦国吞并,将上党送给赵国,想着韩赵联合对付秦国,于是派人去赵国送信。

赵孝成王得到消息,召集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赵国宗室赵禹商议,赵豹反对,平原君和赵禹支持,于是赵孝成王决定收取上党十七城,平原君作为当时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一,起到了非常不好带动作用。派谁接受上党呢?当时的赵国,蔺相如已被贬并身患重病,赵奢已死,乐毅也年老解职,田单身为相国,政务繁忙没有对秦国作战经验,只有廉颇和赵括是合适人选,赵孝成王犹豫不决。

蔺相如对廉颇说,当今大王与平原君重短利而轻长远,以赵氏宗族取代赵国君民,已为国家埋下祸患,国家缺少临机决断之人,必然面临塌天大祸。赵国想不劳而获取得上党必然会激怒劳而无得的秦国,以秦昭襄王的性格,必然会举国之兵攻打上党,而赵国新得上党,欢喜之余却准备不足,将士没有必死的决心,两军相遇气势不足,恐怕难与取胜,须避其锋芒,守住就是最大的胜利,赵国也会更加强盛,若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赵孝成王还在犹豫该派谁去接受上党的时候,秦国已经加紧派兵攻占了上党,两个月的时间,赵国失去了占领上党的最佳时期,冯亭率领上党官兵投奔赵国,秦军尾随而来,此时赵国才决定派廉颇为将,率兵20万救援上党,秦军与赵军在长平相遇,于是长平之战开始。


廉颇根据长平的地形,分兵占领各个战略要口,可俯瞰战场,调度自如。然而秦军擅长山地战,逐步蚕食各个小关口,形成北、西、南三个方向对赵军的包围,金门山是赵军的大本营,廉颇几次小规模的作战失利,于是决定坚守不出,再言出战者斩,采取拖延战术,等秦军疲惫,失去锐气或粮草不继,再寻机会与秦军决战。

赵孝成王得到消息,召平原君、楼昌、虞卿商议想要与秦国和谈,楼昌本是赵国贵族,却因为在秦国的楼缓是亲兄弟,害怕两国开战对楼缓不利,极力主张与秦国讲和。虞卿是蔺相如的代表,虞卿主张联合楚国和魏国合力抗秦,然后再和秦国和谈,这样能占主动。赵孝成王认为反正都要和谈,何必再浪费财物去结交楚魏呢?于是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但是秦国只是接待了赵王派去的使者,做出要和谈的架势,让各国不再出兵,而不真正和赵国谈判。

廉颇率军在长平坚守四个月,秦军王龁发动多次挑战,廉颇始终没有出战,王龁的断水战术也没有成功,秦军久攻不下,士气收到影响,又远离国土,战事对秦军也不利了。

赵孝成王年少气盛,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战是不敢迎战,邯郸城里起谣言,说廉颇老了,怯懦怕敌,怕打败仗,不敢迎敌,廉颇守长平失三城,士卒伤亡不断,还武断霸道,不听谏言,长平守军军心已乱,谣言还称,秦军怕的是当年阏与之战大败秦军的赵奢,赵奢当年能取胜,主要是用了他儿子赵括的计谋,赵括通晓兵法,智勇双全,比赵奢更厉害。赵孝成王觉得蔺相如制定的后发制人的战略是错误的,这样待下去只有慢慢失败,赵孝成王决定换将。

赵孝成王为慎重起见,先派人催促廉颇出站,可廉颇还是坚守不出,赵孝成王确信廉颇是害怕出战,于是召来赵括,赵括说如果秦国派白起为将我需好好筹划,如果是王龁为将可以轻松取胜。经过商议,赵孝成王认为赵括为将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大病中的蔺相如听说后急忙进宫劝谏,蔺相如说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秦军在赵地作战,兵源、粮道遥远,一旦兵源断绝,粮草接济不上,秦军就会锐气磨尽,到时赵军出击可大获全胜。赵孝成王认为赵军这样耗下去也是一样。蔺相如又说,臣与赵奢过往甚密,对其子赵括非常了解,此人读兵书不少,高谈阔论,确实常人不如也,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懂灵活应变,赵括只有很高的名声,并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赵孝成王认为蔺相如在说自己不懂用人,于是说,爱卿尽管在家养病,国事不要操心了。

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将,并赏赐大量黄金彩帛。赵括的母亲给赵孝成王上书,赵奢的遗言不可让赵括为将,赵奢为将时,赵奢关怀将士,亲自捧食伺候将士,被赵奢当作朋友的士兵数以千计,大王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了将士,赵奢虚心受教,胸怀全局,为将后从来不过问家事。赵括现在做了将军,趾高气昂,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全都藏起来,还天天查访哪里能买到合适的田地房产,能买就买,赵括的私心太重,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赵奢,希望大王不要派他为将。赵孝成王却认为赵括买房置地是人之常情,赵括的母亲又说,如果一定要派他领兵,以后赵括不称职了,希望不要株连家人,赵孝成王也答应了。

此时的田单,当年有复齐国之功的大将,正在赵国为相,和廉颇、蔺相如相交甚密,看到赵括为将,也辞去了相国职务。

秦国的奸细楼缓正在弟弟楼昌家里,对赵括为将的事情非常清楚,于是秦国马上改派白起为将替换王龁,严令保密。

赵括率领20万赵军赶到长平,廉颇无奈回邯郸复命。赵括一反廉颇的部署,对军队纪律和号令全部更改,并把廉颇分散成列星状的军垒合并成大营。重要将领多次劝谏,都被赵括无视,并把重要职位换成自己所带的将士,并严令秦军再来攻打,都要奋勇出击。

赵括率赵军全线反击秦军,同时派小股部队阻击秦国后援,对此,白起先派出小股部队送死,反复几次,赵括认为是秦军害怕,于是决定,留冯亭五万将士看守大本营的粮草辎重,赵括亲率三十五万大军直扑秦军阵地,没想到王龁的部队一触即溃,并迅速逃窜,赵括于是率三十五万大军攻打秦军的西山营,没想到西山营无懈可击,一连数日没有攻打下来,还造成大量伤亡。

接下来,白起又派司马错迂回到赵国境内切断了与邯郸的联系和粮道;并派大将胡伤引兵将赵括的主力和东山大本营的冯亭一分为二,一边是赵括的三十五万大军,有兵无粮,一边是赵军大本营的冯亭,有粮无兵。白起派王翦、蒙骜率轻骑兵骚扰赵括大军,又派人夺取了冯亭坚守的大本营。赵括无奈,只好在丹河谷地修筑营垒,坚守待援。

这时,丹河河谷南北两个方向还有突破口可以突围,但是赵括此时心惊胆战,又听说秦军是白起为将,乱了分寸,军事迟疑丧失了突围良机。

白起趁机打算把丹河河谷彻底包围,四方之围需要比敌人十倍以上军队才行,秦军现在占了地利但人数远远不够,白起火速向秦昭襄王要兵。

秦昭襄王征发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男子为兵,开往长平,待长平秦军汇合后,共六十万大军,此时的四十万赵军成了待宰的绵羊,被围在丹河河谷坐吃山空,四十多天几乎把能吃的都吃光了。

赵国的邯郸也非常着急,连年征战,国内早无粮,只有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大权在君王后手里,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不敢与秦国发生矛盾,尽量躲得远远的,跟其他诸侯国的事也不参与,何况赵国曾经攻占了齐国很多地方,所以坚决拒绝。赵国又向魏国借粮,但是秦昭襄王许诺把垣雍割让给魏国,魏国也不愿借粮。于是赵国只好孤注一掷组织突围。


赵括把军队分为四队,四路军马一起杀出,如一路军马打出,则接应其他军马突围,但是白起部署了射手,箭雨齐发,赵军冲不出去。又坚持了一个月,赵括精选五千精兵穿上厚厚的铠甲骑马突围,赵括亲自率领与王翦、蒙骜相遇,大战不胜,无法突围,返回途中赵括中箭落马而死,赵军大乱。白起树起招降旗,此时,赵军还剩二十多万,全部投降。

白起说,先前攻占上党,那里的官民都不愿意投降,反而想投降赵国,现在赵国士兵先后投降的,总计有四十万,如果哪天他们反了秦国,那就难与防备了。于是下令全部杀死。

长平之战以秦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战,赵国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损兵四十万;秦国举全国之力赢得了这场战争,也伤亡三十万人,国内空虚,这场战争两败俱伤,但是赵国是伤筋动骨,短时间难以恢复,秦国是轻伤,很快又痊愈了。这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老辣的秦昭襄王和年轻的毛头小伙赵孝成王之间的决战,秦昭襄王老成持重统筹全局能力强大,赵孝成王年轻气盛,武断霸道,听不进知者之言。

在这场战役中,缺粮是双方共同存在的短板,秦军远离国土作战,运粮也是极其不易,在战役的相持阶段,赵军的大本营里面是有粮草的,只是后来换了赵括,赵军轻易冒进,才被秦军占了大本营夺了粮草,这是赵括自己的决定导致的缺粮,赵军被包围后才导致后续的粮草困难。所以说有人认为是因为赵国没粮,才被迫换将赵括,赵括因为这个才主动出击导致的全军覆没是不对的,这不是主要原因!廉颇为将坚守的时候,赵军并不缺粮。并且,廉颇在坚守的时候,秦军后续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有人说以当时赵国的综合国力,廉颇坚守也是会慢慢失败,但是不要忘了当时秦国也是拼尽了全力才赢的这场战役,后来秦国才会主动休战,况且战国时期,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廉颇一直坚守下去,哪一方最先坚持不住很难说,秦国失道寡助,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坚持,赵国联合六国,非常有可能坚持到底,战国后期赵国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秦国并取得胜利就是证明。

就一场大的战役来说,首先比的是双方军队实力,如果军队实力都很强大,那就比双方的将领,如果双方将领实力相当,那就比国君的能力,如果国君对军队的调度和支援能力都很强大,那就看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国家的经济实力差不多,那就比国际好友国家的支持能力,哪个国家就能坚持到最后,就看哪个国家的综合支持能力是否强大了。


电影客


替赵括翻案了两把,结果阅读量都不高,今天我要说

赵括就是纸上谈兵!!!

赵括就是纸上谈兵!!!


赵括就是纸上谈兵!!!


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国名将赵奢就曾经说过,犬子只是熟读兵法,实际战略是不行的,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厉害,只是嘴巴子会说而已,放在现代绝对是销售冠军🏆


第二,其母亲也表态,赵孝成王,“你可以让我的儿子去领兵,长平这一战让他去不妥,执意这样的话,要是输了就请你不要灭族就好”,结果长平战败,四十万赵兵全军覆没,还好赵括母亲有先见之明,避免了被灭族的风险。

第三:都说秦国零时换将,导致赵括战败,研究过的都知道,白起知道对方将领是赵括之后,说到:“此人骄傲自大,我们可以佯装逃跑,再诱敌深入,一击必杀”,可知杀神白起对赵括了如指掌,如果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话,他不知道穷寇莫追吗?绝对的夸夸其谈的一个人!

第四:其实长平之战战国战败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战将不是赵括,换做是廉颇或者其他人,都不至于四十多万大军被杀,直接导致赵国国力空虚,秦统一的分水岭就在于长平之战。


综上所述,赵括就是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猫眼观史


史籍对赵括的记载不多,但是其父马服君赵奢对他评价不高。

赵括能力如何?凭他总能把他爸驳斥地哑口无言来看,他可能不是个草包,但也不是什么大才。因为不懂得给父亲留面子的人,也不会在意他人的感觉,这种人情商低,在朝廷里肯定混不开。赵括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军官,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级别统帅。因为他针对秦国的策略不对。

秦赵两国在长平前线堆了上百万人,谁都知道,这两个国家红了眼,赌上了国家前途和命运。那么双方僵持,对谁不利呢?其实对秦国不利。

虽然其他五国都希望两国两败俱伤,但还是希望赵国获胜,毕竟秦国已经是巨无霸了,如果再打败赵国,真的就无敌于战国了。所以,相对来说,赵国的国际环境比秦国要好。赵国的后顾之忧少于秦国。如果赵括有足够的情报人员,刺探出充分的秦国消息,就知道继续执行廉颇的据守策略是正确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赵括就是因为主张对秦主动进攻才被选上主帅的,从一开始他就错了。

那么,从选择对秦战略来看,赵括确实纸上谈兵。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错!纸上谈兵的背锅侠赵括有点冤。

人们一谈起或一看到“纸上谈兵”,就能立刻联想到赵括。也正因此,赵括被冠以纸上谈兵、空谈误国的标签,成为长平之战赵军大败的罪魁祸首而加以贬斥。由此,“纸上谈兵”成为赵括不可磨灭的墓志铭。然而,历史上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真的只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将二代?战国时还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由此可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司马迁没有半毛钱关系,也绝不是赵括的专利,这个锅背的有点黑。今天,我将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赵括,来和大家作以分享。

赵括初露锋芒的麦丘之战

麦丘之战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燕国联合韩、赵、魏、燕、秦等五国共同干齐国。齐国那里是他们的对手,被打的落花流水。看到如此情景,本着落水狗必须痛打、落井必须下石的原则,各国都使出浑身解数,想收割战争红利,从齐国捞点好处。于是,赵惠文王就准备拿下垂涎已久的麦丘城。此时的齐国早已被五国联军打的招架之功都几乎没有了。按理说,拿下麦丘城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可是赵国派了好几个大将却迟迟拿不下来。眼看齐国都要被灭了,一个麦丘却拿不下来。于是就派出了大将赵奢。估计赵奢是想让赵括子承父业,想让自己儿子见见世面,也为日后捞点政治资本。于是就让这位已经熟读兵书,却缺少实战经验的儿子赵括一同前往。面对久攻不下的麦丘,赵奢准备强攻,这时赵括却说:不能强攻啊,之前的将军们肯定是攻了很多次,要是能打下来,也轮不到咱爷俩,得智取啊。原来,赵括来到麦丘城后,围着麦丘城转了几圈发现:麦丘城被赵国围了好几个月,守城的将士、城里的老百姓吃的肯定早断线了。正式这惊人的发现和判断,赵括通过向城内投送粮食,最终使得城里士兵和百姓杀了守城的将领,大开城门投降了。可以说,赵括兵不血刃而赢得麦丘之战的胜利,绝得撑得上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

赵括折戟沙场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我在此略去。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派出老将廉颇应该十分正确的,以廉颇之威名、廉颇之能力,对于秦军来讲绝对是战争的噩梦。可是委任廉颇后,赵孝成王却不能完全信任,更没有因为战争形势变化的需要给与必要的支持。估计是赵孝成王脑子进水短路,听信谣言,而且不顾蔺相如和赵括妈妈的劝阻,真的就派出了赵括接替廉颇。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遵照赵孝成王的旨意,急于求成,主动进攻,玩起了闪电战。(估计希特勒要是读过中国历史的话,或许就不会口出狂言:三个月拿下苏联了。没有文化很是可怕的)。秦国大将白起则借势采取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的战略,最终赵军大败。也正因此,赵括成为几千年来只会夸夸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代表。但事实上,赵括在军中粮草缺失,外无救兵援助的情况下,他与秦军对抗了49个日夜,身先士卒,冲击秦军,最后身中数箭,战死沙场,是可歌可泣地。这一点是不能湮灭在历史长河,而应该为人们所记忆的。

麦丘之战赵括随父出征,出谋划策,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是初露锋芒;长平之战赵括临危受命,勇气可嘉,最终兵败白起力战而死,可谓是折戟沙场。然而,长平之战赵国由盛转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所缔造的强国一去不复返,最终为秦国干掉。赵括作为长平之战最后阶段的焦点人物和带头大哥,是要对失败负责的。但所有的一切由赵括一人来背锅顶雷是不对的,下面就让我们扒一扒、捋一捋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一二……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之一——战争储备不足,难以维系持久作战

长平之战初期,秦赵双方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状态,赵军只是略处于下风,廉颇审时度势,屯兵长平以北,修筑工事,避而不战,玩起防守。双方进入相持阶段,然而赵国的管理层深知,秦国的综合国力十分强大,战争储备雄厚,而赵国难于匹敌。于是赵孝成王多次命令廉颇出战,速战速决。然而,廉颇却根据战争形势,根本没给赵王面子,就是避而不战。由此,赵国的管理层认为廉颇真的老了,胆子小了,对其极度不满,也给下一步临阵换将埋下了伏笔。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之二——听信离间谗言,临阵换将犯大忌

赵国重兵在廉颇的指挥下,退缩一团,只守不出。虽然秦国国力强大,但也经不起这样干耗。于是,宰相范雎同志派出间谍携带重金潜入赵国散布言论:廉颇太好对付了,秦国最害怕赵括了。在现在看来,这一拙劣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反间计,赵孝成王居然信了,真的就派出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接替了老将廉颇,犯临阵换将的兵家大忌。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之三——赵括勇气可嘉,指挥不当有失误

赵括战死沙场,可歌可泣。但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年前气盛,行事草率,指挥不当等等成为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也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接替廉颇的赵括,为了表示忠于赵王,竟然将廉颇的作战计划全盘推翻,准备与秦军对决,实战经验缺乏的赵括中计陷入秦军包围。赵军在被围之初,如果赵括趁军中士气尚在,组织全军全力突围,或许会改写历史。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赵括在被围49个日夜之后,战死沙场,成就了大将白起,也进一步坐实“纸上谈兵”的标签。

通过对赵括所参与的麦丘之战和长平之战的分析来看,真实的赵括缺乏实战历练不假,熟读兵法也确有其事,然而赵括绝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蠢材,他临危受命,忠心耿耿,身先士卒,与数倍与己的秦军殊死相搏,战死沙场是值得称道的。赵括应该对长平之战的赵国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但把赵国失败、最终灭亡都由赵括一人来扛是万万不对的!!!

欢迎大家点评,更欢迎大家关注!


仰望星空的小蜗牛


首先这个纸上谈兵是后人评价的。

后人这样评价无非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赵括从未带兵打过仗,二是战败了。那么假如战胜了呢?后人定会评价说,赵括不愧为名将之后。这是对赵括很不公平的。

赵括,是长平之战的牺牲品。也是赵国战败的最大替罪羊。长平之战是秦国一扫六国奠定基础的光彩夺目的大战,秦国志在必得,不断投入兵力。按照当时的情形,持久战是对赵国不利的。赵王希望能尽快结束战斗,廉颇的战术显然是不能达到的,即使没有赵括也会有其他将军把廉颇换下,更改战术。要说赵国不败唯一的就是撤兵,归还上党郡给秦国,罢兵言和。当然,秦国答不答应这另当别论。

当然,赵括确实败了,败在自己太冒进,中了秦军的全套。比起老辣的白起,赵括确实太嫩了,不是自己技不如人,实在是敌人太狡猾。赵括真才实学是有的,不能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胜败乃兵家常事,或许赵括需要时间磨炼,可是这一仗过后再无机会了。

绿色八叶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