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为什么要"锁国"?这与西方人"不守规矩"有关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方人开始到处冒险,追逐利益,而他们经商也就罢了,还到处传教,并不顾及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这难免招致不满,甚至遭到驱逐对待。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统治后,并不反对外国人来日经商,再说开展对外贸易,能为幕府财政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

但是德川家康的孙子德川家光继任将军之位后,一反常态,不仅在1623-1624年间分别赶走了英国人和西班牙人,还在1639年将葡萄牙人驱逐出境,并规定所有外国人从此不准到日本内陆,即便赠书这样的行为也在禁止之列。

算起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到日本经商最早,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打交道近百年,就算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总不至于一点情面也不留。然而事实上德川家光就是绝情,不仅将他们赶走了,还一怒之下关起国门,实行锁国之策,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1637-1638年教徒兴兵作乱

早在1623年德川家光即位前,幕府就对那些既要经商又不肯放弃传教的外国人多次发出警告,然而这些英国人、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这才迫使家光不得不采取严厉的驱逐行动。

于是从这一年起两年间,英国人、西班牙人便被迫相继离开,但葡萄牙人还有部分以经商为名在日本暗地里从事传教活动。

从1633年到1639年,家光曾接连发布命令,主要为,严禁日本人与外国人往来接触;规定日本人出航距离最远不超过朝鲜以西、琉球以南;不准对外输出武器;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不许天主教徒进入日本。

然而,发生于1637年、1638年的基督教徒兴兵作乱事件,让家光忍无可忍,迫使葡萄牙人卷铺盖走人。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1637年,日本经济不景气,长崎附近大量基督教徒便联合起来,借着宗教力量,与幕府上演"全武行"。于是,盛怒之下,家光派兵前往镇压,一度造成约三万七千人被屠杀。惨案的发生,葡萄牙商人难辞其咎,故而被赶出国境,于

1639年被迫离开长崎。鉴于此次严重骚乱事件,家光下令严禁一切外国人进入日本内地,即使赠书给日本人也不被允许。

幕府时期,佛教、儒学大受欢迎,与本地神道一起,共同成为幕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武器。当然,佛教、儒学也来自国外,不过它们的传入并非像西方人身体力行,到处鼓吹,广收信徒,而是出于自身显著的文化特色,深深吸引了日本,故而分别在6世纪和7世纪由当时的朝鲜百济国传入。

作为商人,应该一门心思经商,以促进贸易和双边友好为宗旨,而不应打着经商招牌,大肆灌输西方宗教意识,引起民众思想混乱,造成与当局严重对立事件的发生。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商人"不守规矩",最终只有自找难堪,黯然离开。与此相反,荷兰商人自始至终保持生意人本色,从不传教,由此博得了幕府好评,两国贸易不断,由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还成了日本人追捧的"兰学"。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荷兰人成了幕府时期日本唯一留下来的西方人

显然,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独行其是有很大关系,但将荷兰人留下来,又似乎与真正的闭关锁国有所不同,这样说来,所谓的幕府锁国,并非完全不对外开放,而是留有余地,根据当时的管理能力,适当与一些国家保持往来,只要外国人谨守幕府法令不传教,不自以为是。

荷兰商人别树一帜,他们的确以经商为第一要务,无意宣扬西方的宗教理念。尽管受锁国影响,无法进入日本内地开展贸易,被迫在长崎港附近岛名叫"出岛"的小岛上进行,但两国的往来一直不断。

在与荷兰人长期交往中,日本人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诸多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好学的日本人将其称为"兰学",这种兰学对促进幕府时期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可见,仅仅以锁国眼光来看待幕府时期的日本外交并非完全正确,家光最初颁布的那些法令只不过是要将有意传教的西方人排斥在外,目的是消除身边的政治威胁。实际上,幕府真正的锁国大约出现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而这时候已经属于德川幕府后期,距离家康1600年建立幕府统治快两百年。

反过来讲,要是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人都能向荷兰人看齐,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经商,在为本国谋取利益的同时又能为日本带来实惠,则他们怎么也不会被撵走,只会像荷兰人一样受到幕府的高度重视和热忱欢迎。而正是这些商人的目的不明,时刻不忘传教,搅得日本普通民众"魂不守舍",要挑战幕府权威,这才促使家光不得不采取有力行动。试想,要是日本人到西方国家以经商为名,努力宣传佛教、儒学及神道,则这些国家会无动于衷吗?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允许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进一步说明幕府无意锁国

不仅荷兰人的留下证明了德川幕府并非刻意要锁国,更有幕府准许日本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进一步佐证了幕府并没有闭关自守。

在西方人没有来亚洲之前,日本一直与周边往来频繁,这种传统上的友好接触成了惯例,日本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威胁。故而当幕府断绝与西方一些国家往来之后,与亚洲近邻的贸易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 与琉球国的往来

幕府时期,萨摩藩与琉球国贸易往来密切,而琉球的产品大多来自古代中国。即便1646年清朝建立之初,中国尚处于战乱状态,德川幕府也没有叫停贸易。

除了经贸交往,两国的外交关系也相当之好。据记载,在1850年前的240年里,琉球国使节团就按照国王的旨意出使日本多达21次,有力地增进了两国的友谊。

  • 与越南的往来

1635年前,德川幕府与越南一直保持着繁荣的商业往来,越南多从日本进口铜制钱币和陶器,而日本多从对方进口丝绸及其他陶器,双方互补性强。不过受西方传教士影响,1635年之后,日本便不再与越南开展贸易,上述商品交易活动也就戛然而止。

  • 与朝鲜的往来

日本与朝鲜相隔很近,经贸文化交流不断,但也曾出现不愉快的兵戎相见情况。1592-1597年,丰臣秀吉曾多次派兵侵袭朝鲜半岛,使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

德川家康夺取全国政权后,日朝很快恢复了双边关系,两国分别以对马藩和釜山为贸易点,对马藩位于日本九州岛与朝鲜半岛之间。两国间贸易量相当可观,这从当时十分贫瘠的对马藩逐渐蜕变成富饶之地看出端倪,凭借贸易,该藩的财政收入到1700年竟然与日本最大名藩的米禄不相上下。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不仅如此,从家康在位时的1610年起,到二百年后的1811年,朝鲜国王曾多次派使节前往日本,基本上每15年去一次,这样的友好愿景并非幕府锁国能够取得的。而据史料记载,每次使节阵容都比较庞大,人数都在300人到500人不等。

1635年前,朝鲜曾两次派出规模在428人的通信使团队到访日本,当时的将军德川秀忠、德川家光曾亲自为他们接风洗尘,还带领他们拜谒家康陵墓,要求所有外样大名和谱代大名陪同,这从而彰显了幕府博大胸怀及难能可贵的开放心态。

  • 与中国的往来

虽然幕府不太认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但在整个德川时代,以长崎为中心的对华贸易从未间断,与此同时,还将中国作为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由上可见,幕府时期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如世外桃源,与外界隔绝,其被称为"锁国"的政策也就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封闭、保守,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至多为防范西方人图谋不轨的权宜之计。西方人总以文明者自居,傲慢、自以为是,很少从他国的视角考虑问题,从而给予必要的尊重。

而亚洲国家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日本亦是其中的一员,故而幕府感同身受,虽然名义上对西方采取锁国政策,对亚洲近邻却是持比较开放和包容态度的。这说明幕府的所谓"锁国"是带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那些不守规矩,居心不良,对幕府再三警告充而不闻,执意传教,扰乱社会秩序的西方人只好被赶出,并以锁国令对之,而对周边邻国还是一如既往地友好往来,似乎一点锁国的意味都没有。

德川幕府为什么要

结语

日本四面环海,是典型的岛国,这样的地理环境是不允许锁国的,也无法锁国。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最初二三十年,日本都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国人的,无论对方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

但是西方人,英国、西班牙及葡萄牙人,在日本不纯粹经商,还不时招收信徒,以基督教或天主教授之,造成广大信众思想混乱,一度走向极端,不惜与幕府兵戎相见,这就勿怪幕府不留情,在平定叛乱后将其驱逐出境,并实行"锁国"。而同样经商的西方人,荷兰人却因自己中规中矩的商人品性而赢得幕府好感,从而得以继续与日本发展贸易,且与荷兰有关的兰学还成了日本有识之士必学的学问。

英国、西班牙及葡萄牙人离开日本后,幕府不仅继续与荷兰开展贸易往来,还同样与周边的琉球、朝鲜及中国往来,甚至与琉球和朝鲜的往来更为密切,突破了经贸领域,上升到政治层面,即此而言,幕府的锁国具有特定性和指向性,就是出于防范西方人动机不纯,以经商为幌子,以传教为目的,伺机扰乱社会秩序,以达成其利益诉求。

会泽正志斋是幕府时期著名思想家,他曾指出,"西洋蛮人如附骨之疽,不自知其身份卑下,渡越四海,徘徊不去,屡屡践踏他人之国,今更不自量力,意欲挑战我国于世界崇高地位,其态度是何等傲慢!"可见,幕府的锁国令只是针对西方人,并不是一味地将国门关闭,对于那些讲规矩、懂得尊重、不存在威胁的人,国门永远都是敞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