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作為一名第一次在劇院裡看京劇的80後,竟然在聽不懂的戲文、摸不準的鼓點、看不懂的文武鬥裡情不自禁地叫著好,情不自禁地落了淚,原來廟堂之上的國粹,竟能如此精湛,能夠讓戚繼光恍如再生,血肉豐滿地立在眼前。


我是因為戚繼光這個人物,去看了京劇,還有許多人是為了京劇這個形式而看到了戚繼光,也還有許多人稀裡糊塗地走進了劇場,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收穫了不同的感動,演出中此起彼伏的掌聲,演出結束久久不散的觀眾和熱烈的掌聲都是最好的見證。


這是一部精品,是一部花了心思打造的劇目——我和我同樣並不懂得京劇的朋友,以看熱鬧看到熱淚盈眶的狀態,互相感慨。



此刻回味,整場戲有幾處讓人極為動容的地方,要想看懂,得對戚繼光有點了解。所以,作為他的忠誠粉絲,我忍不住又要說話了。


蓬萊閣下、丹崖山上、登州府氏,蓬萊元素在這部戲裡十足呈現,當然,主角戚繼光便是登州人氏,這是最大的、最暖心的點。


梁玠、胡宗憲、譚綸以及在臺詞中頻繁出現的趙文華、張經和那場著名的王江涇大戰是真實存在的,而梁玠的侄子梁星、張經的外甥女瀋海萍,我這浮在戚繼光學術研究水面的小青蛙,還沒有看到有關他們的記載。


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戚繼光與瀋海平


但是,我極為喜歡在劇中存在的他們。

梁星,要說出戚繼光沒能說的話,戚繼光打舅舅的歷史事實以及戚繼光斬子的民間傳說融合成了梁星這個人物,讓戚繼光與其恩師梁玠的師徒情誼得以綿延,此念甚好。


瀋海萍一角,應是部分虛構了,可是,這個人物表演的,那舉手投足,那身段,也太美了。回到正題,張經畢竟家在福建,這外甥女長在登州,或是為了劇情需要。但這個女一號,在戚繼光內方外圓的性格轉變上有很大的助推作用,這也讓胡宗憲與戚繼光那場關於究竟做個耿直BOY還是圓滑老臣的激烈辯論有了緩衝和落地兒的自然過渡。(胡宗憲與戚繼光辯論這段太精彩了,以至於我都忘記了錄像)


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戚家軍


所以,當讓全場掌聲雷動、此起彼伏的胡宗憲與戚繼光之關於官場為人處世之大辯論結束,我還沉浸其中,為戚繼光有一個愛他、護他、磨練他的上司胡宗憲而熱烈盈眶的時候,瀋海萍竟然說是因為她賄賂了胡宗憲才會有了戚繼光的寧紹臺參將一職。


我雖然理解作者要點透戚繼光在官場為人圓滑些,可我還是不能接受胡宗憲也是這樣的上司。畢竟,愛才、惜才之人是有的,不論是古時的官場,還是今時的官場。胡宗憲這個難能可貴的抗倭將領,就是識才、愛才的人。


但是,此處依然要用轉折,因為戚繼光的性格轉化這是要有的,也是要有事情去激發的。


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胡宗憲與譚綸


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三個大牛人那一臺戲。戚繼光為了百姓,不停的提建議、殺倭寇,可是在官場同僚看來,卻是出風頭、貪功勞。誰還沒個少年的時候,誰還沒個被不理解的時候,英雄也有年少時啊?要何其幸運,才有譚綸、胡宗憲的庇佑,又得何其努力,才能成千古功業?看戲的人,在此刻多是沉默的,或許,也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的時候吧。


而戚繼光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普通人,尤其是一個心思縝密、甚至多愁善感的一個人,他的詩歌中曾經不止一次的表達過憤懣,但他的成就又明明白白地表達著“封侯非我意 但願海波平”的執著踐行:要做成事,怎麼能沒煩惱呢?要做成事,必須要有平臺,那麼,儘管去衝吧!


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胡宗憲與戚繼光的辯論大賽


關於戚繼光的家事,看戲時,又有朋友問到戚繼光怎麼那麼多老婆。

我想說的是,自古美人愛英雄,這句算是小女子擅自揣摩,聊表傾慕之情。


實際情況是,在戚繼光所處的那個時代,納妾,就像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一樣,是約定俗成的。女同胞,在那個時候,更像一個物件,今日我到戚府門上拜訪,沒什麼禮物帶,便帶個漂亮的姑娘吧,還請將軍笑納。就是這樣的風氣,讓他咋辦呢?


戚繼光很不錯了,17歲結婚,一直只有王氏一個妻,這種情況維繫了23年。人到40了,不知道怎麼就變了,又娶了3個妻子。這倒是有記錄的,卻也不應該是咱們今天的關注點,不是嗎?


京劇《戚繼光》在蓬萊演出,落幕後觀眾久久不離場

梁星


關於劇中三次提到的王江涇大捷和張經。明朝很重要的以倭寇圍殲戰役,,是嘉靖朝抗倭以來的首次大捷。可是,戰鬥剛一結束,帶兵打仗的張經就被下了大獄,他在獄中自殺了。本劇,一再提醒戚繼光,不要成為張經一樣的悲劇英雄。


幸運的是,他不是。


本劇以郁達夫的詩開頭,咱們再一起重溫一下。


滿江紅

郁達夫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
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傳烈。
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
到於今,遺餅紀東征,民懷切。
會稽恥,終須雪。
楚三戶,教秦滅。
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
臺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
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