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近日,《鬢變不是海棠紅》正在熱映,該劇憑藉精美的場景佈置、細緻的服裝造型和幽默的劇情,把人瞬間拉入那個戲劇風行的年代,讓觀眾嗅到了一股濃濃的古典味兒,獲得一致好評。劇中關於某些經典的京劇片段的表演,更是讓我們外行也對戲曲文化產生了極大興趣。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鬢變不是海棠紅》劇照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那時的中國軍閥割據,東北三省在日寇的鐵蹄下掙扎浮沉,國難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無論是北平這樣的大都市還是戲劇這一行當,都捲入了這場亂世紛爭的旋渦中。北平作為一座歷史厚重的城市,國粹京劇在這裡誕生,那時候的北平,戲園子遍地開花、名角兒爭奇鬥豔,戲迷絡繹不絕。正如張國榮的《霸王別姬》電影裡演的,一旦成角兒,只要座兒叫好,一夜之間就可名揚四海。該劇就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講述了一代名伶商細蕊和愛國商人陳鳳台為代表的有志之士在戰火動亂中堅守愛國情懷,共同攜手振興中華國粹、守護家國安定。

全劇圍繞梨園興衰,展現“國粹”京劇的魅力與韻味,在劇情上打破傳統文化劇的格局,展現了包括《長生殿》《百花亭》《霸王別姬》《趙飛燕》《晴雯》等在內的數十部經典劇目片段,橫跨旦角八九個流派,青衣、花旦、花衫、刀馬四個行當,掀起了一股京劇“國潮”熱,最大程度地向觀眾普及了戲曲知識。

戲曲曾經是咱們老祖先留下的國寶之一,可如今,由於社會的環境、人們的審美習慣的極大變化,戲曲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了。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京劇脫離了時代,脫離了整整一代人。

很多人認為,相比當下適人們喜聞樂見的的通俗大眾文化,京劇等作為一定年紀的戲劇種類必然被歸類於帶有神秘感、對普羅大眾具有一定門檻的高雅藝術。但其實,早在幾百年前,京劇也是當時的通俗大眾文化。從《鬢邊》一劇中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消遣娛樂的方式就是去戲園子裡聽戲,當時的“名角兒”大概也相當於今天的“一線明星”吧。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座兒”叫好

其實不過是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戲曲並非是絕對的“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對於以戲劇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在在保持文化內核的同時,在結合當下的文化特色進行創新改造,推陳出新,這樣就可以使戲劇等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本人也是一名戲曲愛好者,在此便拋磚引玉,從戲曲基礎知識劇裡的經典劇目兩個方面聊一聊《鬢變不是海棠紅》裡戲劇文化。


戲曲基礎知識——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

1. 何謂“梨園子弟”

劇中有這樣一幕:梨園會長姜榮壽過壽,但商細蕊卻沒有參加,引來姜會長的不滿,這一衝突也為後來劇情發展埋下線索。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什麼是“梨園公會”?什麼又是梨園弟子”?

梨園公會是在京戲曲界人士的群眾組織,清康熙以後,名稱幾經變化,先後名為“精忠廟”、“正樂育化會”、“北京梨園公益會”、“北平梨園公會”等。

梨園就是指戲曲界,梨園子弟就是戲劇演員。

這個稱號其實是從唐朝而來。唐玄宗時,歌舞興盛,唐代開始出現教坊,是全國最頂尖的培養宮廷音樂人才的部門,聚集了全國優秀的歌舞、器樂人才。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這樣一句:“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從中也可一窺當時教坊的盛況。唐玄宗極具音樂天賦,對當時的教坊出來的樂工很不滿意,因此自己親自培養,因為在當時長安禁苑旁邊的有一處梨園,所以就叫梨園了,故而梨園就是唐玄宗培養樂工的部門

梨園子弟全部從太常樂工裡面挑選,有幾百人,陣容龐大,由唐玄宗親自進行排練。所以梨園子弟都是皇帝的學生,故而每個人都技藝超群。此後,梨園裡的職業樂工部分流落民間,極大地促進了民間音樂藝術的進步,再後來,梨園子弟就指代戲曲演員了。

2. “唱、念、做、打”指什麼?

劇中商細蕊苦苦練功,練就一身本事,才有了後來的一夜成名,他練的就是“唱、念、做、打”四功。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屋頂練功頓悟

“唱、念、做、打”也稱“四功”,是京劇打造人物,表達情感的最重要的藝術手法。

唱功,主要就是演唱的功力,通過演員的聲樂表演製造藝術感染力,表現出戲劇裡面人物的心理變化,這是打造人物的重要手法,也是戲曲演員最基本的功力。

念功,說的是人物的唸白,和“唱功”互為補充,能夠把人物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透徹。

做功,是舞臺表演的動作技巧,主要是演員的形體動作,偏向舞蹈化,藉助演員的手眼、身法、步法傳達人物的心理變化。比如劇中商細蕊的“玄女步法”、陳紉香的“仙人步法”。

打功,特別指傳統武術的舞蹈化,對生活裡面的打鬥展開細緻的藝術凝練。這部分也是我們最喜歡看的,方寸之間傳遞出的是打鬥的精髓。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核心,通過四功的合理配合,塑造出性格鮮明、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這“四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京劇事業的進步與繁榮。

3. “生、旦、淨、末、醜”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劇中商細蕊扮演的是旦角,即戲曲表演中的女性形象,許多觀眾也正是被商細蕊“比女人還女人”的風情吸引。

“生、旦、淨、末、醜”就是京劇裡的角色行當分類。

生行,戲曲劇目中的男性形象,其特點是以面部化妝為俊扮。根據其年齡、身份的不同可以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比如劇中侯玉奎和商細蕊合唱《武家坡》一戲中,侯玉奎唱的就是生。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生行

旦行,戲曲劇目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比如劇中商細蕊大部分都在唱旦。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旦行

淨行,俗稱“花臉”“花面”,大多扮演性格粗獷豪放或陰險奸詐以及相貌特異的男性人物,如張飛、李逵、曹操等。根據所扮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而分為若干專行,即京劇的正淨、副淨、武淨和毛淨。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淨行

醜行,由於化妝時常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扮演的人物種類繁多,又根據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劃分為文丑、武丑,扮演女性人物時稱彩旦、丑旦或搖旦。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醜行


《鬢邊》裡的經典劇目——臺上是戲,臺下是夢

小時候,我常常不懂爺爺奶奶為什麼喜歡聽戲曲,總覺得難看、難聽、難懂。後來看了《紅樓夢》,被小說裡關於戲曲的描述所吸引,慢慢地開始驚歎於戲曲的魅力。

正如劇中的程二爺,從初時對戲的看法是:“我留過學,愛看電影,對戲真不懂”再到後來經常在書房裡放商細蕊的戲。我想,唯有了解,才有熱愛,當你用心去了解戲曲,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有許多經典劇目,一曲一曲聽下來,更覺餘音嫋嫋、三日不絕。

1. 《百花亭》

在第一集中,商細蕊初次亮相,唱的就是《百花亭》。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百花亭》

《百花亭》又名《貴妃醉酒》,取材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其背景是:唐玄宗本與楊貴妃約好在百花亭設宴,一起賞花飲酒。到了約定的那天,楊貴妃先到百花亭,備齊等候聖駕,唐玄宗卻遲遲不到。有人來報,原來皇帝已臨幸江妃宮,楊貴妃聽後,十分懊惱,心生忌妒,風情萬種,一時難以排遣,所以獨自飲酒,獨賞春景,凸顯了楊玉環對唐玄宗的柔情。該劇本源於乾隆時一部地方戲《醉楊妃》的京劇劇目,經京劇大師梅蘭芳傾盡畢生心血精雕細刻、加工點綴,成為梅派經典代表劇目之一。

2. 《打嚴嵩》

第三集中,商細蕊不滿姜家人和金瘸子私吞抗日義款,又唱了一出老生戲,暗諷金瘸子等人的奸佞形象。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打嚴嵩》

《打嚴嵩》的故事背景是:明靖年間,嚴嵩父子權傾一時,欺上瞞下,殘殺忠良。有一位叫鄒應龍的御史秉性耿直,對此極為憤恨。他混入嚴府,並取得了嚴嵩的信任,將其誆進開山府。鄒應龍暗提前到開山府設計將嚴嵩痛打了一頓,後又假意為嚴嵩驗傷,在御街上把嚴嵩痛打了一頓。《打嚴嵩》是一出荒誕的輕喜劇,嚴嵩在這戲裡雖是反派奸臣,但被演員塑造的幽默詼諧、神經大條,讓人忍俊不禁。

3. 《霸王別姬》

第三集商細蕊在平陽給曹司令唱戲時,唱的就是《霸王別姬》,引來曹司令一陣感嘆,想把商細蕊的水雲樓留在自己身邊。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被稱為“千古悲風”。其背景是我們熟知的霸王別姬的故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項羽被韓信圍困在垓下,十面埋伏。此時,漢兵又高唱楚歌,使項羽以為楚軍都已降漢,自己已敗,虞姬不願苟活,為項羽舞劍後自盡,項羽也最終在烏江自刎。此劇本是京劇史上兩位大師梅蘭芳、楊小樓創作的經典劇目,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壯和虞姬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尤其是舞劍的片段,讓人百看不厭,舞劍時的唱腔、舞蹈和曲牌非常吸引人,“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的如意冠和魚鱗甲,霸王的無雙哭臉以及霸王盔、霸王甲,都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4.《救風塵》

第四集中,商細蕊在程二爺孩子滿月酒堂會上唱的就是《救風塵》,暗指師姐背叛自己。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救風塵》

《救風塵》的劇情是:妓女宋引章本與秀才安秀實有婚約,但是卻嫁給了富家子弟周舍,婚後遭遇周舍毒打,寫書信求姐妹趙盼兒救助。趙盼兒巧用計謀,從周舍手中騙得休書,成功解救宋引章。《救風塵》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諷刺喜劇。關漢卿以辛辣的諷刺和誇張的幽默,來暗指當時地位不高的女子在婚姻中的不公待遇的社會現象。

5.《長生殿》

第五集中,商細蕊一曲《長生殿》讓各位座兒感動流淚,也讓程二爺認識到戲曲的魅力。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長生殿》

《長生殿》的故事背景是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故事。該劇分兩卷,共50出。前半部分講唐明皇繼位以來,勵精圖治,國勢強盛,後來發現宮女楊玉環才貌出眾,故而冊封為貴妃,兩人十分恩愛,長生殿盟誓,要一生一世在一起。不料安史之亂,安祿山帶兵進攻中原,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出逃,最終在馬嵬坡,士兵譁變,唐明皇被迫處死楊貴妃。後半部分主要根據野史傳聞改編,楊貴妃死後,唐明皇念念不忘,請道士做法,找到楊玉環的魂魄。楊玉環也深深想念唐明皇,併為自己生前的罪愆懺悔。他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最終,玉帝傳旨,讓二人永結夫婦。但其實玉帝本來虛無,“恩與愛總成空”,如此結尾,其實是一種深層的悲劇意識。總體而言,《長生殿》是一部以寫“情”為主,兼寓政治教訓與歷史傷感的作品。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戲劇,是“四大古典戲劇”之一,也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一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也稱“四大古典戲劇”。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

6. 《戰宛城》

第十集中,佘詩曼飾演的二奶奶去看商細蕊唱戲,商細蕊唱的就是《戰宛城》中的“思春”一折,被二奶奶說:“模樣真俊,比我們女人還女人呢!”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戰宛城》

《戰宛城》的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講的是曹操“轉勝為敗”的故事。曹操征戰宛城,擄佔了守城大將張繡嬸母寡婦鄒氏,後張繡用計夜襲曹營,大敗曹操,刺死鄒氏。該劇“思春”一折廣受好評,是講寡婦深夜的種種形態,是鄒氏的“獨腳戲”,用“啞劇”的手法和細膩的表演展示寡居春閨的種種情態,歷來深受歡迎。

7. 《活捉》

在第十四集中,陳紉香和商細蕊打擂臺,陳紉香以姜家獨門絕技“仙人步法”贏得座兒們的陣陣喝彩。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活捉》的故事背景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講的是宋江納閻惜姣為妾,並建烏龍院給她居住,可閻惜姣與宋江同衙文書張文遠私通,宋江有所察覺,兩人大鬧一場。晁蓋等人因感念宋江救命之恩,派劉唐下書致謝,宋江不慎將劉唐所送書信留在烏龍院,被閻惜姣所拾。宋江回院索討,與閻惜姣發生爭執,後不小心將閻惜姣殺死。閻惜姣死後,魂魄飄零,心有不甘,於是她便將姦夫張文遠活生生地捉到地府共做夫妻。陳韌香的絕活——“仙人步法”,其實就是京劇舞臺上的“魂步”,即鬼混走路。

8.《趙飛燕》

在第十四集中,陳紉香和商細蕊打擂臺,商細蕊唱的就是《趙飛燕》,因一幅畫而得靈感,在鼓上走“玄女步法”,把趙飛燕的靈動表演的淋漓盡致。

京劇“新國潮”:淺談《鬢變不是海棠紅》裡的戲曲文化

《趙飛燕》

《趙飛燕》的背景故事便是趙飛燕的傳說。傳說中趙飛燕身量纖纖,舉止翩然,就像花枝一樣顫顫然,舞姿飄逸、身輕如燕,可做“掌中舞”。其中商細蕊所用“

玄女步法”設計源自京劇舞臺上的“羽舞”,《趙飛燕》本身在京劇舞臺上並沒有演出過,但其“玄女舞”的設計確是源自京劇舞臺上的“羽舞”,“執羽而舞”則以羽翼飛昇之感襯出了趙飛燕的飄逸如仙,劇中商細蕊所持的便是“羽”。


結語

該劇中由商細蕊為主要代表的一眾旦角兒不僅扮相華麗精緻而且絕美驚豔,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扮演的戲中人物楊玉環、虞姬、趙飛燕等戲曲人物角色在一顰一笑中柔美嬌俏,一舉一動皆是風情,以符合現代人接受文化的獨特方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代風貌與古典氣韻。作為一部商業劇,此劇在傳承文化方面算是成功。

正如劇中程二爺看完《長生殿》後的頓悟,每一曲是寶藏,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學習。

“媽媽,我終於明白了,你為之魂牽夢繞、遠走他鄉的東西。

你唱的楊貴妃,你愛的戲,原來是這個模樣。

戲臺上短短几折,商細蕊載著楊貴妃的魂,亦歌亦舞,踽踽獨行,歲月都在他的袖子裡,一拋水袖一聲嘆,演的人痴了,看的人醉了。

臺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戲中,臺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夢裡,一夢一生,一生一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