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留犢記》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添錦繡

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鑑賞,必須滌除玄鑑,凝神靜氣,專心致志,才能妙筆生花、披文入情、徜徉於斑斕的藝術世界。當看完少兒京劇《留犢記》,我再也坐不住了,急吼吼地想出戲,以表達欣賞完活潑可愛孩子們精彩演出的觀感。

京劇《留犢記》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添錦繡

《留犢記》演職人員


淮南市是“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中國少兒藝術之鄉”,全本少兒京劇《留犢記》的公演,是兩個國字號品牌聯手迸發出的創作靈感與創作活力。這出戏是淮南市2018年度立項的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的重點項目,是淮南市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重頭戲,由市委宣傳部策劃,市文聯悉心指導,市戲劇家協會與淮南五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袂創作表演而成。


這臺京劇得天時地利人和,伴隨著淮南市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步伐創作完成。2018年5月8日,淮南市被命名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9月15日正式授牌。在此期間,《留犢記》開始立項、編創、排練。公演之前,2019年1月北京京劇院青年劇團第二屆走進淮南慰問演出時,《留犢記》選段作為暖場節目,第一次公開亮相,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和好評,提振了創作表演團隊的精氣神。項目團隊又經過大半年排練、試演,最終公演。一經公演,觀眾們拍手稱讚:看完《留犢記》,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家鄉,還有這麼美好、充滿教益、影響全國的歷史故事!策劃指導單位也讚不絕口:這臺戲選了個好題材,劇本創作功底紮實,演員們的表演精彩無比。的確,《留犢記》是舉全市之力創造的精品力作,充滿了人間守正擔當情懷,是一曲廉政正直的讚歌。


一臺好戲,首先必須具備好素材、好題材、好故事。《留犢記》都具備了。它取材於流傳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城內的一則典故——“時苗留犢”。它積極向上、健康清新、充滿正氣,是淮南申報成語典故之城,重點推薦的成語典故,為獲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爭了光添了彩。

京劇《留犢記》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添錦繡

  

《留犢記》劇照


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流傳至今有兩千年了。最早見於《三國志·魏書》,說的是東漢建安年間壽春令時苗坐牛車赴任,離任時拉車的母牛已有犢。時苗不顧百姓勸阻,以牛犢產自壽春,不歸自己所有為由,堅持棄牛犢而去。一位廉潔正直的清官形象誕生了,以至於後來數十年,壽縣歷任縣令,都是不肅而治,時苗本人也因為嚴於律己,做官為民而官至“典農中郎將”。元代監察御史王惲《題時苗留犢》詩表揚時苗:“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壽縣城內也留下了留犢池、時公祠、留犢祠巷等遺蹟。


其次,演出成功得益於精益求精的編創團隊。編創團隊以市劇協、曲協為班底。他們詳盡蒐集資料、列出編寫提綱、數易其稿、細琢精磨。“時苗留犢”的故事,看似簡單,其中卻涵蓋了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風靡、不肅而治、攀轅臥轍、相送於道等多個故事情節的成語。這些滿含敬意和正能量的成語,充分顯示出時苗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如何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地概括提煉就成了創編的主要矛盾。按照戲劇“集中凝練、以小見大、衝突為要”的原則,最後以獨幕劇的形式,圍繞“相送於道、攀轅臥轍”內容,在時苗赴任他縣與百姓相送、百姓送牛與時苗留牛、把百姓的攔與時苗的勸等衝突中,展示人物個性;在眾人合唱中表達對時苗的讚美,一氣呵成,蕩氣迴腸。


再次,得力於一批賣力表演的小演員們。他們認真投入、裝扮俏麗,唱功紮實、技藝嫻熟,把時苗離任壽春時百姓不捨、萬人相送的感人場景,進行了淋漓盡致地呈現。演員是清一色在校的小學生,對京劇無比熱愛,在導演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演得有模有樣。為了符合兒童心理,體現京劇的唱唸做打的功夫,編導運用動物兒童劇的形式,把母牛和小牛擬人化處理,構成了母子關係。同時分時苗為老生,小牛為武丑,母牛為花旦,攀轅臥轍的鄉民代表老漢為花臉等不同的角色,使得舞臺上唱腔豐富多彩,人物個性鮮明。

扮演時苗的小演員,在唱腔訓練下了不少苦功夫,劇中他有三處長的唱段。特別是第三處,當百姓全體跪地,一定要讓他“該”把小牛帶走時,他凜然唱到:“人生明鏡可為鑑,不貪分毫是經典。決不能,經營魚塘就沾葷腥,管轄牧區必得羶。到任時一本正經道貌岸然君子臉,離任時車載船裝財貨連轂慾壑難填。怨聲載道傳罵名,居官知恥才能樹威嚴。時苗我壁立千仞、凜然難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鏗鏘有力,感染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在戲中感動得百姓,最後留下小牛,釋轅起身,夾道相送。正如演出時主持人評價的那樣:“典故名城落淮南,留犢美德代代傳;喜看今日淮南娃,唱唸做打真不凡。一身正氣學時苗,滿腔豪情行得端;他日報國成棟樑,共創文明新家園。”

當然,這出戏還有一些不足,比如舞臺美術是以八公山春天梨花桃花油菜花盛開的春天為佈景,沒有突出壽縣古城;舞臺道具不夠精細,比如,為給時苗縣令送行,挎上一籃雞蛋,結果籃子是超市賣“土雞蛋”的包裝籃,東漢時候雞蛋哪來的土、洋之分,很不協調。

  

編創團隊的戲劇家們也意識到,這部作品還需要繼續打磨凝練提升。通過“戲曲進校園”、“文化進萬家”等演出活動進一步改進提高,為更好地傳播淮南這座“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增光彩添錦繡,從而形成“南有黃梅《六尺巷》,北有京劇《留犢記》”的生動局面。(方 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