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一個字,京劇“幹”不過相聲!對京劇發展的點滴思考

最近德雲社又被捲入風波中。最後,以老郭同志發聲,給出了12個字的警句“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表明了個人態度,為這一次的風波畫上句號。我想說的是,由此可見,以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行當正在飛快的吸收流量,飛速崛起中。反觀,同為傳統藝術的京劇,最近幾年雖然也為了迎合年輕人也做了不少改變,也有不少年輕的藝術家在積極努力的推動著京劇,向著年輕人進行迎合。各大視頻網站也有在推京劇這樣的傳統藝術,比如bilibili等。而一些諸如《珠簾寨》,《徐九斤升官記》,《游龍戲鳳》之類的這些做工蠻多,蠻有趣的戲,也逐漸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但是總是感覺不溫不火,好像總是沒有什麼熱度,讓人

擔心這門傳統技藝是否能跑贏這個靠吸引眼球來傳播的時代

就是因為一個字,京劇“幹”不過相聲!對京劇發展的點滴思考

今天我斗膽來講一講,我覺得京劇為什麼在消費市場上幹不過相聲的原因,各位請慢慢往下看。

相對於“出生”在北京天橋的相聲,京劇可以說是一門自打問世起就自帶藝術屬性的技藝,凡是屬於藝術的東西,大概入門的時候,都是喜歡不起來的。不信的話,可以想想小時候學樂器,學畫畫的時候,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是在爸媽的淫威下,“含淚”上路的。而現在的京劇無疑比這些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又多了一道門檻,因為年輕人普遍會有一種排斥的態度,認為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只是老人家才會喜歡。這是其一。

就是因為一個字,京劇“幹”不過相聲!對京劇發展的點滴思考

還有,京劇總體顯得那麼高雅,而且有點不接地氣,至少京劇藝術家們不能像老郭同志,不能像德雲社的小先生們渾插打科,那麼符合觀眾的胃口,要有派,得端著。從各路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得知舊時候:人們在戲園子裡聽戲,老聽眾喜歡靠著柱子,閉著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搖晃著腦袋,手在輕輕地敲著板眼,聚精會神的欣賞臺上的歌唱,遇到一聲韻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著了癢處一般,從丹田裡吼出一聲“好!”若是唱出了錯,便不容情地來一聲倒好。梁實秋先生稱這是真正的聽眾,是他來維繫戲劇的水準不墜。

就是因為一個字,京劇“幹”不過相聲!對京劇發展的點滴思考

如今得益於人們素質提高這個優良傳統,在京劇劇場是逐漸消失,畢竟京劇如今是非遺文化,高雅產物,登臺的都是藝術家,高水準的人兒。倒是在隔壁相聲劇場,觀眾“砸掛”,“刨活”樂此不疲,恨不得花了票錢,還要自己捧哏。

再者,對於我們心中認為的老年人很喜歡京劇,老年朋友的市場就是京劇的自留地,就我的觀察來看,這個理論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是不成立的。諸如很多老人,放著穆桂英掛帥,然後躺在沙發,靠椅上,就睡這了。對於這一部分老人來說,京劇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他年輕時,只有京劇是隨處可見的屈指可數的娛樂形式之一,聽戲已經變成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了,毫不誇張的說,京劇只是他生活的BGM。我們還可以在小區或者社區老年活動室,老年活動中心觀察到,很多老年人看京劇主要是為了消磨時間,一齣戲一下午就過去了,老哥哥老姐姐一起聊聊天找個樂嘛,如果你半路給他們吧電視換個什麼奔跑吧,兄弟或者放個復仇者聯盟什麼的,其實他們也挺樂意的。不過近年來,我注意到,周圍公園裡有老年人斥資數十萬,購買專業音響設備及樂器,自己拉起隊伍開始吹拉彈唱,好不快哉!我時常,晚飯後,散步時,駐足觀看,得三字結論“真會玩!”

就是因為一個字,京劇“幹”不過相聲!對京劇發展的點滴思考

總得來說,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講究四功五法。所以在看京劇的時候,不光是看他的做工有多麼有趣,詞有多妙,調有多沒,唱的有多好聽,而是看它的整體,包括演員之間的配合等等,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是個高深的活,一般人沒有在戲園子裡泡個五六七八年是泡不出來的,這在現代講究快消文化的今天無疑又是一個難關,和現在快節奏的時代不相符合!而它本來可以吸引到的市場被另外一些隨著時代進步的傳統藝術所吸引,“自留地”也逐漸被蠶食,光靠政府主導和政策傾斜是無力推進京劇藝術發展的,始終還是需要讓這門藝術適應時代,畢竟藝術家也是要吃五穀雜糧的嘛!我們要知道,

整部戲劇發展史,就是“變”的歷史。例如京胡這種東西,根本不是京劇“與生俱來”的,是在梆子胡琴的基礎上,全面改造創新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