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AI的威脅:未來它終究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當下的生活中,我們不得不說,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據統計,中國有近8億網民,有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網絡零售市場,連續六年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消費大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超過40%,智能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也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了機遇。

對於人工智能是否模仿人腦工作原理,如果我們沒有搞清楚人腦是怎麼工作的,又何談用機器來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所以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腦的工作原理,而是要用機器的方式實現人腦能夠實現的價值或者作用,真實因為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的諸多價值,李開復曾經說過,人工智能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革命,未來必將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

來自AI的威脅:未來它終究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發展起來的對立面就是,我們會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恐慌。事實上,我們為何會產生恐慌,其實是來自於對人工智能的不瞭解,如果我們能認識到人工智能只是人類的工具,就能能為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態度,將有助於驅散心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恐懼。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都屬於弱人工智能範疇,專注於且只能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人工智能,比如AlphaGo。所以,我們更願意將弱人工智能看成是人類的工具,而不是將它視為威脅。

關於人工智能的威脅,大多數人認為是存在於它取代人類工作,然而被取代的工作僅僅是通過重複性的練習就能習得的工作技能,這是一定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和這種重複性鍛鍊得到的技能不同,那些所特有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是無法被取代的。此外,因為人與機器產生了新的協作方式,還會出現新的工作類型。

從人工智能威脅的另一面來看,人工智能可以承擔簡單重複性的勞動,比如普及外語翻譯這項語音識別技術,可以把人說的話實時轉寫成文字,準確高達98%。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人工智能是可以顯著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應用在原來依靠人工去識別、審核圖片和視頻,工作量很大、速度很慢,現在則完全可以交給機器,它能快速過濾掉大部分無用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

來自AI的威脅:未來它終究會對我們產生威脅?

人工智能可以拓展人類的感知。“人的感官只有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延長人類的感知能力和行動能力。”宋繼強說,“少數人天生就有聽覺障礙、視覺障礙等,人工智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人類探索新的未知領域。人腦是如何持續學習、積累知識,人是如何產生情緒和意識,這些目前都還不知道。有了先進的算法之後,結合數據做快速分析和跨領域綜合比較,有望探索人類認知和心靈層面的東西。

所以,從長遠看,這種工作轉變絕不是一種以大規模失業為標誌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在調整基礎上,人類工作會大量轉變為新的工作類型,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人類生活的進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