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歷史告訴我們,P2P不會一刀切

最近聽到一些聳人聽聞的風言風語,比如“某地監管發話,X省XX月後,一個平臺都不留。”“除某地之外,其它地區網貸平臺一刀切”。

01

作為出借人群體的一員,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些傳聞呢?理性來說,我認為加速清退是確實存在的,“三降”也是今年監管工作過去半年和未來半年的重中之重,這是明面上的話。但所謂“一刀切”,實在是過度解讀,販賣恐慌了。

那麼中立客觀的信息是什麼樣的?我認為像下面這條消息比較可信:

“7月24日媒體傳出,上海市金融辦召集各區金融辦開會,提及今年9月底要把網貸餘額再壓降一半到1000億元的規模,最後只會留下20家左右平臺。”

首先,它是“降機構數量、降行業規模、降涉及人數”的落地指標,跟監管要求一脈相承。

我們清楚監管工作的根本目的,第一肯定是“降風險,護秩序,維穩定”。這點是做整改要三降,包括之前出臺108項規定,要求實繳增資,要求風險準備金等等的原因。

第二個是普惠金融還是要發展的,這是不會一刀切的原因。國家經濟要發展,要和美國打貿易戰,必須以有活力的經濟作為支撐。怎麼保證經濟活力呢?不僅在於央企、國企的發展,更重要的在於促活民企私企,甚至小微企業的發展,以及個人生產消費力的拉動,後面三個總結起來,就是要發展普惠金融。

而P2P是最能推動普惠金融活力的發動機。像有的平臺做小微企業貸,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幫助小微企業發展。有的平臺做車貸、做消金、做個人信貸,就是拉動個人生產消費,促活民間經濟。這符合國家近年發展方向,尤其是處於衰退週期的當下經濟環境。

P2P致力普惠金融發展,一刀切對誰都沒有好處。

02

還有人說,P2P從2016年說整改至今,3年過去了,備案卻一次又一次的延期。

這是不是也證明所有P2P平臺都無望了呢?

其實我們現在經歷的都是別的行業經歷過的,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大洗牌。比如信託業從1982年至今,經過了6次大整頓,整頓期也是信託業的信心陣痛期。

第一次在1982年,國家開始嚴格限定信託公司的成立權限。

是不是感到熟悉,2017年12月,P2P監管下發《關於做好 P2P 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強調,2016年8月24日以後新設的機構都不予備案。然後今年4月網傳備案文件,有要求實繳金額和風險準備金。作為平臺基本門檻。

第二次在1985年,國務院要求停止辦理信託貸款和信託投資業務,已辦理業務要加以清理收縮,次年又對信託業的資金來源加以限定。

第三次在1988年,人民銀行開始整頓信託投資公司。第二年,國務院針對各種信託投資公司發展過快(高峰時共有1000多家),

管理較亂的情況,對信託投資公司進行了進一步的清理整頓。此外在90年代直至21世紀的頭10年,國家對信託的大整頓也沒有停止。

對信託的清理整頓,跟今日P2P的“三降”也很像。1999年,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對239家信託投資公司進行全面的整頓撤併。此時,信託由1000多家剩下兩百多家。直至目前,信託牌照只有71張,正常經營的信託公司僅68家。

從信託的發展之路對比P2P,當初都是千家以上級別,都經歷了長時間的大整頓,信託的整頓持續30年,從千家整頓至幾十家。P2P從兩千多家整頓到現在八百多家,也才整了3年,可見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終結果如何呢?現在的信託管理規模很大,在國計民生中低位不可或缺,機構也以數量少而精大公司存在著。P2P將來也很有可能將淘汰90%的平臺,最後剩下幾十家大平臺。

總體而言,P2P當下處在高速清退期,毫無疑問會有大批平臺離開行業。但會不會一刀切,全部清退呢?因為P2P對普惠金融的巨大貢獻作用,使得國家不會這樣極端。而P2P這幾年所面臨的大整改,也是前人走過的必經之路,我們不必過於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