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商贾云集的旅淮会馆

 

那些曾经商贾云集的旅淮会馆

会馆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封建社会各地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不外乎沟通家乡与在外商人间的联系,同乡学子赴京赶考,途经此地接待安排食宿等事宜。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驻外同乡合法权益等。历史上,会馆一直承担着相关祭祀功能,是另一种形式的祠堂庙宇。
  清代,淮安人同样也在北京前门驴马市大街,麻线胡同内设立淮安会馆。
  明清时期,河下商务鼎盛,是全国商务集散地之一,清康熙以来,河下成了淮盐集散地。大批盐商驻足河下,外地各路商人为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淮的利益,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会馆以便有一个议事的场所。从西门庆城门外运河堤至河下湖嘴周围,不到五华里地段共有九座会馆,会馆按经营种类和行业特点设立,这些会馆见证了当年运河之都的繁华。
  会馆大都建立在紧靠运河边,以及河下湖嘴大街、中街、竹巷、萧湖南北等处。是考虑到人外出旅行和商品运输的便捷,因当时出行的交通工具唯有船只。至今有的会馆还有址可寻。
  江西会馆:江西人办的,建在西门外运河堤东侧,会馆是经营木材的。江西人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早期修建的江西会馆或江西同乡会都是以万寿宫命名的。


  江西的木材运输多选择水运。首先要将木头扎成木排,再扎成一个一个筏,然后再串连起来,成为长长的木排,赖以人力拉纤或风力顺河道运输。
  江西的木材又是怎样从大山中,运到千里之外的淮安呢?
  赣南山区所出产的木材,从山上砍伐后,顺赣江下至鄱阳湖入湖口的吴城,大批的木排在这里集结后,需重扎为大排,押运的运夫也都吃住在木排上。然后经鄱阳湖,进长江由西往东,经瓜州转入运河至淮安。
  福建会馆: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宋代福建莆田林氏女,是我国沿海地区普遍信仰的海神。福建省籍会馆在闽台人聚居区内修建了妈祖庙、天妃庙、天后宫,祭祀天妃。清顺治年间,福建十闽堂商人即福建纸商,在河下萧湖北部建有福建庵,内奉天后,亦为福建会馆。有过祭祀妈祖的活动。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重建圣母殿。旧址在吴承恩中学校园西北隅。
  尚存的清道光年间的福建会馆“天上圣母碑记”石碑,现收藏在勺湖碑园。
  定阳会馆:在竹巷街内,由山西人办,会馆是开钱庄的,主要是放高利贷、收印子钱和承办异地汇兑业务。一直都有山西人马姓人家居住,大跃进年代被拆。旧址在魁星楼小游园西北侧,紧邻竹巷街路边。

  尚存的定阳会馆石匾收藏在勺湖碑园。
  新安会馆:在莲花街西,通济桥南,南临萧湖。会馆是莲花街内的周宣灵王庙修缮后改建而成。是徽州人办的,主要经营淮盐和典当业。
  明清时期,漕运处于鼎盛阶段,河下又是淮盐集散地,这里云集了大批的旅淮商人。清道光九年(1829),徽商在淮成立同乡会,需要有一个议事的场所,就选址在周宣灵王庙里设立了会馆,因徽州境内有一条新安江,古时徽州又称新安,故称“新安義所”(亦称新安会馆)。192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受家乡的徽商请求,派南京晓庄师范学生李友梅等三名同学,在“新安義所”内创办了新安小学,新安小学的光辉革命历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1935年10月,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由被莲花街乡亲们亲切称为“古庙活菩萨”的校长汪达之任顾问,14名学生组成的“新安旅行团”,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中国22个省、市、区,历时17年,行程5万里,为宣传抗日救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现新安小学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安義所”的石匾收藏在勺湖碑园内。
  江宁会馆:在河下中街,清代江苏南京商人所建。现存大厅一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上端镶嵌“江宁会馆”汉白玉质地匾额。

  润州会馆:镇江丹徒人办的,会馆经营旱烟和酱园。会馆在北角楼外萧湖边,是北角楼旁观音庵改造的。清嘉庆年间,润州(镇江丹徒)岱江的旅淮商人在淮经营旱烟、酱园业,为联络乡情和维护在淮同行的利益,需要一个议事的场所,经过同行的老板商议,购置了运河边北角楼旁萧湖边的一处带有三进院落的房屋,改建会馆(现尚存大厅一座,为硬山造,抬粱式,卷棚顶,前有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尚存最好的会馆。
  解放后五十年代,淮安县手工业局经理部的仓库,建在润州会馆内。润州会馆便完成从清代建立以来,一百多年会馆功能的使命。
  四明会馆:位于湖嘴大街程宅,清代浙江宁波商人所建。宁波境内有座大俞山,山峰顶有“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照射进去,又称“四明山”。四明会馆主体结构尚存,坐北朝南,现为市民张姓居住。
  三皇会馆:经营中药材。清末民国年间,由溧水和本地药材商人所建。淮安中药店同业聚集议事的场所“三皇会馆”,位于北门莲花街西端,靠近河下湖嘴附近运河堤现“杉木防空林”处。
  每年四月二十八,药王爷过生日。会馆主事通知城内、河下、河北、下关等处的中药店的老板,并出面筹款操办宴席,每次摆席都有五、六桌,中药店的同行老板届时到一起喝酒吃饭,共谈生意之事,借此机会叙乡情。需要碰头,都选择清早和晚上,以错开各自的营业时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维护古运河东堤的安全,水利部门在三皇会馆所在的地段上,栽植杉木防护林,搬迁居住此地的居民后,拆毁了三皇会馆仅存的三间大殿。
  浙绍会馆:在水桥边,经营绸布业,绍兴绸布商人所建。
  湖北公所:罗家桥北都天庙旁,湖北商人所建。
  清代以来,由于商品市场的发展,导致很多外地人在淮安安家置业。晋商、徽商在河下侨寓,定居者日多。有些商人在河下买田置宅,并将亲属和自己的子女一齐迁来。
  当年众多旅淮商人的后代逐渐与当地人联姻,他们早已溶入淮安人当中。因而淮安也就成了这些旅淮商人子孙的衣胞之地,但从姓氏中还可找到他们祖籍是何方的,如晋商-阎、乔,徽商-程、汪,赣商-曹,闽商-汪,浙商-何、李。据现在仍居住河下及城内的旅淮商人的后代中往往按自己的姓氏、辈分,便可以找出自己的同宗、同辈的人来。真应了“中国人有着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民间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