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人生不要留遗憾,也不应辜负为自己付出真心的人

《追风筝的人》:通过追风筝的方式让亲情回归,人生不要留有遗憾。

打开《追风筝的人》之前,我没觉得它和其他的书有什么差别,换而言之,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些平平无奇。但是,和其他的名著一样,看完了以后,才发现是我过于狭隘。

德裔瑞士作家海塞说:“对已经过去的一切没有什么好遗憾的。遗憾的是现在和今天,遗憾的是我失去了这无数的时辰和日月,这些岁月只是让我忍受痛苦,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欢乐与震动”。

《追风筝的人》:人生不要留遗憾,也不应辜负为自己付出真心的人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哈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哈桑年纪相仿,抛去身份差别,他们俩像是亲兄弟一样一起长大。在开始说话的时候,哈桑第一次说出了的名字却是阿米尔。这是书里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哈桑一直挂念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能是他的少爷。

书中的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而哈桑也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他们两人一个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一个擅长追那些被割断的风筝,在阿富汗,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的所有权是追到它的人。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名字的来源。

因为阿米尔,哈桑不在意会不会遭到父亲的责难,他只要阿米尔安全。哈桑一直不由自主地保护他,像是一种天性,护犊子一般把阿米尔放到身后。虽然阿米尔每次都是沉默和谎言,对待父亲也不愿意坦白事实,哈桑从来不埋怨他。

《追风筝的人》:人生不要留遗憾,也不应辜负为自己付出真心的人

在经历了追风筝比赛后,阿米尔难以接受自己的懦弱,他无法接受自己和哈桑的差距,哈桑做得越好,阿米尔就越发地看到了懦弱和自私的自己。他用红石榴砸在哈桑身上,躲在角落看阿塞夫用皮带抽打哈桑,直到一次手表风波过后,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这里,两个人再无相见。

二十六年后,哈桑死去,阿米尔在美国过得安稳祥和。直至某天突然打破了这个平静,阿米尔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哈桑,从小保护自己的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于是,阿米尔为了给自己和父亲赎罪,他再次回到了阿富汗,想要做点什么给予补助或者安抚。

《追风筝的人》:人生不要留遗憾,也不应辜负为自己付出真心的人

风筝,简简单单,很常见的东西,它在阿富汗民族中是一个勇敢的象征。而这个追风筝的人,哈桑和阿米尔却是一种飘零命运的代表,最后还是像断线的风筝飘散了。后来阿尔米这个二十几年不追风筝的人,通过追风筝这种方式让亲情回归。

每个人都曾对过去的自己有不满,有遗憾,有后悔。如果愿意直面遗憾,它反而是人生路上的催化剂,经历了不堪回忆的过去,以后的路会更好走。思想没有国界,阿米尔代表了大部分人性格都有的一面——懦弱和胆小。通过阿米尔的成长,鼓舞人们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去成为更好的人。

无论如何,感触最深的还是人生不要留遗憾,哪怕是自己内心卑劣的想法,也要学会化解。这样以后遇见了那个可以为自己“千千万万遍”付出真心的人,才不会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