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精神|邓俊:最大的幸福是看到病人出院


榜样精神|邓俊:最大的幸福是看到病人出院

邓俊在工作中


2月16日,抵达武汉的第十四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一科副主任医师邓俊目送两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乘坐电梯,离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8楼病区。那一刻,她如释重负,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请缨出征

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

邓俊向科室主任上交请战书那天,是农历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医院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由于人员安排,第一次请战未能如愿,让邓俊稍觉遗憾,不过,她也做好了随时奔赴武汉的准备。

2月2日,邓俊作为医院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副队长、医疗组组长,正式出征武汉。

到达武汉后,经过两天的培训,邓俊和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丽娜一起穿好防护装备,第一次进入病区实地探访,了解相关情况,为医疗队第二天的正式入舱做准备。

回忆起直面病毒的那一刹那,邓俊坦言,自己并非没有恐惧感。但是从写下请战书,到身处武汉抗疫第一线,她深深地明白,此时此刻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所在,也是自己的职责和担当。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邓俊更多的信心。知道妻子要去武汉之后,邓俊的丈夫很羡慕,表示想跟她一起去战斗。到了武汉之后,家人每天都会打来电话,询问工作情况,嘱咐她要注意身体,医院也一直关注着医疗队队员们的情况。

正式进舱工作之后,邓俊也和病人熟悉起来。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转,成为了邓俊前行的力量,也给了她战胜病毒的信心。


穿上金甲

与队友并肩作战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所负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8楼病区分为两个片区,邓俊是其中一个片区的医疗组组长。

起初,病区只有6名危重症患者,随着医疗队进舱工作,新的病人接踵而来,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作为医疗组组长,邓俊要负责20个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榜样精神|邓俊:最大的幸福是看到病人出院

邓俊与同事合影

防护服是医护人员的盔甲,但因为密不透风,加之护目镜和口罩压得很紧,装备齐全的医护人员其实是很难受的。邓俊所在的又是危急重症病区,在病房的每一分钟,都忙得停不下来。就这样,邓俊先后两次出现了心悸、恶心、冒冷汗的情况,团队的伙伴们发现之后都让她赶紧休息。但想到人手本来就比较紧张,邓俊努力克服着不适感,继续工作。

防护装备之下,查房也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因为疫情的特殊性,除了问诊病情,邓俊还要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心理安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花费的时间比在普通病房要多一倍左右。20位病人,一轮查下来,就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邓俊清楚地记得,一位病人和妻子同时得了新冠肺炎,妻子去世之后,这位病人也深受打击,精神状况很差。邓俊和医护人员尽力安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位病人的情况终于逐渐好转。


“加油”二字

此时重达千斤

“两个病人同时出院,太开心了,没有什么奖励比这更好了。”在邓俊看来,对医生来说,最幸福和自豪的事莫过于患者康复出院。

进舱工作十余天,2月16日下午,病区的两位重症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了出院标准,并且其中一位已有84岁高龄。邓俊说:“看到两位即将出院的治愈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为中国加油时我特别感动,平时说惯了的加油二字,在那一刻真是如雷贯耳、重达千斤。”

榜样精神|邓俊:最大的幸福是看到病人出院

邓俊和同事为患者加油

作为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十五年的从医生涯中,邓俊接诊过很多的呼吸疾病患者,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让她觉得自由呼吸的可贵:“要珍惜摘下口罩,自由呼吸地生活”。

无畏生死,逆风而行。正是千万个邓俊这样的医护人员的大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相信,冬天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