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导语:就历史的发展而言,我们并不能一昧的抹黑慈禧太后,近些年来,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慈禧太后在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后期,对待侵华帝国主义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妥协和纵容,在这期间,其实经历了三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变化。

112年前,八国联军集体侵华,慈禧在经过连续的四次御前会议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对外敌宣战,这其中虽然不免一些客观的政治因素,但慈禧的这项决定还是在一定方面影响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政治走向。

一、对外严防死守

慈禧太后在同治年间初次行垂帘听政,史料宣称:"咸丰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幼冲嗣位。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暂权朝政,称旨,命王大臣等议垂帘仪制。议上,懿旨犹谓垂帘非所乐为,唯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姑允所请。于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听政,王公大臣集殿门外,行礼如仪。凡召见内外臣工,两宫皇太后、皇帝同御养心殿,太后前垂帘。"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慈禧画像

直至同治十二年,"两宫皇太后以亲政届期,懿旨勉上:"祗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由这两条史料可知,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于同治初年以同治帝年幼为由实行垂帘听政,整整十二年的时间里,两位皇太后代替皇上处理国内的一切军政要务,在慈禧的掌控下,所颁布的条令也均由天子之称自谓。史称"西太后性警敏感,锐于任事,东太后之权,悉为所攘,东太后坦然不与之争,西太后感之,每事心谘而后行,尔后东太后益谦让,事事皆决于西太后,或者天下大定,益务韬晦乎。"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两皇太后共同掌权的局面下,主要还是由性格更为强势的慈禧进行一切决断。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咸丰帝残留画像

在慈禧主要当政的期间,我们可以由此期间的对外政策来了解慈禧对外的态度及决策。在处理边疆问题上,慈禧太后严于防范。在同治六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言俄人窥伺新疆,下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会总理王大臣妥议。"同治八年时,俄商船泊呼蘭河口,求吉、黑内地通商,谕总署按约止之,禁军民私与贸易。"同治九年"以俄官往齐齐哈尔、吉林商界务,谕富明阿、德英据约待之,毋迁就。"由此三条史料就可以看出,面对外国意图侵犯边疆时,慈禧是加以防备的。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垂帘听政绘象

当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起义的内忧时,虽采取借师助剿,然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史称"谕议政王、军机大臣:今该洋人与逆匪仇隙已成,情愿助剿,在我亦不必重拂其意,自应姑允所请,作为牢宠之计。至该两国师船驶入长江以后,作何举动,即著曾国藩、都兴阿查得情形,分别随时驰奏。如该洋人实系与匪寻仇,并无他意,则事机难得,该大臣等务当饬令沿江上下游师船,与该洋人联络声势,冀收速效。并当加意拊循,使其乐于助顺,毋令再为贼匪所诱,此实因势利导,一时权宜之计。"在借师过程中也时时防备的确是符合其借师之初衷。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西方各国近代工业发展

当时英国拟调印度兵助剿,谕曾国藩等迅克金陵、苏、常,以杜觊觎。同时,当俄兵助剿时,也一样采取了防范的状态,"准俄兵船上在上海助剿,毋入江。"同治二年还"命英将戈登约束常胜军。由这以上的几条史料可以得知,当时清政府一面借师,一面严实防范,以禁止外国以借师为名对中国进行侵犯。

慈禧当政期间,对待外政的重视程度绝不仅仅只限于表面上的发号施令,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加强了清朝自身的军力,更为强悍的阻止了外军侵华的行为。在同治九年时颁下谕旨:"海上水师,与江上水师截然不同。欲捍外侮图自强,非二十年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艰巨,畏缩不为,则永无自强之日。近年内外臣工,值事急时,徒事张皇。祸患略平,又为苟安之计。即创立战守章程,而奉行不力,使朝廷谋议均属具文。积习因循,焦优曷释。"由此史料可知,慈禧太后在同治年间初次垂帘听政时极力加强清自身的军事实力,并以此防预外国之入侵。

二、对外主战、借拳剿洋

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同治十三年,史称"德宗入继文宗,王公大臣復请两宫皇太一垂帘,悉准同治初成式。光绪六年,慈安皇太后薨,慈禧皇太后始专垂帘,制十三年归政,德宗以时艰尚棘,凡召见、引见,仍陛座训政,设纱屏以障焉。由此可知,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时间从同治末年至光绪十三年,在光绪十三年之后,慈禧仍干涉内政。到了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更是取消了光绪帝处理政务的权力,将其软禁于瀛台,史称"戊戌训政,则太后与上并坐,若二君焉。"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义和团剪影

"臣工奏对,上朝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上使发言,不过一二语止矣。"这说明慈禧太后从同治末年开始至光绪末年都对当时的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同治末年至光绪十三年,及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末年两个阶段,其对政策处于独断的阶段当然也包对外政策。在这个时期里,对边疆问题上,慈禧仍然力主防守,此由伊犁条约的签订可见一斑。史载:光绪五年,"崇厚赴圣彼德堡久与俄政府交涉,不得要领,一八七九年秋,遂成假条约于釐漥萨。"

条约主要有十三个条款,对清廷极为不利,"俄政府对清政策,态度虽极从容,而挟望殊甚宏远,伊犁之各地虽还,而铁克斯河之西岸已非清有。盖俄国之真意,视掠取犁姆查尔岭,尤急于占领铁克斯河,以据此通路。可直窥天山南路也。铁史斯河之各地最丰饶,本为游牧之民所欣羡,故俄国依此条约,将收容归化之民于此地。征其赋税,以图伊喜库库尔湖之连络,亦可想见矣。"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清政府与列强交涉

对此种对清廷大不利之条约,史料记载"清廷大愤,力主开战,崇厚遂及于祸,十二日,政府以彼未奉上谕,遽行归国,夺其职,西太后对其处以死刑,和议既破,乃大整军备。"由慈禧对崇厚之处以死刑可见其对俄国对此侵我边疆之条约的愤慨并力主以战守边。慈禧在光绪二十五年也曾对德军占领日照事,提出其态度"固不得事事忍让,无所底止",即要求给予反击,不得一味退让。还颁下要求各省督抚抵御外侮的上谕,"近来各省督抚,每遇中外交涉重大事件,往往预梗一和字于胸中,遂至临时毫无准备。此等锢习,实为辜恩负国之尤。"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西方侵华部队

通过以上关于慈禧下令决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慈禧太后对于各地政府做好战斗准备的态度是应允的,在这一阶段,主战而不主和才是慈禧的真正态度。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后,慈禧对于外国侵华势力的态度已经表现为零容忍,借拳剿洋也就正式提上日程。

至五月二十五日正式对外宣战。在主和派与列强向清朝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慈禧仍极力支持义和团主战,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懿旨命各赏神机营、义和团民银十万两;各赏甘军、武卫前军银六万两。命该军士等当同心戮力,共建殊勋。直至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清廷以光绪帝之名义发布"罪己诏",最终将所有罪责都推向义和团,才停止借拳剿洋。

三、民心可用心理下的维护统治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英国等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1896年6月3日,中俄签订《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俄国意图通过在中国的铁路网络来对中国的交通采取控制措施,意在将势力延伸至全国,进而加强对中控制。正像维特所说,中东铁路的修建,必然"使俄国在任何时间内,都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或集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中日甲午战争

1896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紧接着,俄国便于12月中旬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2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答应不把福建租让给其他国家,使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1898年6月至7月,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海湾,又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

1899年9月至于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伴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划分,外国传教势力也更加猖狂,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时间,全国各地教案四起,反抗洋教的斗争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发展为义和团反洋教斗争的高潮。义和团运动最早开始于山东,1900年春季起,又向冀中地区迅速扩展。至4、5月间保定、清苑、定兴、涿州、新城等地,已成为义和团活动的中心地区。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马关条约的签订

1900年6月上旬,京郊各县义和团分批涌进北京,城内居民积极参加。一系列外国的侵华举动都极大的煽动了大批的底层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俨然成为义和团主战派的聚集地。至6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义和团"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北京城内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使清政府极为不安,唯恐祸起肘腋,危及其统治地位,不得不采取"因而用之,徐图挽救"的控制利用政策,由庄亲王载勋等全权负责义和团事务。宣战后,清政府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银十万两,并命令团民与清军共同防御北京。此外,清政府还谕令马玉崑部和董福祥部拨军天津,与团民共同收复大沽;令各省督抚招民成团。这一阶段的慈禧,是乐于见到国内大批的反侵略势力的涌现的,此举不仅能让她政权巩固,而且又能打击外部侵华势力,正可谓是一石二鸟。可见,人民反帝力量的强大和反帝斗争的高涨,使得慈禧太后在深为顾忌的同时,也让她看到了"民心可用"。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八国联军侵华

虽然义和团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终究不过是一团散沙,慈禧借拳剿洋的运动失败后,一直屈于下位的光绪帝就乘此机会,在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之后,轰轰烈烈的开展起了救过救民的维新变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抱有大志的光绪帝在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仿佛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策,似乎得到了一把打开权力之门的钥匙,随即便和维新人士一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慈禧的专制统治让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新运动遭到了制止,相关人员遭到了迫害。

不过,由于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政"有利于英、美、日等国家,使得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公车上书

后来,慈禧太后又决定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即皇位继承人,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废黜光绪帝。不料事与愿违。清廷将立储一事公之于世后,各国拒绝接受溥隽的大阿哥地位。列强既庇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又反对废光绪和立皇储,等于直接干涉和反对慈禧太后的统治。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宣战首先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必然结果。

四、反抗之后的龟缩

借拳剿洋失败后,慈禧太后仍掌握着清朝全局,因此,此时的对外政策也在慈禧的掌控之中。在清朝同意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大纲时曾提出:"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认为清朝至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成为其外政宗旨,慈禧对外完全妥协了,成了外国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德国占领下的青岛

其实依据现有史料来说,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在此阶段以加强兵力来防范外国入侵。日俄战争爆发前夕,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下令各省:"俄日相持益急,如竟决裂,中国势处两难,自当妥筹办法。除奉直边要各地方,应由北洋统筹布置,派兵严防外,所有沿海、沿江、沿边各口,务须加意扼防,慎固封守。"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把持朝政的慈禧

清朝以当时的处境采取从局外角度来对此场战争进行一定的反对,其实是用另一种方法来反抗来防范,不再与外国发生正面冲击。日俄战争正式爆发后,慈禧太后懿旨:"著袁世凯迅速调齐各营,严防沿海及关外一带。该督即亲赴榆关,居中调度,以固封守。不必来京请训。直隶总督日行公事,著运司暂理。"又隔了四天之后,清廷再次下谕强调:"现在日俄两国开战,中国应守局外,直隶提督马玉崑所统马步全队,著迅速开拔,前往古北口至朝阳一带,择要驻扎,加意防守,毋稍疏虞。"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战争的爆发对于慈禧来说,谁胜谁负都将对自己的统治生涯有着极大的隐患,因而为确保万无一失,慈禧太后在这一期间加大对外的防御工作,意在将战火隔绝在国境之外。而当日俄之战转入中国境内时,时人宣称:"时当日俄战争,犹两强盗于人之室内争斗,人虽不愿,然亦无可如何。清廷亦深受刺激,乃加意练兵。时人传慈圣于练兵一事非常着急,因筹款事几至寝食俱废。所以停止祝寿,所以廷谕京外各官竭力裁并,严剔州县中饱。于是又派铁君赴各省查库。于是又饬各省无论报效巨细各款,均归户部另存,归练兵经费。"

一昧求和的慈禧在列强侵华之后的心路历程及政策转变

支持维新变法的康有为

结束语:作为晚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在政五十余年,在这期间,她作为一个精明的女性,世人风评的对外妥协的形象其实是又是偏颇的,这也是对她的一个最大误解。慈禧在不同时间阶段所做出的的不同对外方正,恰恰显露了她作为一介女流的野心和手段。种种的措施及对外政策的转变更是将慈禧见风使舵,一昧保全自己统治地位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勾勒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王戎笙.扼杀戊戌变法的慈禧为何也搞新政

林其泉、胡恭同.评慈禧主持的清末新政

苏全有、伊明攀.慈禧缘何成为康有为的继承人

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续编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

胡思敬.退庐全集·审国病书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挥毓鼎.清光绪帝外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