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山東行政中心在青州,可後來為何選擇到了濟南?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都指揮使司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指揮部。之所以遷至濟南是因為軍事和地理位置。

明初朱元璋用22年進行了統一戰爭。明朝定都南京,所有戰爭都是以南京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其中對北元進行了八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退到上都,又進一步北退,史稱北元。

這個元上都前兩年提到的比較多,說的是北京中軸線之所以偏離子午線兩度,是為了往北穿過元上都。前幾天我閒來無事,就按照這個中軸線往南延伸結果挺驚訝,因為往南穿過濟南,泰安,曲阜,到達南京。

這已經足以證明濟南地理位置對於軍事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定都南京,而且威脅大都來自於北方北元的明朝。


長青聯盟


地理答啦認為,這個題目問的有問題,可能會誤導讀者——明朝以前沒有山東省,明朝以前青州也不是整個山東區域的中心。

首先,明朝以前沒有“山東省”。

“山東”這個詞最早作為行政區劃概念,是從金代開始的,當時的“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個行政區劃和在一起,與目前的山東省管轄範圍大致相近,兩者相互獨立並不是一個整體,青州所在的位置在山東東路,並不是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的行政中心。

到了元代,現在的山東區域與現在的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同屬“中書省”管理,本身不是一個省,青州自然也不是山東省的中心!

直到明朝,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習慣上稱省),其管轄範圍和管理體制才有了今天山東省的雛形,當然那時起省會就是濟南,不是青州。

其次,歷史上的青州城,是“齊地”的中心,但不是“齊魯”的中心。

眾所周知,山東統稱叫做“齊魯大地”,但齊和魯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整體。山東大體上可以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以東是齊地、泰山以南以西是魯地,兩者歷史上歸屬不同的行政區管轄,即使是在上古的“古九州”劃分中,齊地所在的“青州”,與魯地所在的“兗州”,也不在同一個區域,就算現在的青州市是齊地“青州(古九州)”的中心,也不是魯地“兗州”的中心。

第三,不要把青州(古九州、相當於省)、青州府(相當於地級市)、青州市或益都縣(就是一個縣)這個概念搞混了!

“青州”這個詞,在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些不同的含義,不能簡單的把歷史上的古九州“青州”、青州府,與現在的縣級青州市(益都縣)混為一談!

最後,明代山東建省以後,為什麼把省會設立在濟南?而不是青州府益都縣?

這是因為明朝設立的山東省包括泰山南北的齊、魯兩地,濟南的位置恰好能兼顧對兩地的管理;同時,濟南靠近黃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對處理好“治河”、“漕運”這歷代王朝必須面對的兩大課題有利。

以上!








地理答啦


很多人可能不敢相信,青州,如今濰坊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歷史上,上千年前,竟然是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

沒錯,青州確實也是有貴族血統的。不過,劃拉一下山東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城市,類似青州這樣的沒落貴族其實多了去了。比如臨淄,春秋戰國期間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如今只是淄博的一個區;比如兗州,古九州之一,如今只是濟寧的一個區;還有臨清、東平、鄆城……所謂“滄海桑田”,一千年可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卻能讓一個城市從繁盛走向荒蕪。

言歸正傳,青州怎麼就被濟南取而代之了呢?

其實,早在北宋時期,位於大清河沿岸的濟南,憑藉漕運的便利條件,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已經趕超了位於山東中東部的青州。

元代定都北京後,開始改造隋唐大運河。要知道,隋唐時定都西安/洛陽,大運河也是通向都城的。而元代時,大運河的歷史使命是將江浙一帶的糧食物資最快地運往北京,所以元代修建的大運河,從山東西部的濟寧/東平/聊城/臨清等地通過,同時大運河還通過大清河通向大海。由此,山東的經濟重鎮開始從東部轉移至西部,東昌府/濟寧/臨清都因運河繁榮一時。濟南本就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如今又離大運河不遠,且位於漕運要道的中樞位置,經濟繼續發展,政治地位也隨之提升。

至明朝洪武年間,朝廷改山東行中書省為山東布政使司,省治正式從青州遷往濟南,濟南從此成為山東的政治中心,延續至今。cp


齊魯壹點


隨著歷史朝代疆域的變革,以及各個省份劃分的變化,包括各個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側重方方式不同,所以不單單只是省會兒,城市結構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朝代歷史變化

山東在歷史上,長期是齊國和魯國的疆域,所以山東也有齊魯大地之稱,早先山東,疆域內齊國的勢力範圍比較大,而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並處在齊國的中心臨淄附近,所以自然而然有權力中心的潛質。而到了我國大疆域漢朝時代,疆域版圖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這時的山東省,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而再不是各諸侯國各自為政治理的情況,所以權力中心設在青州,後來才由青州向西移動到了濟南。

經濟重心變化

中近代歷史上,我國的經濟中心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前的經濟中心長期集中在中部省份,像西安、洛陽等地區,而隨著世界國家海洋溝通性的頻繁,經濟重心逐步向東偏移,這時便誕生了諸如北京,上海,長三角等經濟強勢區域。而濟南處在我國南北經濟溝通大動脈的節點區域。相比於青州,濟南更靠近這條大動脈,所以省會兒設立到濟南,對周邊經濟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地理格局變化


當前我們觀察山東省的城市格局,可以明顯的發現,山東整體分為東西部兩個地區,雖然東部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不錯,但是東部的城市數量要少於西部,而濟南作為中西部城市,明顯處在眾多城市的包圍之中,換句話講就是濟南處在中西部城市的中新位置,所以將濟南設立為山東省會,有助於山東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響力的提升。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行政權力中心的轉移古往今來一直在變化之中。相比起中國其他省份來說,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實已經算是相對來說十分穩定。

相傳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今天的山東地區就分屬於青州、兗州和徐州三州。其中青州的所有管轄範圍都位於今天的山東地區。而兗州和徐州則是有部分地區歸入了今天的山東省。由此可知,青州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曾經長期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春秋戰國之前山東大地上的行政中心有兩個,一個是齊國的首都臨淄,一個是魯國的首都曲阜。後來到了秦漢之後山東的政治文化中心則轉移到了今天的青州。青州之地土地肥沃、地形平坦、人口稠密、而且地理位置大致位於山東的中心。時至今日,以青州、壽光為中心的蔬菜基地依然是中國現代化大棚技術最發達的地區,是中國蔬菜種植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在農耕文明時代可以說得天獨厚的優勢。

到了明朝初年,洪武九年山東的政治中心由青州轉移到了濟南府。濟南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尤其是到了永樂年間,明朝的行政中心由南京遷到了北京,作為北京南下的必經之路,濟南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因此到了明朝時期濟南成為了山東地區的經濟中心,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由於經濟的發展進而使其真正的轉變為政治文化中心。


當時的濟南府治歷城縣,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肥城、青城、陵縣15縣及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州領11縣。泰安州轄新泰、萊蕪2縣;德州轄德平、平原2縣;武定州轄陽信、海豐、樂陵、商河4縣;濱州轄利津、沾化、蒲臺3縣。

從此以後,濟南就成為了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這樣的局面一直跨越了整個明清時期。到了民國時期,濟南更是在全國經濟排名中一度進入前10名。而且成為了京滬鐵路上的重要樞紐城市。只不過後來,濟南在山東地區的地位才受到了後起之秀青島的威脅和反超,形成了今天濟南不如青島、甚至曾經一度不如煙臺的尷尬局面。當然隨著濟南併入萊蕪,徹底的反超了煙臺,成為了山東地區的經濟第二大城市。


那麼全國還有哪些省份的政治文化中心經歷過不斷變更?以至於領導能力和文化凝聚力不足以使省內的其他地區而臣服呢?首當其衝的可能就是安徽和河北和河南。安徽合肥的省會地位實際上是在近現代才確定下來,而且還一度在合肥、安慶和蚌埠之間不斷更換。

而今天的河北的省會石家莊更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城市。石家莊實際上是一個因鐵路而興起的城市。河北其實是一個十分有歷史底蘊的地區,其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幾易其地。這兩個省份的省會地位時至今日依然十分尷尬。依然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去帶動全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綜合這一系列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變革和更迭,我們發現。任何一個城市的興衰都與其經濟發展和交通便利性離不開。中國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政治文化的版圖。實際上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方向而不斷調整和改變的。


珞珈山的貓


在答主看來,這是時代造就城市格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必然歷史進程。

這句話雖然讀起來有點學術,但仔細想想,確實是那麼回事。

青州是中國的古九州之一,歷史地位十分重要,發展史最早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青州設立齊郡開始,青州就成了現在山東地區的行政中心,也是當時中國東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濟南取代青州成為山東的行政中心的事件是,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改山東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府治移到濟南府,自此,在行政地位上,濟南超過了青州,成為山東的行政中心並直到今天。

但實際上,早在北宋期間,濟南的經濟發展已經逐漸超過青州,成為了山東的經濟中心,也有了成為政治中心的基礎。

而促進濟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京杭大運河,不過,在隋朝,由於隋煬帝遷都洛陽,那時候大運河的永濟渠段並沒有經過濟南,在五代時,開封成為都城,山東西部因為距離開封近,便有了漕運聯繫的需求,周世宗柴榮下令疏浚汴水,東流入梁山泊,從此可以接通北清河後入海,開封到山東的漕運之道也就此打開。

而且在北宋時期,濟南就已經實現了府治,政治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濟南也因此成為了區域中心,漕運的發展,讓濟南的經濟得到了長足進步,經濟的繁榮程度逐步超過了青州。到了金代,又以濟南為起點,開鑿了小清河,再次加強了濟南的交通樞紐地位。雖然小清河在治理之前被很多濟南市民稱為“臭水溝”,但是,濟南的發展史中,小清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運河的開鑿也促進了山東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西移,自然有了政治中心西移的需求。

而濟南就在此時脫穎而出,當時濟南不僅是濟南西部的交通、經濟中心,而且濟南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北依黃河,南靠泰山餘脈,地勢優越,易守難攻,所以,到了明初,濟南也自然而然的取代青州成為了山東的行政中心。


濟南時報


一個小小的青州縣(只針對天天有上述疑問的人)還想著當山東省會,可笑至極,你先超越壽光,爭取把濰坊市變成青州市再說吧,全國百強縣自己第幾心裡沒點數嗎?社會在發展,眼要往前看,別總盯著幾百年前的事,放到今天說。按你邏輯,西安還是13朝古都呢,全國位置也算中心,怎麼首都定在北京了呢?


飲冰亦不能涼熱血1


臨清在以前還是交通要道,繁華程度只比京城差點,你看看現在??沒落的千年古地。


等十八萬個贊


這問題問的不對,明朝以前根本沒有山東省,所以也不存在青州是明朝以前山東行政中心的說法。

討論這個問題,要搞清楚目前山東省區劃啥時候開始的,明之前山東一直屬於青州,兗州,徐州,或者山東東路,山東西路,或者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根本就沒有合在一起過,一直是東西兩部分,青州只能算是山東東部或者齊地的中心。明朝開始的合到一塊的山東行省,省會很快就改到了濟南,所以明朝以前山東行政中心在青州是不對的,那只是山東東部的中心。

濟南之所以能成省會,就在於它連接了山東東西方向的濰青煙威和南北方向的德州泰安濟寧等山東省傳統兩大人口密集區或者說是山東的兩個中心。


南靠山


現在山東省一直都是膠東區域人才管理的 濰坊人才也是骨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