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是文盲皇帝?學者:軍事才能比孫承宗袁崇煥還要強

作為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朱由校不僅有木匠皇帝身份,還有一個文盲皇帝標籤。然而傳言真真假假,那麼歷史上朱由檢到底是不是文盲呢?史書記載的內容,卻揭示朱由校軍事才能比孫承宗、袁崇煥還要強,從側面證實朱由校根本不可能是文盲皇帝!

朱由校是文盲皇帝?學者:軍事才能比孫承宗袁崇煥還要強

明熹宗朱由校

孫承宗是朱由校的老師,在《明史·孫承宗傳》中有一段記載,證實朱由校對軍事情報很感興趣。 天啟元年(1621年):帝好察邊情,時令東廠遣人詣關門,具事狀奏報,名曰‘較事’。

這一記載透露三條信息:一是朱由校有軍事情報意識,對比明末文武官員對軍情的漠視,可見朱由校的難得,二是不單純聽大臣軍情奏報,而是主動派特工前往收集情報,且邊地大小軍情都要彙報,三是朱由校有自己的方法論,名曰‘較事’。

尤為注意的是,當時朱由校只有16歲,換成今天只是一個高中生,卻有強烈的情報意識。

天啟四年,毛文龍發來一份情報,聲稱後金和蒙古勾結,存在繞過薊鎮攻入關內的可能,希望朝廷嚴加防範。對此,朱由校高度重視,立即做了詳細安排。 《明實錄·明熹宗寶訓》:朕思奴酋所謀,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倘以假道長驅,為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卿等傳示兵部,作速馬上差人前去傳與樞輔,總督鎮巡,當詳計塘報,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

20歲的朱由檢,對努爾哈赤認識非常深刻,“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認為他很可能繞道攻入關內。所以,立即命令兵部傳訊各部總督鎮巡,而且還有“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顯示出朱由校較高的軍事水平。

朱由校是文盲皇帝?學者:軍事才能比孫承宗袁崇煥還要強

明思宗朱由檢

除此之外,朱由檢還要求沿途東征將士,“俱要仔細防禦”,防守隘口的將官“晝夜不時防守”,以及防止“奸細夾帶情形”。最後,朱由校還要求確保遼東軍餉、毛文龍東江鎮的後勤補給充足,“詳確毛帥,如果缺糧乏器真情,並撥船及應用器械,一併速發解去軍前應用,不得遲滯,有誤軍機,責有所歸”。

可以說,朱由校對局勢認識很清楚,安排的非常仔細,可謂滴水不漏。如果後來崇禎能夠這麼安排,又豈有清軍五次繞過薊鎮入關劫掠?

然而,孫承宗的回答卻是“奴狡而計穩,必不出此”,認為努爾哈赤狡猾但求穩,肯定不會繞過薊鎮攻入關內。兩相對照來看,朱由校軍事嗅覺的確要高於孫承宗。

天啟六年,袁崇煥上書聲稱,依靠關外修城屯田,就足以讓後金不戰而降,即便後金不降,我也必然會擒獲努爾哈赤。《明熹宗實錄》記載:“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

朱由校是文盲皇帝?學者:軍事才能比孫承宗袁崇煥還要強

袁崇煥

這裡就看出天啟皇帝與崇禎皇帝的區別了,崇禎皇帝會相信袁崇煥,但天啟皇帝卻提出一系列質疑,懟的袁崇煥啞口無言。 《明熹宗實錄》: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 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按照袁崇煥修城屯田之策,朱由校提出六個問題,指出“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就是別輕談說空話,而要拿出具體的處置辦法出來。最關鍵的是,朱由校腦袋非常清醒,認為“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努爾哈赤不會投降,而且想要取勝就必須戰鬥,“勝無輕談也”,因此要“蹈實而做,需時而動”。事實證明天啟是正確的,築成推進的結果有目共睹。

學者杜車別認為:在軍事問題上,天啟的見識比袁崇煥和孫承宗要高明。雖然這一結論未必100%正確,但從以上三段記載來看,未必沒有道理。可見,天啟二年之後,努爾哈赤勢力不斷退縮,既非朱由校運氣好,也非魏忠賢“英明”,其中應該有不少朱由校的原因。

能有如此認識水平的朱由校,怎麼會是一個文盲?如果這樣都是文盲,那才是對天下廣大讀書人最大的諷刺。

天啟四年,毛文龍發來一份情報,聲稱後金和蒙古勾結,存在繞過薊鎮攻入關內的可能,希望朝廷嚴加防範。對此,朱由校高度重視,立即做了詳細安排。 《明實錄·明熹宗寶訓》:朕思奴酋所謀,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倘以假道長驅,為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卿等傳示兵部,作速馬上差人前去傳與樞輔,總督鎮巡,當詳計塘報,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

20歲的朱由檢,對努爾哈赤認識非常深刻,“其志不小,更甚於昔也”,認為他很可能繞道攻入關內。所以,立即命令兵部傳訊各部總督鎮巡,而且還有“作何料理?作何策應?籌度周全,務保無虞”,顯示出朱由校較高的軍事水平。

除此之外,朱由檢還要求沿途東征將士,“俱要仔細防禦”,防守隘口的將官“晝夜不時防守”,以及防止“奸細夾帶情形”。最後,朱由校還要求確保遼東軍餉、毛文龍東江鎮的後勤補給充足,“詳確毛帥,如果缺糧乏器真情,並撥船及應用器械,一併速發解去軍前應用,不得遲滯,有誤軍機,責有所歸”。

可以說,朱由校對局勢認識很清楚,安排的非常仔細,可謂滴水不漏。如果後來崇禎能夠這麼安排,又豈有清軍五次繞過薊鎮入關劫掠?

然而,孫承宗的回答卻是“奴狡而計穩,必不出此”,認為努爾哈赤狡猾但求穩,肯定不會繞過薊鎮攻入關內。兩相對照來看,朱由校軍事嗅覺的確要高於孫承宗。

天啟六年,袁崇煥上書聲稱,依靠關外修城屯田,就足以讓後金不戰而降,即便後金不降,我也必然會擒獲努爾哈赤。《明熹宗實錄》記載:“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

這裡就看出天啟皇帝與崇禎皇帝的區別了,崇禎皇帝會相信袁崇煥,但天啟皇帝卻提出一系列質疑,懟的袁崇煥啞口無言。 《明熹宗實錄》: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內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 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按照袁崇煥修城屯田之策,朱由校提出六個問題,指出“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就是別輕談說空話,而要拿出具體的處置辦法出來。最關鍵的是,朱由校腦袋非常清醒,認為“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努爾哈赤不會投降,而且想要取勝就必須戰鬥,“勝無輕談也”,因此要“蹈實而做,需時而動”。事實證明天啟是正確的,築成推進的結果有目共睹。

學者杜車別認為:在軍事問題上,天啟的見識比袁崇煥和孫承宗要高明。雖然這一結論未必100%正確,但從以上三段記載來看,未必沒有道理。可見,天啟二年之後,努爾哈赤勢力不斷退縮,既非朱由校運氣好,也非魏忠賢“英明”,其中應該有不少朱由校的原因。

能有如此認識水平的朱由校,怎麼會是一個文盲?如果這樣都是文盲,那才是對天下廣大讀書人最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