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消失的春节小吃

记得,在南方广西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前制作手工米饼的习惯。家家户户都打米粉,几家凑一块一起帮忙制作。也有自己家独自完成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年前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小时候,对这样的记忆特别深刻。为什么呢?


几乎消失的春节小吃


不急听我慢慢道来。

在农村,80、90年代时候,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小时候的我们除了读书,放学还得去放牛。做饭,烧水自己洗澡等大人回家做菜,有些小伙伴还得做菜等大人回家吃饭。那时候父母对学习成绩不是很看重,精力都放在干活上,孩子也多,我家邻居就有6个孩子。年龄都在80后到90初的时段。父母想着是,怎么去找钱给孩子多读一年书。读书也许在父母那里的理解更多是学写字。而不是改变命运。我家也不例外,有哥哥也有弟弟。

年均收入不到3千元,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没有糖果,没有牛奶,为了填饱肚子,我们的零食几乎全是山上的野果,地下的红薯为主。所以春节前做的小吃已经成为我们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上三年级的时候,中午为了吃野果,跟着隔壁村的同学回家吃午饭,再去摘野果,午饭很简单,他家也有三兄弟,加上我们两个同学,五个小孩,每一个小孩只能分到一碗粥,没有菜,只有一罐盐巴,放中间,用筷子蘸着盐巴喝粥。所以小时候我们总是期盼的逢年过节,有肉吃,不用干活。更加期待春节,有压岁钱,有新衣服,能吃到很多很多好吃的食物,算是最幸福的时光了,做梦都想着还有几天能到年。

米饼是我对春节小吃印象最深的食物。因为它可以贯穿春节前后一个月。也就说,年前半个月,年后一个多月,差不多到农历二月,有些家庭的米饼可以保存到三月清明甚至更长。在哪个年代,年后每天都有米饼吃那可算是很厉害的家庭了。会有很多小朋友跟在屁股后面。等着他的分享。


几乎消失的春节小吃

长大后的我发现制作米饼其实简单,在当时为什么不多制作一点,想想当时的经济状况,自己也会摇摇头。今年我决定自己做一次小时候做梦都想吃的米饼。

第一步,把糯米和粘米各一半混合,用大锅炒,炒至金黄即可。

第二步,炒好的米打粉。备用。

第三步,熬糖油,糖和水一比一的比例熬至拉丝。待凉。(糖可以用白糖红糖多可以。白糖米饼就是白色,红糖就黄色)

第四步,1千克米粉250克糖油,和均匀。用磨具印出米饼。

第五步,印好的米饼上锅蒸20分钟即可。

几乎消失的春节小吃

小时候没有防腐剂,没有冰箱,存储米饼靠放置到米缸里。米缸天天要淘米做饭,基本不会有虫发霉变质的情况出现。

现在国家富强了,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制作米饼的老一辈人也做不来了,习惯上了商业化,包装好的米饼,不在制作保存久了变硬的手工米饼,虽然现在米饼比以前的好吃多了,吃起来却没有儿时的味道和开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