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依據的

中國有句俗語“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並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傳承了上千年。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兒子長大了,要減少對母親的依戀;女兒長大了要減少對父親依戀”。隨著現代幼兒教育與心理研究的深入,這句傳承了幾千年的俗語,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為了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已經改為了“兒大避母,女大不用避父”,也就是說當女兒長大時並不需要刻意地與父親保持距離。這句話可是蘊含著很大的科學道理,且聽幫媽一一說來。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依據的

首先我們要肯定“兒大避母”

“兒大避母”不僅僅是生理方面迴避母親,更重要的則是男孩心理上與母親的遠離,這樣男孩才會更早的獨立。當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齡仍然同母親過度依戀,很容易使男孩變成社會上沒主見、沒思想的媽寶男。最近幫媽的朋友一直在吐槽著她的男朋友:“無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徵求他媽媽的同意,他媽媽不讓做的事情堅決不做。

有次陪他去買T恤,他媽媽視頻裡說灰色的好看,我覺得灰色的顯老,和他說藍色的好看,他二話不說買下了灰色,還說相信他媽媽的眼光。每次我們出去玩三個小時,兩個小時都在給他媽媽打電話。有次去他家,他在屋裡換衣服,他媽媽門也不敲直接進去了,而且他們倆都是習以為常的樣子。”沒想到這位戴著眼鏡,看似斯文,帥氣的男生,會是一個缺乏主見,過度依賴母親的性格。所以說要想將男孩培養為一個有主見、有思想的男子漢,家長們就要樹立“兒大避母”的意識。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依據的

其次,為什麼“女大不用避父”呢?

這句話是從父親與女兒的心理依戀角度出發。父親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親的角色影響著女兒今後的擇偶觀,婚戀觀。女孩在生活中往往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而父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向她們傳輸安全感的男性。我們會發現父親對女兒寵愛、親近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孩樂觀、勇敢、陽光且善良;

而當父親對女兒的態度表現為冷漠,不關心,這樣的女孩往往膽小、懦弱、害羞、不敢與男生交流。所以女兒對爸爸的印象,將會直接導致她將來對待生活的態度,擇偶的標準等。但是為了樹立孩子的性別意識,在生理上我們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兒大避母,女大卻不用避父?先別急著反對,是有科學依據的

最後我們所說的“男大”“女大”究竟是多大呢?

心理研究指出,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了性別意識,當性別意識萌發於孩子心間,他們開始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開始觀察自己的爸爸媽媽,從中發現性別相關的典型特徵、行為方式。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小女孩喜歡穿媽媽的高跟鞋,小男孩喜歡玩坦克、大炮等玩具。這就說明孩子形成了性別意識,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正確的榜樣,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別意識。

男孩和女孩的社會分工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所需的教養方式自然不能同一而語。但無論是“兒大避母”還是“女大不用避父”都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樹立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