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無意中翻到《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觸動了我的心絃:“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作為父母心中的寶,我們疼他愛他寵他,盡其所能地給他最好的——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甚至最好的教育。

現在卻有這麼一本著名的育兒書籍卻指出:這不是因為愛,而是害怕。

教育孩子中的害怕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能升好的學校,害怕不能考個好的成績,害怕在未來的成長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我們想方設法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只為他在未來能有個好的前途。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可是害怕是什麼?害怕的意思是面臨險境而心中恐懼、驚慌。它的近義詞幾乎都是讓人不喜愛的詞:怯懦、惶恐、膽寒、發憷、畏懼、懼怕等等。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我不喜歡“害怕”這個詞,它令我真正的害怕。

深思下來,“害怕”就是我們父母心中強烈的焦慮不安,而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最終也最易傳遞給我們最愛的孩子。

1

韓劇《天空之城》是一部黑色喜劇的教育片,講述的是五個家庭在教育中對待子女的方式各有不同,導致8個孩子走向不同的結局。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天空之城是一所豪華社區,裡面住著各種精英家庭,並且只允許各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入住,每個父母都竭盡所能讓子女考上好的大學,希望他們能繼續住進天空之城社區。

韓瑞真的大女兒是個學霸,學習成績好,但是性格差,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她;小女兒一直活在姐姐的光環下,母親的偏愛,讓她養成了叛逆不羈的性格,喜歡偷東西打架。

盧勝惠因為家庭教育不錯,尊重丈夫,將自己的大女兒送進哈佛。她的丈夫是農村出身,對兩個小兒子及其嚴厲,給他們打造隔音的屋子學習,各種打罵式的教育,可惜的是兩個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大兒子性格軟弱,小兒子桀驁不馴。

陳真熙沒有太強的勝負心,別人報什麼班,她就給兒子報什麼班級,雖然她希望兒子成才,但是更希望兒子快樂成長,經常和兒子談心,所以她兒子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內心善良溫暖。

李秀林對兒子沒有任何要求,“散養式”教育,讀不懂的書就不讀,沒有給兒子報任何補習班。她的兒子努力上進,心懷感恩,正直善良,並且考上最好的大學。

明珠、她的丈夫以及他們的兒子英才是所有人羨慕的精英家庭,可是最後的結局是母親明珠自殺,丈夫搬離天空之城,兒子英才不知所蹤。導致這個可怕的結局就是父母對英才失敗的教育,兒子英才憎恨他的父母,不願意再做他們的孩子而離家出走,母親傾其所有教育兒子,最終發現兒子對他們的恨,在不能承受的心理壓力下開槍自殺了。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這部教育片韓劇,劇情誇張,父母不擇手段讓孩子考好成績,盡其所有讓自己的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孩子們變成了沒有思想的機器,結局有悲有喜,是一部黑色諷刺喜劇。

這部韓劇不僅反應了韓國甚至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教育子女的普遍現象,考上重點名牌大學是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成了現階段家長強烈的焦慮心情,這種焦慮心情導致子女對父母的不滿,更嚴重的導致一個家庭的破裂。

2

演員沙溢曾自爆給兒子安吉報了十多個興趣班,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能多學一門藝術。

在安吉彈鋼琴的學習中,沙溢多次嚴厲指責安吉,導致安吉對鋼琴漸漸失去興趣。

隨後經過鋼琴老師的反映,沙溢才認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不應該多加干涉他們的思想,父子之間應該多溝通,瞭解小孩的想法。

他從自身開始慢慢改變,慢慢聽取老師的建議,多次和小孩溝通,父子的關係也緩和不少,讓安吉重新對鋼琴產生興趣。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明星家庭養娃也焦慮,費盡心思培養孩子的教育,更不要說普通家庭了。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校外各個補課機構以此為理由,強烈呼籲家長給小孩報各個興趣班和補習班,於是很多不必要學習的課程變成了小孩“必學課”。

有些小孩在不擅長的科目上搔首撓耳、想破腦汁也無法突破自己,在“被人家的小孩”的灌輸中,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膽小。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的一本暢銷書《家庭對了,孩子就一定行》提到:家長之所以焦慮,表面看是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孩子成長環境的擔憂,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對教育的誤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興趣愛好不同,性格不同,脾氣秉性也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總是被逼迫、被嚴管和被負擔的小孩並不一定會成長父母想要的樣子。

與其處於焦慮中,不如做到“放手”。

父母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並相信他們,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培養他們堅強、獨立、自主的性格。

3

知乎上一篇報道“焦慮型父母對孩子影響究竟有多大?”子女是父母傳遞焦慮的主要對象,也是易感人群,父母追求子女身上的完美,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子女,希望他們提高更多的未來生存和應對能力。

知名的教育學家也曾談到“教育焦慮,是如何讓每個家庭‘病魔’纏身的”,裡面談到升學的焦慮、子女前途的焦慮、上班的焦慮以及補習課的焦慮等。

《華嚴經》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家長應該認真看待教育,不以功利為目的,尋找合適的教育、尊重和相信子女的成長,給小孩傳遞“真善美”積極健康的教育態度。

多少孩子,活在父母的焦慮中

以紀伯倫《先知》的一段話做結尾: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